我經常在想,諸多書友是否和我一樣,每日猛力讀書,仍然跟不上買書的速度,用庫存管理的角度來看,進貨(買書)遠遠大於出貨(出稿),意味著書籍持有者沒有高效善用它,新買的書被最新的書所覆蓋,而重複購書的情況就不足為奇了。
昨日下午,明目書社黃社長給我發了簡訊:
「這本書月初已寄過書,此次訂單又到一本,是否還有需要?不需要,會退處理。」當下,我有點遲疑(我自視博聞強記的人,怎可能重複購書?),沒有立即回覆,趕緊往書堆裡察看了一番。大概過了十分鐘左右,我果然找到黃社長所說的這本書了:郭海紅《後柳田時代民俗學:解構與重構的研究》(天津出版傳媒集團,2023-10)。它正安安靜靜地被我收納在柳田國男研究的書堆裡。看到這裡,我笑了出來,因為我向來自詡超強的記憶力,只不過是自我陶醉的倒影罷了。基於買書必需通讀或使用的原則,除非極為重要的經典作品,或者作為贈送朋友之用,我通常是不重複購書的。
或許,好奇者要問,既然你知道讀書不盡,不能充分運用,為何還要拚命購買?這豈不是另一種浪費嗎?我想,這種說法有一半的道理,不過,我仍想以過來人的身份,把另一半的道理說出來:好書本來就讀不盡的,正因為這樣,我們讀書就是為了獲得有別於自身的新觀點(論述視角的激發),你未必也不需要完全贊成該書作者的論點,更具體的說,把它當成以文引文的媒介,敦促你果斷地坐在電腦桌前敲響鍵盤(振筆疾書),這樣就足夠美好的了。(2024年7月11日)
延伸閱讀:
伊藤幹治《柳田国男と文化ナショナリズム》(岩波書店,2002-10)
郭海紅《後柳田時代民俗學:解構與重構的研究》(天津出版傳媒集團,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