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3—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這是一本老得掉牙(?)的書,當年讀它時我還不到三十歲, 回想那時候的自己,對於這類的書好像沒什麼抵擋的能力,可能骨子裡對於不同的年紀究竟要達到什麼成就,仍受主流價值的影響。如今想來,那些勇敢走出自己人生道路,敢於和別人不同的人,除了需要足夠的勇氣之餘,或許內在裡也需要安頓那顆不安的心,如此才能有力量去面對各種聲音。
哦,另一點,人類對於數字、標準化模式總有莫名的喜好,好像只要標題上寫下:「OO歲要完成的OO事」、「關於某某,你一定要知道的OO件事」、「只要OO步驟,你也可以OOO」等,就會忍不住想點進去內文看,不妨觀察一下你選讀文章的模式,除了興趣外,是否也被數字、或者對於做了些什麼就可以怎麼樣的模式吸引,特別你讀到這篇文章時,是因為標題而來的話。
我猜想,當年讀了這本書甚至寫下讀書筆記,也有上面的模式存在。但不論如何,重讀自己的文章也是一種樂趣,有一種古今(咦?是有多古啊?)對話之感,過程裡好像也看見自己的轉變與成長,當年執著於「how to do」而一邊讀此書一邊感到空泛的自己,如今有一種明白:方法是在踏出第一步行動後才產生,一百種人就可能有一百種方法;清單就只是清單,是作者的,不認同就放下沒有一定要照單全收⋯⋯,這些是當時的自己還沒能體會的。
書中的33件事
回到這本書,重新看了裡頭列出的事情,有些更像原則,不論幾歲都很適用,特別再把這33件事拉出來表列如下:
關於人生夢想的清單
其實,在後來的人生裡,我根本忘了書上所提的清單,雖然我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列清單(我猜大部分的人也都如此!),二十多歲時也曾替自己寫下好多項目,然而,列單的好處是好像潛意識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會朝著自己列下來的事前進,至少對我來說一直如此,而人生也就這麼漸漸地走在了自己想要的道路上。
只是,到了一定的年紀後(咦?這樣寫好像變老了?!),我也發現清單型態改變了,二、三年前,替自己寫下的清單原則已經變成以下五點:
- 人際關係修剪、整理與維護
- 朝自己要的方向前進,不在意他人怎麼看怎麼說,減少不必要的
- 身心健康的維持與鍛鍊
- 儲蓄和理財
- 持續學習,主題式閱讀
每一年則在這五點原則下設一些目標,有很多還是不斷重複的事情,例如:每月回娘家OO趟、每年OO回的家庭旅行等,比起完成什麼事項,更多地變成是建立或維持某種習慣,而且也從五花八門的清單事項,開始越來越聚焦,我猜,除了因為越來越清楚自己要什麼之外,可能這也受到室友影響有關。
除了夢想的清單之外
當然,我愛列清單,不只是人生夢想這部分而已,一年下來讀了什麼書、看了什麼電影、上過什麼課、每年每月的記錄等我也會列單,然後還會用Evernote工具做參照索引(關於Evernote的使用,曾幫忙寫過這二篇:
工作效率立馬攀升的五大Evernote功能在這裡!、
只要4步驟,Evernote也能成為生涯規劃的利器),可能對我來說,
每日的記錄,彙聚起來的,其實就是整個人生的面貌,這樣的清單不只幫自己回顧,像是每年或每月結束時,都能一目了然的明白自己過去這一個月(年)過得如何,接下來要調整什麼。此外,在工作或著想到要搜尋什麼資料時,可以更快速的幫忙自己找到。
哦,還有列清單的重要提醒!
關於清單,還有一個老掉牙,但其實很容易忽略的事想說,那就是千萬要記得「SMART原則」:
Specific(明確)、Measurable(可衡量)、Achievable(可達成)、Relevant(相關)和Time-bound(有時限)。
這一個原則特別跟工作目標或人生夢想有關,我就常覺得自己的目標還是不夠明確可衡量,特別是質化的目標上,如何數量化的衡量更重要,否則真的好難檢視,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算不算完成這個目標?舉例:我想要在年底前有良好的體能,但如果沒有寫下什麼叫良好體能,期限到的時候,就難以認定,但是當我再加上:爬完5層樓梯後不喘,就可以有一個評估的標準,也才能知道自己到底體能上有沒有進步。(有關SMART原則,在GOOGLE上搜尋時,就會有很多很多人教你怎麼設定良好目標)
你呢?你的人生又有哪些清單?對於清單,又有什麼樣的體會與學習?不妨試著也替自己整理整理。
《想要與你談心說愛》專題即日起增加付費訂閱機制,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讀完這篇也有收穫,歡迎訂閱(方案說明看這裡),或者也可以隨喜贊助、收藏、轉分享。你的實際行動將帶給我莫大的鼓舞~~謝謝 ❤
思嘉女郎的粉絲頁,也歡迎按讚追蹤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