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實驗

含有「棉花糖實驗」共 2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棉花糖理論」曾經是成功學的經典,象徵著延遲享樂與未來回報。但當我重讀時,卻發現這套邏輯放在今天,似乎已經過時。因為在不確定的時代,努力並不保證回報,忍耐也未必能換來成果。那麼,延遲享樂還有意義嗎?
Thumbnail
(Yelena)相較第一集新任總統在憲政空窗期的政治迷霧中,《零日攻擊》第二集用社會底層年輕人講的故事或許更貼近我們的日常,兩岸戰爭的氣氛鋪陳其實不多,反倒是劇中敘述那種在看不見未來的生活當中,人們如何被煽動、從勉強過活的年輕人怎麼崩壞、狠下心來變成亡命之徒的過程
Thumbnail
年輕人該不該存錢?本文整理實用儲蓄分級法、戀愛/家庭情境解方與真實存100萬案例,讓你輕鬆找到生活與財務的平衡,打造屬於你的自由人生!
Thumbnail
你想要成為頂尖的1%,還是甘於平凡的99%? 如果你跟大多數人一樣思考、行動,自然也只會得到大多數人的結果。 真正傑出的人生,需要你掌握一項關鍵能力——而這項能力,早在50年前就被一個經典實驗所揭示。 一顆棉花糖背後的人生密碼 1970年,史丹佛大學教授 Walter Mischel 進行了
Thumbnail
通勤時間聽了很多海苔熊,記了很多碎碎的筆記,身為故事控,主要都聽一些故事為基底的分析和討論。 湯姆-提特-塔特 這集是EP513,從《英國童話及故事集》裡面挑出來講的〈湯姆-提特-塔特〉,從名字到故事情節都讓我覺得好ㄎㄧㄤ好鬧,所以就講講這個。
Thumbnail
  然而,在2018與2020的兩次由不同研究團隊所做的新版本實驗中,他們注意到了更多當時的研究者沒有考慮到的變量與可能因素。在2018年哥倫比亞大學華茲團隊的實驗中,研究者注意到,來自收入較高家庭的孩童有更高的比例願意「延遲享樂」,收入程度較低家庭的孩童則更多會傾向吃掉眼前的棉花糖。
很多人認為要養成好習慣或戒除壞習慣都需要具備強大的意志力,Charles Duhigg在《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一書中,透過豐富的研究和引人入勝的故事,向我們說明如何利用意志力養成習慣。 在2005年的一項研究中,賓州大學的學者們選取了164名八年級生(國二學生)進行測試,除了智商外,還特
Thumbnail
1960末期,一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放置了一個棉花糖在孩子面前,告訴他們如果能夠忍住等待15分鐘不吃,就會獲得額外的一個棉花糖,這就是「史丹佛棉花糖實驗」。這看似簡單的實驗,卻揭示了延遲滿足對於孩子未來的深遠影響。 棉
Thumbnail
這本書當初我有拿來演講過,隨著年紀變大加上您的說明,自制力確實不該只是如此侷限看待。
前言 宜蘭文化中心的圖書館因為整修而閉館,已經兩年多了,聽說前兩個月才發包出去,可能還得花個兩三年才能整修完畢。搬到臨時館的書還分樂齡,青少年,兒童館,各館的書大概都只有幾百本吧?與原先的館藏根本無法相比。但因宜蘭市和員山鄉的館藏都不多(鄉鎮圖書館的編制之少,不說你還不知道,法定的都只有管理員一人
自制力決定未來成就?被推翻的棉花糖實驗 大家應該都有聽過能忍住15分鐘不吃眼前棉花糖的孩子,往後會更有成就吧? 但是,好像很少人知道,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已經在2018年的新實驗被推翻了。 在新的實驗裡,真正能決定孩子未來成就的,是原生家庭的經濟能力。 在被推翻的實驗裡,探討為什麼貧窮的孩子通常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