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得到最大收穫
那就是我透過”情傷”順便鍛鍊了”情商”,
透過歷經這個經驗的產生,我開始了一連串自我心理剖析的治療過程。
當學會分辨情緒的產生感之後,我開始覺悟到自己的內在恐懼很大部分起因於原生家庭、教育、社會觀感強加硬套用在自己的生命裡
對自己的不信任感、繼而產生不自覺的匱乏,去向他人索討等等一連串的情緒影響行動。因為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所以去跟別人索討愛等等之類的。
在我就學期間,妒忌身邊毫無準備卻得到高分的同學,或是跟我喜歡的男孩子相戀的女同學;甚至到了出社會,身邊的朋友、社會價值觀,比較誰早早結婚生子,誰早在職位上得到高就。
雖然討厭這種被比較的情境並且想逃脫,但是情緒始終存在於自己的內心之中是鐵般的事實,且因為被教導不可承認其存在的價值,困於一種內心不和諧的心理衝突狀態。
老娘不是聖人,就是有感覺啊~
也因此我發現,在我的成長過程裡,我所受到的教育與文化氛圍裡,無論是家庭或學校,都沒有很好的教我如何去處理,或承認這種情緒的存在。
直到後來,我在一句西方諺語裡學到:
「忌妒是良好的,代表你在乎。」
「 Jealousy is good, which means you care.」
我才真真實實地體會到,其實所謂
自以為講究團體和諧的東方社會文化,
其實根本沒有好好的教導如何處理個人情緒這件事情。
在壓抑、講究維護團體和諧的社會架構下,個人不被允許有”妒嫉”這個情緒的顯現。總是以和為貴為前提,以人群為基礎,卻忽視個人的情感教育需求與發展,片面性地以團體角度去要求個人為了團体去自以為大器的諒解,並且拒絕承認嫉妒這件事。
「你怎麼這麼小氣?」
「做人不可以這樣,眼紅別人。」
認為這是對團体危害的個人行為,需要去除,甚或是自以為大器的也勸別人要放下,不接納其情緒的存在。(怕損害形象或是承認自己不完美?)
因為不了解自己的一直以來的忌妒心理,而開始自我研究之後,我才逐漸瞭解並承認自己有這種情緒是正常的,不是一個異常小氣的人。
但看懂之後,接下來我應該把焦點擺在哪呢?
我一直在看別人的好,其實是忽略了自己的成長。發現與承認現在的自己不如人,卻沒有想到未來的自己,是如何能有更好的、自己想要的發展。
- 先承認自己現在的不如人、想要擁有別人所有的
- 想在未來擁有,應該比較未來,而不是當下
- 於是我轉化我的妒忌,證明與承認我現在的確在乎與眼紅別人
- 去思考與觀察別人是如何擁有的
- 轉變與觀察焦點不在人,而是如何擁有這事件的產生情境
把”在乎”與”比較”這件事轉化成我的動力,
即:我想要變得更好!
所謂的處理不是指掩埋、壓抑與自我強迫管理
而是正視其在內心的存在性,
並且處理其可能在外在世界中所引發的風險。
開始學會把時間焦點與眼光,
放在培養遠處的、未來的自己。(重新界定關注焦點與定義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