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必然種節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袁易天(香港)
今年夏天,一直在下雨,行文之時已是八月尾,坊間開始叫買中秋月餅了,仍然在下雨。而且今年的熱帶氣旋也叫人不爽,都在南海形成,有一個低壓槽在香港以東出現,差一點點就成為熱帶氣旋。這些小風暴,形成時間短,不似以往的颱風,在太平洋慢慢轉過來,有一星期或十天時間讓你準備。小風暴幾天就吹到大門口,姑勿論風力是否強大,但是必然又帶來最少一星期的雷雨。
由四月到八月,我不停落種籽,希望在每次三到四日短暫放晴的空間,善於在潮濕氣候生長的瓜瓜豆豆可以成長。然而四個月了,看著各種作物在漫長的雷雨中淋溶,就算是長豆角、青瓜、絲瓜和茄子,收成期縮短到祇有兩個星期左右,植株便開始衰老。唯獨是節瓜,它成為了今年濕季節的經濟支柱。
從小到大,夏天都種節瓜。節瓜又稱毛瓜,嫩瓜皮色清翠,帶有不規則白花斑,表面長滿剛毛,頗剌手。早春落種籽。在室外,需要保溫。清明節前後,乍暖還寒。四月初,瓜苗可以移種,等著它們抽蔓,摘側芽。然後挖開田壢施入大量固體肥料,回泥;再在土表鋪上厚厚的一層稻草,既護土又防雜草。
就這樣又一個星期,瓜蔓在地上茁壯成長,便需要用竹枝搭好瓜棚。老一輩農民,因應不同的瓜豆生長特性和需要,搭建不同的棚架。長豆角有人字棚,冬瓜有冬瓜棚、青瓜有青瓜棚,節瓜有節瓜棚,形態不一。
之後,開始引蔓上棚。同一時間,所有瓜蔓如長蛇上竄,一路繞著竹枝往上爬,朝氣勃勃。這時候,有部份瓜蔓長出了雄花。如在地上長出雌花,一般都會打掉,不容許長出地腳瓜;希望它們能夠將生長的能量,盡量施放在在伸展藤蔓,以便長出更多果實。
進入五月尾,天氣漸漸炎熱,節瓜也開始上市。小時候,家裏在雞鳴過後的凌晨採摘嫩瓜,在五時左右必要運到批發市場;批發市場在六點便會散市,所以稱之為天光墟。十歲小孩凌晨時份睡意正濃,被叫起來工作,心情肯定不快;如果遇上下雨的日子便更可憐。半夜三更採收,要在額上帶上頭燈,像個曠工。節瓜長在瓜棚頂,利用頭燈照明,抬頭尋找。雨下得一塌糊塗,落在臉上的雨水會沿著兩腮往下流;伸手摘瓜,又好像有意舉高袖口,盛接冰涼的雨水。雨水沿著手肘,一下就流到了腋下。雨衣外在淌水,雨衣內也有涓流,好像是自己作弄自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現在說到節瓜,總會想起這些不爽快的日子。等到節瓜藤縮葉老,結出的節瓜也不再精神亮麗,節瓜的季節也近尾聲了,差不多立秋。立秋氣候便轉,秋風會起,日夜溫差會拉開,通菜都開始長出花蕾。雖然學校才開始放暑假不久,在農田上,便要換季。芥蘭可以培苗,準備中秋移種。
不過今年,八月尾聲,我開始再培節瓜苗。以前的經驗,九月種秋茬葉菜,天高氣爽,該落的雨都落完,要打的季風都登陸大陸並且消散。這幾年呢,六、七月未必打風,等到九月、十月、十一月才來熱帶氣旋。秋冬葉菜播種時間,需要看著風雨後移。以前九月有節瓜出墟,稱之為尾水瓜。要是遇上早來的寒露,很快凋謝。
今天,九月,我的節瓜才四葉齡,雨還在下,整塊田七天會淹一次大水。由早春開始,將節瓜種在網屋內,懶得每天跟瓜蠅鬥早起床,不想每賣出一條瓜,都擔心客人打電話留言說瓜裏滿是白色的小蟲。用網屋,每天早上花一個小時幫節瓜人工授粉。因為人工授粉,每天都把節瓜長出雌花的節奏看在心裏,每一條成長待收的節瓜位置也在心裏。今年一共種起了三批節瓜,每一批出貨的時間和數量都掌握得到。好像突然間明白了節瓜,以前,好像不太了解、不太關心它。
今年的品種是七星仔,是一個我老爸教曉我的節瓜品種。七星種是廣東傳統農家品種。老爸由大陸逃到香港,後來在新界種菜。母親說,老爸找了七星種回來種。我覺得這個名字挺有氣勢,問老爸點解叫七星仔?他說第七節便開花,產量高。他種的七星種沒有留下來,我見種籽公司有售,買回來試試。老爸早移居加拿大,九十多歲這幾年開始有腦退化了;種七星種節瓜,一些好像不太重要的回憶會浮起來,不太重要,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但好像,是自覺想有這種不太重要的回憶……唔,算了吧。種節瓜,想到夏天半夜的豪雨,由手肘流入腋下的不愉快記憶,但卻說不出七星仔田間的表現。今年近距離地觀察,第七節,不會結果。但,七星仔都算豐產,雌花很多時是兩個前後接著出現的。
在種籽店看到有七星仔種籽,好像褪出視野的傳統品種,再次冒出頭。我喜歡歡傳統品種,可以自己留種。現在的種籽價格愈來愈貴。可是,這間種籽生產商的水平一般,一包種籽出來四個形態,形態之間的差距令人吃驚。有長條形、葫蘆形、圓柱體,以及上窄下闊的飛彈形。為何混亂如此?模不著頭腦。
我便選了稍為飛彈形的留種,或者要幾代下來才可以穩定?或者說,這個七星仔與以前的七星仔,可能根本是同名不同種。留種的位置多數選第二或第三雌花,結果位置多在瓜棚的半腰位。留種瓜需要大量養份,所以它的產量會受影響。一般都會讓留種瓜生長到整棚瓜完成採摘為止。
通常採收嫩瓜,重量大約4百克左右,8到9英吋長,直徑最寬度約3英吋。一個完全成熟的節瓜,通常有15到20港斤重,表面披上白粉。從外觀難以分別它是老節瓜還是大冬瓜。要把瓜切開來,從種籽分別。節瓜的種籽扁圓,像瓜子,但周邊有一個明顯的摺骨,但冬瓜籽身圓嘴尖,容易辨別。
節瓜和冬瓜,我說它們有血緣關係,太似樣。大冬瓜品種,一籐祇留一瓜,大品種40到50斤重為常態。但是冬瓜正常一蔓不止長一瓜,農夫以摘芯方法祇留一瓜。但選定唯一目標之前或之後,又總會有其他雌花出現,為了不影響目標冬瓜壯大,小瓜必須摘去。有時捨不得,讓多餘的小冬瓜長大到巴掌大才摘去。因巴掌大,外觀一如節瓜,所以可以混到節瓜裏一起出售。就我經驗而言,小節瓜有節瓜特有的清香味,但小冬瓜祇有相近的口感,卻沒有節瓜特有的清香。有趣係,留種節瓜當冬瓜賣,老身節瓜會失去了年輕時特有的清香,味道像冬瓜,可是常常帶有淡淡的酸味,這種酸味冬瓜卻不會有。在市場買冬瓜,冬瓜切開零售,因為夠成熟,可以從種籽外觀確認它是冬瓜還是節瓜。但是小冬瓜扮節瓜,卻有時因為種籽未完全發育,要留神才可確定身份。
對於老香港,節瓜和冬瓜各自有不同的味道和口感。要是你知道誰是誰,在烹調上是絕不會亂來的。一般來說,冬瓜會在大小暑前後上市,香港人會買冬瓜煲湯,以清暑氣、退熱火,加入薏米、懷山藥、蓮葉等等中藥材助興。所以冬瓜性味偏涼。
然而節瓜沒有這個明顯的功效,消暑湯不會用到節瓜,但是烹調的方法卻比冬瓜變化更大。節瓜可以煮湯,可以合上肉類燜燉,也可以把節瓜切成扁平的圓柱狀,豪華地加上元貝絲隔水清蒸,都是可以在食肆品嚐到的菜式。近年,我喜歡單用節瓜加一片昆布滾一個清湯,加點鮮薑米、鹽趜就是一碗賞心悅目的上湯。夏天,就靠它開解鬱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7會員
125內容數
以「謀求自然和人為的,即天、地、人的和諧,帶給人類充滿豐富物資、健康、親密感情,以及安定、舒適的社會。」為宗旨的日本「幸福會山岸會」;廢校新生:讓居民笑語重新響起,位在日本偏鄉的「森の巢箱」;還有「以稻貫之」遊佐町豐富且深刻的農食走讀。這些都是現在新農村努力的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新農村反思 的其他內容
有些前輩說,六十年代吃香港出產的白米,吃過元朗絲苗,後來,還是吃泰國米、日本的珍珠米,因為口感比香港傳統米討好。現在香港主要是吃泰國香米及東南亞的泰國香米,而日本米、台灣米也都是頗受歡迎的。是不是說,政治上不利香港米生存?連不談政治、講飲食,它都必然是輸家呢?
起初,需要協助父母的農耕日常,冬日跟著種番茄。十歲小孩,不會問這個是甚麼品種的番茄?種籽那裏得到的?總之,番茄是紅色的,圓圓扁扁,果蒂是一顆綠色的星星。整個下午採摘番茄,手指肚會沾上一層深綠色的污垢,應該是接觸新鮮番茄,把它表面薄薄的分泌物累積起來。
在香港,一年四季都可以買到白蘿蔔,有的產於中國大陸,有的來自日本。之前韓流襲港,街頭更多韓食專門店,韓國白蘿蔔也成為廚房食材。但無論飲食網紅如何追棒日本大根和韓國白蘿蔔,香港人似乎都在乎農曆年尾本地種植的白蘿蔔,農民稱之為遲水蔔。
劉軍說道:「我只在春天的時候烤酒,但在春天的時候不砍柴。」春天剛烤好的酒還很刺鼻辣口。要放半年以上,待經過夏天,運用夏天陽氣的提升,揮發刺喉的乙醛,也轉化酒中的酸和醇生成酯;讓酒可以在短時間內更濃郁香醇。春天不砍柴,是因為春天是森林萬物發芽的時機,樹會將樹幹裡頭的能量轉到葉子和芽點上。
這個鼠年我們卻是熱切談雞。有除夕夜,剁雞的人體實驗,還有初二姊姊回娘家的烤雞餐,加上2019年辦了不少土雞相關活動;赫然發現一年之間,不知不覺進行了一場有趣的土雞對話和生活演練。原來認識一項農產,熟悉一種食材,到做出一道料理,這過程需要時間蘊釀,才會有料理的手感和食物真滋味。
小時候,我非常喜歡過年。家家戶戶在年前就張羅各種應節食物,那是一種有味道的節慶氣氛。我是在新村長大的小孩,還記得鄰居娥婆在年前就會採集很多的香蕉葉,她洗乾淨蕉葉後會在自家門前掛起曬乾。娥婆也會向附近鄰居收集鐵罐(一般是牛奶罐)。不久後,我們就看到她在屋子旁架起高高的火爐,就知道她準備要做年糕了。娥婆
有些前輩說,六十年代吃香港出產的白米,吃過元朗絲苗,後來,還是吃泰國米、日本的珍珠米,因為口感比香港傳統米討好。現在香港主要是吃泰國香米及東南亞的泰國香米,而日本米、台灣米也都是頗受歡迎的。是不是說,政治上不利香港米生存?連不談政治、講飲食,它都必然是輸家呢?
起初,需要協助父母的農耕日常,冬日跟著種番茄。十歲小孩,不會問這個是甚麼品種的番茄?種籽那裏得到的?總之,番茄是紅色的,圓圓扁扁,果蒂是一顆綠色的星星。整個下午採摘番茄,手指肚會沾上一層深綠色的污垢,應該是接觸新鮮番茄,把它表面薄薄的分泌物累積起來。
在香港,一年四季都可以買到白蘿蔔,有的產於中國大陸,有的來自日本。之前韓流襲港,街頭更多韓食專門店,韓國白蘿蔔也成為廚房食材。但無論飲食網紅如何追棒日本大根和韓國白蘿蔔,香港人似乎都在乎農曆年尾本地種植的白蘿蔔,農民稱之為遲水蔔。
劉軍說道:「我只在春天的時候烤酒,但在春天的時候不砍柴。」春天剛烤好的酒還很刺鼻辣口。要放半年以上,待經過夏天,運用夏天陽氣的提升,揮發刺喉的乙醛,也轉化酒中的酸和醇生成酯;讓酒可以在短時間內更濃郁香醇。春天不砍柴,是因為春天是森林萬物發芽的時機,樹會將樹幹裡頭的能量轉到葉子和芽點上。
這個鼠年我們卻是熱切談雞。有除夕夜,剁雞的人體實驗,還有初二姊姊回娘家的烤雞餐,加上2019年辦了不少土雞相關活動;赫然發現一年之間,不知不覺進行了一場有趣的土雞對話和生活演練。原來認識一項農產,熟悉一種食材,到做出一道料理,這過程需要時間蘊釀,才會有料理的手感和食物真滋味。
小時候,我非常喜歡過年。家家戶戶在年前就張羅各種應節食物,那是一種有味道的節慶氣氛。我是在新村長大的小孩,還記得鄰居娥婆在年前就會採集很多的香蕉葉,她洗乾淨蕉葉後會在自家門前掛起曬乾。娥婆也會向附近鄰居收集鐵罐(一般是牛奶罐)。不久後,我們就看到她在屋子旁架起高高的火爐,就知道她準備要做年糕了。娥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長輩住處頂樓的絲瓜,今年的收成沒有往年好,可以說沒長幾條絲瓜,追根究抵是因為太熱的關係。 每年夏天來臨,大概5月之後,頂樓瓜棚架上的絲瓜,幾乎每天都會有數條收成,常常絲瓜吃到怕,如果絲瓜"產量"過多,還會分送眾親友和鄰居。 長輩說前幾天去販賣蔬果種子的園藝店買肥料,順便詢問老闆,為何今年的絲
Thumbnail
大暑(7月 22或23日) 在「小暑」之後的第十二個節氣「大暑」,也是夏天最後一個節氣,各地大多高溫炎熱的天氣。 二期水稻開始插秧,田區需水量增加,若雨水不足,易發生乾旱,迫使休耕。也因颱風季節來臨,大風大雨往往會毀掉農民半年的辛勞所得, 「大暑大落大死,無落無死」也表示大暑下雨之大小,對水稻
Thumbnail
小暑(國歷7月 6或7日) 國曆七月天氣日漸炎熱,水稻第二期作秧苗期,而一期稻作黃熟,所以有「小暑小禾黃」之諺語。而台灣六月已完全脫離梅雨期,四周海域隨時有低氣壓形成,颱風從此說來就來。
Thumbnail
小黃瓜種植紀錄 ・初始狀態:種苗店購買的幼苗 ・種植數量:8株 ・成長週期:約3個月(3月的第3週~6月的第3週) ・收成時間:種下約1.5個後月開始收成 ・栽培特別注意事項:需搭建瓜架,不時將迷失的瓜藤固定到架上。最初的五片葉子、側芽和沒有順利結果的花芽需要摘除。
Thumbnail
話說被放牛吃草已久的南瓜自個兒默默生長擴散,不知不覺中佔領了四方領地,原本隔壁畦的地瓜葉已經被完全併吞(地瓜葉被阿媽放棄了),現在蔓延到小黃瓜的區域來了。 小黃瓜被放棄後又過了一週,我還是不忍心動手把它完全剷除。但另一方面又怕白粉病傳染給南瓜,只好先把一些看起來真的病得太嚴重的葉子割掉。
Thumbnail
阿媽之前說,五月節過後就是「熱天」了。 這週過了端午節,感受到真的是如此。不再是感覺到空氣微妙的悶熱,不知不覺流了很多汗,而是走到室外幾分鐘就快熱昏,回到室內要立刻用電風扇直吹臉部。窗外傳來熱烈的蟬鳴,午後下一場讓鞋子濕透的大雷雨,讓人深深體感這就是夏天啊! 從小開始我們家端午節就會回阿媽家包粽子
Thumbnail
夏季第11天,今天有夏威夷宴會~ 我的甜瓜成熟了,但是...但是...我之前忘了買種子QQ 今天又是節日,雜貨店也沒開,只好繼續放著,明天再收獲了。
Thumbnail
夏季第9天,今天依舊下雨~ 虞美人花開了!採摘後,我種下夏季亮片, 一大早羅賓就來敲敲打打,希望在完工前,我能存到買四隻牛的6000G。
Thumbnail
在閒聊端午時節,端午預告著盛夏即將來臨,在5月與6月之間,節氣依序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這四個節氣。6月初因有芒作物開始成熟,此時亦是秋季作物播種的最適當時期,意味著稻已經結實成 「種」,吐穗結實的稻子穀粒上會長出細「芒」,因此將這節氣稱為「芒種」。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說法眾多,較普遍
Thumbnail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 農諺云:「斗指已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穀,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 意指芒種節氣是麥類等有芒的農作物成熟的時節,亦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 芒種,稻穀開始長出細「芒」,稻穗結「種」, 此時氣溫會明顯高升,也常伴有午後雷陣雨。 農業諺語「芒種逢雷美亦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長輩住處頂樓的絲瓜,今年的收成沒有往年好,可以說沒長幾條絲瓜,追根究抵是因為太熱的關係。 每年夏天來臨,大概5月之後,頂樓瓜棚架上的絲瓜,幾乎每天都會有數條收成,常常絲瓜吃到怕,如果絲瓜"產量"過多,還會分送眾親友和鄰居。 長輩說前幾天去販賣蔬果種子的園藝店買肥料,順便詢問老闆,為何今年的絲
Thumbnail
大暑(7月 22或23日) 在「小暑」之後的第十二個節氣「大暑」,也是夏天最後一個節氣,各地大多高溫炎熱的天氣。 二期水稻開始插秧,田區需水量增加,若雨水不足,易發生乾旱,迫使休耕。也因颱風季節來臨,大風大雨往往會毀掉農民半年的辛勞所得, 「大暑大落大死,無落無死」也表示大暑下雨之大小,對水稻
Thumbnail
小暑(國歷7月 6或7日) 國曆七月天氣日漸炎熱,水稻第二期作秧苗期,而一期稻作黃熟,所以有「小暑小禾黃」之諺語。而台灣六月已完全脫離梅雨期,四周海域隨時有低氣壓形成,颱風從此說來就來。
Thumbnail
小黃瓜種植紀錄 ・初始狀態:種苗店購買的幼苗 ・種植數量:8株 ・成長週期:約3個月(3月的第3週~6月的第3週) ・收成時間:種下約1.5個後月開始收成 ・栽培特別注意事項:需搭建瓜架,不時將迷失的瓜藤固定到架上。最初的五片葉子、側芽和沒有順利結果的花芽需要摘除。
Thumbnail
話說被放牛吃草已久的南瓜自個兒默默生長擴散,不知不覺中佔領了四方領地,原本隔壁畦的地瓜葉已經被完全併吞(地瓜葉被阿媽放棄了),現在蔓延到小黃瓜的區域來了。 小黃瓜被放棄後又過了一週,我還是不忍心動手把它完全剷除。但另一方面又怕白粉病傳染給南瓜,只好先把一些看起來真的病得太嚴重的葉子割掉。
Thumbnail
阿媽之前說,五月節過後就是「熱天」了。 這週過了端午節,感受到真的是如此。不再是感覺到空氣微妙的悶熱,不知不覺流了很多汗,而是走到室外幾分鐘就快熱昏,回到室內要立刻用電風扇直吹臉部。窗外傳來熱烈的蟬鳴,午後下一場讓鞋子濕透的大雷雨,讓人深深體感這就是夏天啊! 從小開始我們家端午節就會回阿媽家包粽子
Thumbnail
夏季第11天,今天有夏威夷宴會~ 我的甜瓜成熟了,但是...但是...我之前忘了買種子QQ 今天又是節日,雜貨店也沒開,只好繼續放著,明天再收獲了。
Thumbnail
夏季第9天,今天依舊下雨~ 虞美人花開了!採摘後,我種下夏季亮片, 一大早羅賓就來敲敲打打,希望在完工前,我能存到買四隻牛的6000G。
Thumbnail
在閒聊端午時節,端午預告著盛夏即將來臨,在5月與6月之間,節氣依序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這四個節氣。6月初因有芒作物開始成熟,此時亦是秋季作物播種的最適當時期,意味著稻已經結實成 「種」,吐穗結實的稻子穀粒上會長出細「芒」,因此將這節氣稱為「芒種」。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說法眾多,較普遍
Thumbnail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 農諺云:「斗指已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穀,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 意指芒種節氣是麥類等有芒的農作物成熟的時節,亦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 芒種,稻穀開始長出細「芒」,稻穗結「種」, 此時氣溫會明顯高升,也常伴有午後雷陣雨。 農業諺語「芒種逢雷美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