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我們明天晚上約一下吃飯啊! 」「喔…改天好了,我家裡有事耶…」,這是我生活裡時常上演的橋段。 以前,只要沒到外地工作,也沒聽說爸媽有什麼外出計畫時,我通常會留在家裡陪他們一起晚餐、一起看電視。有時面對朋友的邀約,內心不免有些拉扯,雖然想去聚會,卻又擔心爸媽孤單在家。 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我內心覺得有點可惜,還是會選擇婉拒朋友的聚會。但是,我也時常在推掉了其他邀約後,接到爸媽的來電告訴我,他們明晚和朋友有約… 啊 ? 結果,孤單的在家的竟然是我XD……. 又或者,某陣子我工作剛好很忙,其實沒什麼時間和心思參加社交活動。可是只要家人打電話來約,或說哪天有聚會問我要不要參加時,我總會排除萬難赴約。即便這個「排除萬難」,讓我內心充滿壓力,整個人必須像噴射機一樣不停的工作才有可能達成。我還是會去,又算去了必須早早離席,我也還是會去。因為我深知,我去了,走個過場,總比沒去好…簡單說,我很喜歡和大家聚會,卻也時常為了聚會,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 聚會,不就是 「有時間」一起來 「放鬆聚聚」 嗎? 為什麼我要為了能讓自己 「有時間 」去 「放鬆」,而打亂自己的生活與工作節奏呢?為什麼我不暫時選擇和工作說「 不」,或是和家人說「 不」 呢? 這不禁令我反省了一下 小時候,媽媽常說作業要寫完才能出去玩。為了能提早出去玩,我卯起來寫作業的時候,怎麼沒有感到煩惱或疲累呢? 是因為,我內心也想出去玩,為了達到自己想做的事,所有的付出便不覺得辛苦了嗎? 「 我,當下到底想要什麼? 」 這是一個很令人玩味的問題。 我妹妹常對我說:「不能去或不想去就不要勉強啊!你可以拒絕。沒有辦法全心全意來參加,你也不見得會快樂吧!」 拒絕,好難啊!拒絕家人就更難了!原來我無形中,一直在勉強自己啊! 即便到現在,還是時常改不掉這個習慣—常覺得自己「應該」 怎樣,「不應該」怎樣。例如:我應該排除萬難的參加,不該讓大家失望。我應該去放鬆一下!應該關心一下家人!但事實是,我的事情與心情都還沒有到放鬆的階段,卻勉強自己去做了我當下並不想做的事。其實,大家的論述都沒有錯,都是為了我好。只是並不適合當下,那個還處在當局者迷的我!他們的感受與願望,成為了我的負擔! 看到這裡,有發現什麼奇妙之處了嗎? 面對在乎的人,我們總習慣把他們的感覺放在自己的前面。 甚至期待我們做的事情,可以帶給對方什麼樣的感受。 例如:我想去參加朋友的聚會,但因為擔心爸媽獨自在家會感覺孤單,於是我告訴自己應該放棄聚會回去陪他們,讓他們快樂。 看見這個思維結構了嗎? 我想去參加朋友的聚會── 這是我的感覺。 擔心爸媽獨自在家會感覺孤單── 這是爸媽的感覺。 我應該放棄聚會回去陪他們,讓他們快樂── 於是改變我的行為,為了換得爸媽的快樂。 這個潛意識告訴我,他們的感覺比我的重要。於是,我捨棄了自己的感覺。 但,我又是哪來的自信,覺得只要我陪伴他們,他們就會快樂呢?或許你和我想的一樣,唉呀!他們覺得孤單或開心,只是不好意思說啦!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我下意識的「認為」他們孤單。因為唯有我「認為」他們孤單,需要我的陪伴;透過我的陪伴,他們會快樂。 這樣,我才會看見自己的重要性! 啊! 突破盲點了!因為我潛在渴望被重視,渴望被肯定。 有時,正是因為我們內心不安.孤獨.沒自信,才會覺得自己無比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擁有的,只是一種潛在的、自以為偉大的遷就。 我彷彿世界上最偉大的編劇,世界的主宰。我只要這麼寫,劇情會這麼演 ! 只要我這麼做,你們就會這麼想 ! 於是,我們規定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來符合對方的期待。 卻忘了我們只能主宰自己。 這一切,只是我們單方面的一廂情願和犧牲奉獻,以滿足內心想被肯定的渴望。 當每個人都在努力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時,我們卻一直在為別人的生活著色。 最後回頭,卻發現自己一片空白。 因為愛,我們會自然而然的去做某些事。因為喜歡與在乎,我們不會感覺自己被勉強,換句話說就是心甘情願。但是很多時候,當我們暫時不想去做,並不是因為不愛了,不喜歡了。而是暫時連自己的感覺都無法照顧好,更別說顧慮別人的感受了! 這個時候,就不要勉強,先休息一下吧! 勇敢地說:「我最近就是沒辦法陪你,但我並沒有不愛你!」 把自己的感覺放前面,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同時也勇敢接受別人把他自身的感覺放在你的前面! 該說不的時候,就說不!該說愛的時候,就說愛! 真心愛你的人,在你說不的時候也會覺得可愛! 你真心愛的人,在他對你說不時,你也能給予尊重! 唯有帶著被討厭的勇氣與被愛的冷靜,我們才能好好地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