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會,也許只是觀點不一樣而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求學時期,我超級怕被誤會。「感覺被誤會」簡直可以列為我此生最難忍受的事情榜上第一名。

 

說過的話被曲解、做過的事被放大,只要偏離我的本意,就覺得是誤會,可是又發現解釋也徒勞無功,甚至可能越描越黑。舉例來說,曾有同學問我A+B一串事情的答案是對或不對,我答了對,但他卻緊咬我是說A對。兩件事情合起來跟拆開看怎麼會一樣呢?我試著向他說明當初答「對」的出發點,但他並不想聽,因為在他看來,我在說的,就是他想聽的那個樣子。

 

很多年後我才發現,人們的對話裡,早就有預設自己的立場、想聽到的話。就算是會引起憤怒的話語,也可能是對方早就想聽的,因為這樣,他才能順理成章把憤怒倒出來,讓自己覺得「合理」。

 

所以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只是平淡陳述人事物,對方仍有可能擷取他想要的部分渲染,再影響著其他人對我們的想法。只是,每一個人都有充分自由,解讀、詮釋、發表語言,到頭來,能夠了解、契合真的很珍惜,而所謂誤會重重的,似乎也就是觀點不一樣而已。

 

於是,我也不再拿解不開的誤會,耿耿於懷。

 

在這世界上,如果有人願意好好聽你說話、和你在同一個頻率上,不多說就能相通,那真是緣份,是幸運,也是很美好的體驗。而如果有人總是和你平行、時常曲解、拒絕敞開地溝通,那也不要太放心上,常常記得,人人就是那麼地不同啊,不同而已,沒有什麼好爭。

 

想起以前回應別人,為了避免被誤會,我總想要面面俱到,自己先沙盤推演、從各個角度切入,就希望不讓他人挑毛病說話。但無論我做再多準備,實際上還是不會照我想的腳本走,別人會怎麼想,實在不是我能控制的,我也不須有想控制的念頭。若想要翻轉過來,那麼我要先放下擔憂,不擔心別人說什麼。

 

如果對方說的只是價值觀不同或解讀問題,那就是他與我身處不同的世界,用不同的觀點在面對外境。而如果他說的,是的確我還沒做到、或我有瑕疵之處,那麼我接受自己不完美,但我知道我一直在成長路上,所以於心無愧。

 

把「誤會」這詞從我的字典裡拿開,我感覺自由,這份自由不是別人給我的,是我給我自己的。


不再陷溺關於誤會的傳說裡、隨著誤會的對方捕風捉影,從此離開你爭我奪戰場,還給這個角落一種和諧,那也是方法呀,不被關注的想法,能量終究會漸漸消散的。

 

更進一步,我們甚至可以思考,怎麼樣從對方的談話裡找到他的在意,試著讓自己的回話,包裹著對他理解的善意。這是比起「不在意」更進階的溝通,是我們能夠把自己的心智劇場擱在一邊,主動去選擇改變對話能量場的契機。


想要被理解,就先成為理解他人的人吧!


回過頭來,我們在世短短幾年,總是值得自問:在每一場交流裡,我要選擇讓哪些能量強化呢?

 

療癒練習

🌱  理解在溝通中,每個人都有他預設的立場,來自各自的信念系統、價值判斷、背景經驗。

🌱  珍惜同樣頻率或能夠敞開心胸交流的人,不去糾結或控制與自己不同的人要如何解讀言語。

🌱 坦然接受自己不完美,清楚自己也正在學習成長,於心無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安立格-avatar-img
2024/03/25
那是歲月累積的智慧,也是慢慢呈現出的“本我”。✌
avatar-img
Nina.陽光樹梢🌿的沙龍
59會員
34內容數
我相信每個人都擁有內在的選擇,是這份選擇,帶我們超越眼前現實,創造更貼近自己渴望的真實。這裡將分享讓如同微光般的生活感動,讓我們在生命中看見各種啟動覺察力、轉化力、創造力的可能,一步一步從小行動開始,感受生命擴展的美好。
2024/08/13
一位老師和我們分享,他花了很多年時間,在處理自己總是感覺「準備得不夠」的課題。   感覺自己能力不足、感覺自己必有缺失、感覺自己還需要加強……我們總能找到無數個理由,說服自己還不夠好,想要等到終於可以心安理得的時刻,卻發現一晃眼幾年過去,並沒有一個標準,可以明確篤定告訴你「已經準備好」。  
Thumbnail
2024/08/13
一位老師和我們分享,他花了很多年時間,在處理自己總是感覺「準備得不夠」的課題。   感覺自己能力不足、感覺自己必有缺失、感覺自己還需要加強……我們總能找到無數個理由,說服自己還不夠好,想要等到終於可以心安理得的時刻,卻發現一晃眼幾年過去,並沒有一個標準,可以明確篤定告訴你「已經準備好」。  
Thumbnail
2024/06/19
文章描述作者經歷弟弟罹患罕見疾病的過程,以及弟弟逝世後對生活的體悟與成長。作者以覺知的態度面對人生中的痛苦與困境,並以此為契機學習珍惜每一刻,希望為世界帶來美好。文章充滿對生死與情感的深刻思考,並強調擁抱覺知的生活態度。
Thumbnail
2024/06/19
文章描述作者經歷弟弟罹患罕見疾病的過程,以及弟弟逝世後對生活的體悟與成長。作者以覺知的態度面對人生中的痛苦與困境,並以此為契機學習珍惜每一刻,希望為世界帶來美好。文章充滿對生死與情感的深刻思考,並強調擁抱覺知的生活態度。
Thumbnail
2024/02/01
透過曾寶儀的線上課程,學習到自我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從內心開始,充滿愛的頻率來影響我們的溝通。
Thumbnail
2024/02/01
透過曾寶儀的線上課程,學習到自我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從內心開始,充滿愛的頻率來影響我們的溝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我經常對那些別人可能會一笑置之的細微錯誤有高度的警覺,所以我經常反省自己是不是過度敏感,可是每當我去放大檢視那些錯誤,我也經常可以看見更深入的潛在風險,不知道讓我躲過了多少意外損失。
Thumbnail
我經常對那些別人可能會一笑置之的細微錯誤有高度的警覺,所以我經常反省自己是不是過度敏感,可是每當我去放大檢視那些錯誤,我也經常可以看見更深入的潛在風險,不知道讓我躲過了多少意外損失。
Thumbnail
最近重新讀了自己在三年前寫的文章,當時是寫下對於學程式語言的學習與反思,不過仔細想來,那時的反思用於現在實習職涯諮詢的過程,其實仍然有類似的反思與收穫。
Thumbnail
最近重新讀了自己在三年前寫的文章,當時是寫下對於學程式語言的學習與反思,不過仔細想來,那時的反思用於現在實習職涯諮詢的過程,其實仍然有類似的反思與收穫。
Thumbnail
記憶中的我,在表達時總會用一種相對激動的語氣,尤其在很重要的事情上。那是因為我很害怕自己的表達不夠清晰,讓別人產生誤會。 是的,我經常會覺得如果別人聽不懂,一定是我的問題。
Thumbnail
記憶中的我,在表達時總會用一種相對激動的語氣,尤其在很重要的事情上。那是因為我很害怕自己的表達不夠清晰,讓別人產生誤會。 是的,我經常會覺得如果別人聽不懂,一定是我的問題。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裡頭時常遇到怎樣的自己? 最近我時常遇到"希望一切都做對的"的自己, 即便沒有人責備,我都會在事情沒做好、做的不夠好時,感覺到一振作噁。 若事情可能被誤會錯了,也很容易急於解釋,證明自己是對的。 這個狀態讓我很辛苦,處在緊繃裡頭, 一部份覺得快要捨棄自己,一部份又汲汲營營想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裡頭時常遇到怎樣的自己? 最近我時常遇到"希望一切都做對的"的自己, 即便沒有人責備,我都會在事情沒做好、做的不夠好時,感覺到一振作噁。 若事情可能被誤會錯了,也很容易急於解釋,證明自己是對的。 這個狀態讓我很辛苦,處在緊繃裡頭, 一部份覺得快要捨棄自己,一部份又汲汲營營想
Thumbnail
選擇原諒或後悔 要我判斷誰錯誰對 感情不像是非那樣乾脆 一不小心就面目全非 再大的責任自己背 所有的錯往身上堆 可惜不像數學那樣絕對 因為分數是別人在給 我害怕犯同樣錯誤 更害怕悲劇不會落幕 前方的路已被封阻 後面也沒有退路 頓時變得烏雲密佈
Thumbnail
選擇原諒或後悔 要我判斷誰錯誰對 感情不像是非那樣乾脆 一不小心就面目全非 再大的責任自己背 所有的錯往身上堆 可惜不像數學那樣絕對 因為分數是別人在給 我害怕犯同樣錯誤 更害怕悲劇不會落幕 前方的路已被封阻 後面也沒有退路 頓時變得烏雲密佈
Thumbnail
在交流中經常發生的誤會問題,從自己的角度思考,珍惜與能夠理解自己、與自己頻率相同的人,不要過於纏結與自己不同的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清楚自己正在成長中。不再陷入對誤會的糾纏中,為每場交流選擇增添正能量。
Thumbnail
在交流中經常發生的誤會問題,從自己的角度思考,珍惜與能夠理解自己、與自己頻率相同的人,不要過於纏結與自己不同的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清楚自己正在成長中。不再陷入對誤會的糾纏中,為每場交流選擇增添正能量。
Thumbnail
如果說了一遍兩遍覺得這個人好像對我的幫助不大,基本上就不會繼續說下去了
Thumbnail
如果說了一遍兩遍覺得這個人好像對我的幫助不大,基本上就不會繼續說下去了
Thumbnail
很多人有這種「奇怪」的經驗:  明明是對方不講理在先,吵完架之後,卻一直難過地在反芻「是不是我也做錯什麼」、「我剛剛如果換個方式講,他也不會這麼生氣」、「一定我也有哪裡不對,我也要改」。 聽起來很「善良」、很「自我覺察」吧!
Thumbnail
很多人有這種「奇怪」的經驗:  明明是對方不講理在先,吵完架之後,卻一直難過地在反芻「是不是我也做錯什麼」、「我剛剛如果換個方式講,他也不會這麼生氣」、「一定我也有哪裡不對,我也要改」。 聽起來很「善良」、很「自我覺察」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