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將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其實你應該知道的,都是我們學過的內容。我們學的理論跟閱讀過的文獻我就把它落實。這些都是經過嚴謹實證後有效的指導原則。能用出來,表現絕對會遠遠超過一般水準。我說的,是遠遠超過,沒誇大。
我們最珍貴的資產是腦袋。不說其他,我們的思考力跟學習力都在群體分佈的前百分之二十,還有個大BUFF,創新力。不過沒執行力,什麼都是白搭。沒辦法落實想法,拿不出具體成果。終究只會淪於空談。讓人覺得就只會講大話而已。上層要看的,是有多少實際成績。Performance = ability * motivation而,它們共同基礎,就是我講的四力:學習力、思考力、創新力,以及,必要條件的,執行力。
還有幾個原則,都是我們學過的理論,只是我把它們轉換成職場需要的原則。
第一,能力一定要跟年齡適配。不同職位雖然沒明標,可是很多都會有年齡的偏好。例如,助理,一般會選28歲以下,28-32歲會是專員,35歲會是小主管之類的,高階經理人約莫在45歲等等。像你現在已經超過企業期待的助理年齡,跟你同年齡的,很多都累積一定資歷,已經是小主管了。我才會說,你要想辦法一年內學到4-5年的經歷。要能達到一般平均水準,之後就能進行超越。在規劃上,我都建議,能爬多高,就爬多高。位置愈高,愈能看到所處環境的全貌。
我看過很多人,成長的只是年齡,能力沒有同時併進。這些人的職涯在現在這種不確定性高的時代,下行的風險很高,這是產生中年危機其中很大的一個因素。只長年齡,沒漲相對應的能力。
第二,是能力體系的建立。不同階層需要的能力是不同的。愈往上,需要的是商業洞悉能力。講白了,就是幫公司賺錢的能力。它需要對產業有通盤性了解,就要靠歷練不同的職位得到,尤其是高階。當初我就在建立一個體系,到處探索跟學習,我自己也喜歡作不一樣的事情。能站在不同角度,才有機會縱覽全局,也才能洞悉所在的環境跟行業運作的規律。掌握規律有多重要?這能決定你的職涯發展高度。
建構體系化的能力很重要,他會讓你變成稀缺性資源。
工作的本質是一場交易,符合市場供需原則。你的議價能力來自兩部分,一個是產業週期,所處產業是處於上升或是下降週期,一是你在產業內是屬於隨手一抓一大把的人力,還是求而不得的稀缺資源。這都關乎個人選擇。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所以你選擇什麼行業,你選擇變成什麼樣的人,都跟你未來的成就息息相關。你要建構體系化能力。我開始工作就這麼幹了。不計酬勞,能做就做。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我很奴,他們不懂,我是在建構一個體系,是這個產業的知識跟能力體系。所以我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個人的、單位的、院級的。
身為一個工作者的價值體現就是在於能夠解決多大的問題,承擔多大的責任。很多人不想承擔責任,也沒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他的職涯發展天花板就很低。能力太容易被取代,就不會有議價權。
工作的本質就是場交易,回歸供需原則就會知道應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變成稀缺資源。才能極大化你的未來發展。
第三,是建構人脈資源網路。在職場上,每個人都擔負責任與目標,並且希望自己能發展得越來越好。大家都有壓力、資源都有限。很自然地,會選擇對自己有幫助的人。所以要培養自己被利用的價值,這樣才能找到高品質的人脈。但同樣樣地,我們也需要從對方身上有所得。因為我們自己同樣有責任、目標,也需要發展。
彼此要能互相協助,才有機會共享共榮,達成雙贏,這樣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脈。不然都是虛的。
好的人脈很珍貴,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東西是無價的。包括認知維度的提升、對行業的整體認知跟跨域的認知,以及覓得機會。
我重複提到認知,因為它才是最珍貴的東西。無形,卻是最珍貴的。可惜很多人都只重視有形的東西。我很幸運,一開始就跟醫院營運階層在一起共事跟交流。我對職場跟管理的認知,除了來自學理,還來自於這些經營者的形塑。
為什麼我有這樣的機會?除了運氣好,還來自於他們認同我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以及,我們的想法能夠同頻的。所以才能有進一步交流的可能。
我們的腦袋是最有價值的,儲備大量高品質的管理知識跟案例。但你要能夠把它們用在實務上。還有,記得因應情境調整,靈活運用,不要照搬硬套。另外,因為AIGC的興起,很多管理典範也將轉移。記得要保持好奇心、與時俱進,更重要的是保持對生活的熱情。
讓自己有一顆大心臟,相信自己永遠都不會被擊倒。除非我們自己選擇倒下去。
放下身段,倒空我執,不要被博士的頭銜束縛,我們的訓練跟經歷,應該成為我們發展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願我們都能在這條路上,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