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給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的妳》:我們知道我們是什麼,但我們忘了自己能成為什麼

2022/05/25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作者: 伊麗莎白.卡多赫, 安娜.德蒙塔爾洛
譯者: 黃琪雯, 王浩永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02/15

一、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怎麼回事?

我其實覺得自己不配,而且差不多算是個假貨。
無法打從心底認同自己、無法直面成功的喜悅,而當喜悅一湧上心頭,便會下意識的責備自己:「憑什麼高興」,這不過就是應該的。
我拿到這份工作了,但我實在開心不起來,他們會發現他們請錯人了,我永遠都無法勝任那份工作。
做過幾份正職工作,也嘗試過許多不同類型的工讀,然而每次在面試職缺之前雖然緊張,但總可以自信滿滿,不斷給予自己正向鼓勵:「你可以的、這份工作是很看重個人特質的,所以能力不夠沒關係,之後再努力就好,加油」明明入職之前帶著澎湃的心情,正式拿到職缺後,卻總是低落起來,油然而生的自卑感,深怕被拆穿,害怕新的同事、新的主管發現我是個「假貨」,根本不夠格。
商業創新應用競賽作品入圍決賽,收到通知信很高興,下一秒的內心獨白卻是:「評審是不是搞錯了?」
上個月好幾天熬夜做出來的作品入圍決賽了,我也在製作的過程中帶著興奮的心情,心想我做的這麼好,進入決賽一定沒問題!但卻又在收到通知信的同時,不斷自我懷疑。

二、冒牌者症狀是一種「精神陷阱」

在我們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的時候,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呢?
對於自認是冒牌者的人們來說,他們的成功原因,僅僅是外在因素。那些外在因素可能是運氣,他人的善意,或者錯誤的評價,總之,從來不會是因為自己值得。
沒錯,擁有冒牌者症狀的人總是不斷壓抑自己獲得的大小成就,我們的自卑源自於成功是應該的,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是因為剛好對評審胃口所以入圍、是因為沒有其他求職者所以才輪的到我,總之,我們可以想到一百種說法來合理化成功的原因,總之,成功的原因裡絕對不會是因為「自己值得」。
明明稱得上衣食無憂,卻總擔心存款不夠;明明有遮風避雨的地方,卻總害怕流離失所;明明有很多人愛我,卻總擁著滿滿的拋棄感。
我應該要很幸福,可是我意識到或許沒有人能夠理解我為何缺乏自信。我的人生有時候就是因為這樣而令我感到痛苦。

三、「父母、照顧者」的關愛,將給予我們自信

身處缺乏安全感的家庭中的孩子來說,他要面對的是父母明顯的情感距離和不穩的相處狀態,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受到的誤解或排斥而得到的心理反饋,將進一步導致他懷疑自我的價值。
一個在矛盾的言辭之中長大的孩子,面對的是混亂的訊息,習慣性的自我懷疑便逐漸形成。若一個孩子被貼上「懶惰」、「愚蠢」、「調皮」的標籤,這種負面屬性不僅會掩蓋人格的複雜性,還會導致自我人格的混亂。
父母的注視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因為那會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真實的想法閉口不言,也避免去思考自己真正渴望的事,以此自我保護,讓自己不至於感到失望。
在這裡,我又要再次提及被說我說過N次《這不是你的錯》一書裡頭提到的:「漠視也是一種虐待」,漠視是一種忽視情感的態度,但這是很反人性的,因為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用五感經驗生命,但華人社會總體又習慣性的壓抑情緒,致使社會長期瀰漫著一種詭譎的氛圍,進而滲透到課堂上、家庭中。
自信讓人在做決定時,不至於陷入無止境的猶豫之中,不需要尋求他人的注意來從中獲得必要的認可,對自我、自身的強項及弱點也有充分的認識,且有能力接受失敗,並視之為人生與學習的自然過程。
而要形塑一個人的自信心,最大的功臣便是孩提時期的主要照顧者,可能是父母、祖父母、褓姆等等。當孩子在哭鬧時沒有得到及時的安慰,那麼孩子就會不斷處於「這個世界好危險!」、「我可以相信誰?」的狀態。
然而,華人社會最常見的育兒觀卻是:「孩子哭得時候不可抱,這樣會抱習慣」。是吧,多重的弔詭總是無所不在。

四、我們知道我們是什麼,但我們忘了自己能成為什麼

有許多名人都公開的說明過自己擁有「冒牌者症候群」的症狀,要是這種缺乏自信的女性,最終也能攀至高峰的話,那我們也可以。我們也與她一樣,內心充滿著猶豫迷惘。
阿凡達的概念就是對自己說:「我為自己創造出了另一個自我」;這個自我,是我的力量、價值、於這世上的任務,不但改進了我的缺點、過去、與家人朋友的關係,以及我的恐懼症等等,還是優點的集大成者,毫無缺點。當我得面對艱苦、萎靡等感受時,我便依賴我的阿凡達。那是我給自己大腦的捷徑,讓它得以處理訊息。它不需要分析狀況,因為我要它做的是修正問題。其實它並不是一個假的我,而是更好版本的我。p.348
從擁有 15 個 VAF 談方格子社群感、寫作歷程、創作有價!|聊聊 這篇文章中,有提到寫作對我的價值,為什麼而寫?寫什麼?又寫給誰看?寫文章像是獲得一個新的身份,可以很純粹的只透過分享所思所想,結識價值相近的「靈魂」。因為在這裡,我們都有機會褪去所有的社會角色,給自己一個全新的人設,這個人設將不會有旁人的期待,只會剩下自己對自己的期待。
在網路獲得一個新的身份,並不是基於虛榮心作祟擬造一個虛假的自我,而是居於這個「新的我」,是「更好版本的我」,是懂得表達內心想法的我、是不怕批判的我、是喜歡思考的我、是既沉穩又輕鬆的我。

五、認識自己是幸福的泉源,想要獲取智慧,就得探查自己的內心

既然「自信」這東西已經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那就善用我們「努力」的性格,努力探查自己的內心、努力認識自己。
可以怎麼做呢?
紀錄並妥善保存一份自己的成就清單,或是輝煌時期的照片,紀錄對你有所助益的事物,回想它們帶給你的感受。這個過程有助於你深入了解自己的努力如何成就了你。p.60
這和子彈筆記有異曲同工之妙,核心重點都在於讓自己「看見」曾經的成就,而不是因為自卑感襲來就全盤否定自己絕對做不到,或是不斷忽視自己的可能性,在還沒嘗試之前,就把自己貶的一文不值。

結語:先成為,再擁有

學你喜歡的,擷取你擅長的,去掉你不擅長的,把那些讓你不快樂的去掉,從生命中的委屈裡找到什麼是你要的。然後慢慢地,把自己的形狀捏出來。——高瑞希(網路作家)
我們無須過於在意自己什麼都沒有,或是不斷吐槽自己擁有的都上不了檯面,我們該做的,是先「成為」想成為的,再去好好規劃「該」擁有什麼。
有時候我們都在追逐一個自己也不太確定,但是社會覺得理所當然的目標,握在手上後,就緊抓著不放,以為這是此生最難得的機會,卻沒有好好鬆手看看,這手裡握著的,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需要的。
既然「成為」是一個動詞,那在「成為」的過程中,必然也是動態的,所以在追逐目標、在成為自己的同時,我們的心智應該和手心一樣開闊、一樣自由。
最後想再分享一句可以自我勉勵的話:「或許這次是我沒做好,但不是我不好」。

後記

在於閱讀這本書的時候異常平靜,我以為會像前面幾本心靈成長的書一樣哭的唏哩花啦。
可能是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滿滿的理解與同理。委屈被同理後,好像就不委屈了。也或許是因為這陣子的閱讀還有讀書會的學習,讓我的理性與感性至少已經可以同步啟動。
情緒不是壞事,情緒需要獲得抒發,抒發完,就好了。但其實情緒和不倒翁很像,若我們越是大力的推動不倒翁,其獲得的擺盪只會更大,同理,若我們使勁的壓抑情緒,那麼,情緒也只是在「鬆手」的那刻開始來回震盪。
認識自己,真的是一條很漫長、很漫長的路。

佳句收藏

  1. 以數據檢視來看,男性高估自身的能力與成就,女性反之。女性的自信缺乏與不易獲得管理職相關。
  2. 自信的定義?法國拉魯斯字典:「對自身價值的感受與意識,並從中獲取某種自信」。心理學:「感覺有能力達成自己所設定的目標、真心相信自己的才能與效率」
  3. 我們用文字建構了世界,文字也反過來塑造了我們。因此,我們一定要以謹慎的態度,選擇那些對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社會,以及我們的家庭有建設意義的話語。
  4. 認識你自己,就是通往內在自信之途的明顯線索。
  5. 不確定即生命的一部分,並且衝撞我們習以為常的某些秩序。
  6. 面對長官的誇讚,不知道該開心還是尷尬。
  7. 一切都如此混亂不安,直到瀕臨心力交瘁的地步。
  8. 懷疑、對自己沒自信都是人性,可是一旦習慣的話,就會成為缺陷。
  9. 冒牌者在要達成目標,同時又要避免被發現,致使過度努力,導致過勞。
  10. 自我要有自信......問題是,要相信怎麼樣的「自我」。
  11. 為了身心健康,和自己建立親密的關係、不輕易評判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女性往往缺少這種能力。
  12. 每一天,我們都在重構人生與自我及與世界的關係。
  13. 我們的聲音如果在童年時期就被壓制,那麼要做出自主的決定將變得格外困難。
  14. 當一個人在身體上被支配、心理上被羞辱或被他人控制時,他會連對自己的身體都缺乏自信。
  15. 雖然女性不再有穿緊身內衣的義務,但她們為自己的心靈穿上了緊身內衣:她們要求自己永遠保持苗條消瘦年輕女孩般的身材。

208會員
184內容數
關於影像的省思,也關於在生活裡浮沉的方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