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當保母時,曾遇見一名令我印象深刻的小女孩。初與她母親面試之際,便與她表明因為當時在澳洲簽證到期的關係,只能服務一個多月,下個月便要前往紐西蘭旅遊然後返家。
母親因為事務繁忙(是澳洲最大銀行的高階經理),因家中上任保母臨時離職,暫時無人料理家務,同意我以短期協助、不必簽約的方式暫時寄住在家幫忙料理家務、照料小孩
在面試過後,起初小女孩與我的第一次會面展現得十分熱絡,不斷的分享她的文具與玩具給我,磨蹭、親熱、探問我的喜好。但是在她母親以口頭告知她 (打預防針),我在他們家只能待短期的時間之後,她的態度一夜之間有了超大轉變。
不肯乖乖在預備上學的尖峰時段合作穿衣、看到我就臭臉跑開躲避、放學不肯跟我回家,讓我追著跑卻差點在人行道上滑倒滾到馬路上。有時願意跟我玩,但有時我挨近她想要跟她玩時,又臭臉跑開。
我以前與孩童相處的經驗,從來沒有不受孩童歡迎過,因為百思不得其解,我便向以前工作過的兒童身體教育團體的前同事抱怨與求助,其中一位同事因為從事兒童藝術治療的經驗,提醒我她可能是
反抗型依附(Resistant-attachment)的心理類型的兒童。
或稱矛盾型依附。此類型的小孩即使當主要照顧者就在身旁時,面對探索和陌生人時依然會感到焦慮。當照顧者離開時,小孩會非常的沮喪;當照顧者回到身旁時,小孩又變得很矛盾,明明想跟照顧者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當照顧者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反抗。
從此之後,我慢慢將一連串的線索串起,小孩因為上任保母的臨時離開,頓時失去照護者,雙親因為在外頭工作忙碌,於是把照護者的工作"外包"給居家保母,但是卻沒有體察到小孩的情緒變化與心理依附狀態,沒有好好的教導她學會"如何告別與接受有人會離開我們的生活",以及"如何處理情緒"這件事。
這是一個忙碌家庭裡常見的隱性現象,卻活生生地展現在我的世界。
現在我依然可以清楚地回憶起,她在家裡央求爸爸過來陪她玩,但是爸爸忙著檢視她從學校帶回來的通知函與成績單,沒有及時依照她所要求的陪伴。
我在旁邊旁觀失落的她,感到很不忍心,於是走過去打算陪她,她眉頭一皺沉著臉,小小地身體緊繃地逃開了。
父母對待孩子都很慈愛,有需要時很願意照顧家庭與他人的好人,每天都很努力的工作賺錢,讓孩子上當地很好的私校與為了增強未來競爭力去補習外語。但是卻忽略了女兒的心理與時間陪伴,疏忽了陪伴與溝通是教導她生命議題的開始。
小小年紀尚不懂得如何表達情緒、以及處理大人無法時時陪伴,必須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失落痛苦經驗裡,我感到心疼卻因旁觀者角色而無能為力,只能暗暗發誓,未來的自己在養育孩子的生命裡,絕對不要重蹈覆轍。
這也是我後來選擇往居家創業這條路上、
有規劃地高效發揮工作產能、
鼓勵他人與自己,不讓過多工作與物質需求佔據生命時間的
隱性原因。
陪伴與溝通是教導孩子自身生命議題的開始。
同時,也是幫助他們學習如何發展依附關係,
學習如何兩性相處,影響生命與看待自己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