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Ne-ne:殘酷的斷奶人生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在剛結束的營隊裡,我送給每個孩子一顆20面的骰子;在營隊裡有一個卡牌遊戲,這骰子可以用來計分。不過俗話說「有得就有失」,小孩才得到就搞丟,那也是剛剛好而已。

有個孩子就剛剛好搞丟了。搞丟了骰子,就不能參加卡牌遊戲,他非常非常傷心,就哭了。

我時常遇見大人對於孩子的這種傷心不知所措。急著「解決問題」的,會說「沒有骰子還是可以參加遊戲啊」這種建議,像哆啦A夢一樣拿出各種法寶跟方法,要小孩選一種;急著「解決人」的,要不是叫小孩不准哭,就是說「不過是一顆骰子嘛」這種完全不能安慰人的屁話;至於急著「機會教育」的,就忙著追究責任,叨唸著「就叫你收好不收好」或「下次知道要收好了吧」,要孩子「負起責任」。當然,也是有很多「三合一」的。

raw-image

我不會那麼做。因為兒童心理學家溫尼考特老爺爺說,世界固然十分殘酷,但我們不必用殘酷的方法去學會這件事。

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敗

根據溫尼考特的研究,假如一個人在嬰兒時期有一個整天24小時繞著他轉的照顧者,他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全能的。肚子餓了就有吃的,心冷了就有抱抱,無聊了就有人做怪表情逗自己笑,世界和自己彷彿是一體的。(註)

  • 註:讀者應該注意的是,溫尼考特的研究可能有WEIRD(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and democratic)的系統性實驗對象偏差。然而,我認為大多數人可能都有嬰兒的「全能幻想時期」,只是時間長短的差別。

然而隨著小孩逐漸長大,需求越來越複雜而豐富,而且照顧者大概也有點玩膩了(?),並且想起生活中還有各種不得不做的事,這時嬰兒將開始發現這個世界殘酷冷漠的一面。

首先他會發現,當他肚子餓了或需要溫暖的觸摸時,本來總是即刻救援的主要照顧者,回應得卻越來越慢了。等他稍大些,他還會發現那個每次他一看著就會滾過來的球竟然不會自己滾過來,而總是自己動來動去逗他開心的玩偶也不再自己動起來。

「以前不會這樣的!那個百依百順的可愛ne-ne竟然開始了叛逆期!」孩子的角度來看,很可能是這樣的處境。無論是叛逆的ne-ne還是不聽話的球和玩具,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重大挫折,就是發現「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劫後重生

溫尼考特說,照顧者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協助孩子「安全地」從這種「全能幻覺」中逐漸「幻滅」,瞭解世界不只有心想事成閃閃發亮的部分,更多的是冷漠和不回應──而那是「現實」,我們這麼形容這個世界。

在這種有如人生中第一次大失戀的絕望裡,照顧者是他唯一的寄託,是唯一還有可能會積極回應他的對象。假如孩子沒有順利度過這個難關,那有可能會發展出低自尊的性格,或者出現否認現實的解離幻覺。

在孩子一兩歲時,那些苦不堪言的日子裡(對我或對孩子來說,都是),每次面對小孩迎面而來的需索,而想要把孩子舉起來大迴旋摔擊的時刻,我就會想一遍孩子正面臨的絕望處境,又想一遍自己可能是他在這種絕望中活下去的少數意義,那些「被針對」的情緒,就消了一半。

 

於是我就比較能夠放下手邊的事務或既定的行程,好好陪他一次次度過劫難,又一次次劫後重生。

不餵奶不算斷奶

「不餵奶不算斷奶。」溫尼考特說。

這裡的「斷奶」,指的不(只)是不喝奶而已,更是小孩在接納殘酷現實的「幻滅」過程,而這個歷程其實沒有結束的那一天,因為世界總是會一次又一次殘酷地對待我們。

以本文開頭的那位孩子來說,世界就又一次殘酷地對待他,奪走了他的20面骰子。

我覺得手足排序是老大的孩子來說,可能也有類似的精神狀態。假如身為老大的小孩有了弟弟或妹妹,他也有可能突然間發現,父母已經不再是他一個人的父母,曾經眼光都在他身上的父母,已經再也不可能只看著他。而這是無可抵禦不可挽回的現實,多麼殘酷。

raw-image

我試著陪他找,假如他想找找看的話;我試著安慰他,陪在他身邊,讓他知道我的同情。我希望他知道,即使世界這麼殘酷,但仍然有我這樣的人確實在乎他這個人,以及他的感受。

在斷奶的路上

從把骰子弄丟的地方,直到回家的公車站,他還在難過。我擔心他的挫敗太大,提議再送他一顆一樣的骰子,但他拒絕了。而他持續難過。

他決定要接納這個殘酷的世界,我決定要接納他的決定。我說:「沒關係,我把這顆骰子留著,你晚點如果想要,你再跟我拿。」

坐上公車,過了幾站,他終於在跟朋友的聊天裡劫後重生,笑顏逐開。他突然想到了什麼,回頭對我說:「你可以給我那顆骰子嗎?」

「可以。」

像這樣的「斷奶」過程,我想我跟孩子都又長大了一點,也更柔軟地堅強了一些。即使世界仍會再次殘酷地搥打我們,但我們也能更有力量去回應這個殘酷的世界。


 

宅編:難怪美秀集團會唱:「細粒的目睭/看著係大粒的奶仔頭/我的兄弟/目屎係直直流 」……啊不是。讀駿逸這篇其實感觸很深,我之前有個朋友,也剛好是長子,我很懷疑他就是斷奶過程沒處理好的例子。

他對朋友會強調自己的特別、優越,好像自己還是很「神」;而對弟妹則是權威式的相處方式,我猜想他在進入斷奶階段後就是這樣被對待的──任何問題他都會把責任推到自己之外的東西上面,包括鬼神風水,當然還有其他的人。這不就是「叛逆的Ne-ne」嗎?都是這個they的錯,都是這個世界不聽話……從少年時認識他開始,面對「大人」的斥責,他總是這樣辯駁的。

現在,在我看來他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我得承認,像這樣以揣測的方式為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人生歸因並不好,但讀到駿逸寫的:「這個歷程其實沒有結束的那一天,因為世界總是會一次又一次殘酷地對待我們」──「斷奶」是一生的問題──我無法不想到這個例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盧駿逸的沙龍
662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盧駿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騙人!」這是我收到這份卡片第一個感覺。「抱抱療癒卡」裡面大概就是一些「你值得被愛」、「相信自己的選擇」、「你可以好好休息」之類的自我安撫的話,問題是,我就是沒辦法,才會過得這麼痛苦啊,說一些我不相信的東西,有什麼用?
Thumbnail
「你騙人!」這是我收到這份卡片第一個感覺。「抱抱療癒卡」裡面大概就是一些「你值得被愛」、「相信自己的選擇」、「你可以好好休息」之類的自我安撫的話,問題是,我就是沒辦法,才會過得這麼痛苦啊,說一些我不相信的東西,有什麼用?
Thumbnail
許多人的痛苦,來自無法轉化爲成人的狀態處事,拒絕身為成人的事實,依舊眷戀孩子時期的「得」與「不得」。在孩提時代「得」的是被承擔、被決定、被命令,不需要透過自己摸索和思考,一切只需要「問」和「求」,似乎總能得到答案。無論是負面的答案或是正面的答案,都有人負責「給」或「告知」,然後在心中,感受那一份安全
Thumbnail
許多人的痛苦,來自無法轉化爲成人的狀態處事,拒絕身為成人的事實,依舊眷戀孩子時期的「得」與「不得」。在孩提時代「得」的是被承擔、被決定、被命令,不需要透過自己摸索和思考,一切只需要「問」和「求」,似乎總能得到答案。無論是負面的答案或是正面的答案,都有人負責「給」或「告知」,然後在心中,感受那一份安全
Thumbnail
「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有一回我太太在上藝術課時,遇到一個三歲大的孩子還沒收完材料就想要玩玩具的狀況。她跟孩子說:「現在還不能玩喔!要先整理好材料,才能玩玩具,這是我們的規矩哦!」沒想到他就爆哭,喊著說他想要玩。於是太太跟他說:「我知道你真的、真的很想玩玩具,但我要很認真地跟你說,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Thumbnail
「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有一回我太太在上藝術課時,遇到一個三歲大的孩子還沒收完材料就想要玩玩具的狀況。她跟孩子說:「現在還不能玩喔!要先整理好材料,才能玩玩具,這是我們的規矩哦!」沒想到他就爆哭,喊著說他想要玩。於是太太跟他說:「我知道你真的、真的很想玩玩具,但我要很認真地跟你說,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Thumbnail
對於「人會對親密對象特別超過」這種現象,心理學家溫尼考特認為,是因為當事人把親密對象一方面當成內在世界通往外在世界的橋樑,另一方面又當成外在世界的象徵。當外在世界不如己意時,原初的「幼稚」自我就會無意識地對著親密對象猛烈攻擊……
Thumbnail
對於「人會對親密對象特別超過」這種現象,心理學家溫尼考特認為,是因為當事人把親密對象一方面當成內在世界通往外在世界的橋樑,另一方面又當成外在世界的象徵。當外在世界不如己意時,原初的「幼稚」自我就會無意識地對著親密對象猛烈攻擊……
Thumbnail
以上圖片翻攝自/網路 『斷奶Weaning 這個字不只有“戒除”(wean from)的意思,也有“戒向”(wean to) 的意思。我們可以說當一個孩子真正克服斷奶的挫折時,他不只是“戒除”了母親的乳房,也是“戒向”替代物 — 轉向所有帶來喜悅與滿足的來源,這對於建構一個充實,豐富而快樂的生活來說
Thumbnail
以上圖片翻攝自/網路 『斷奶Weaning 這個字不只有“戒除”(wean from)的意思,也有“戒向”(wean to) 的意思。我們可以說當一個孩子真正克服斷奶的挫折時,他不只是“戒除”了母親的乳房,也是“戒向”替代物 — 轉向所有帶來喜悅與滿足的來源,這對於建構一個充實,豐富而快樂的生活來說
Thumbnail
上週家裡奶粉快沒了,二老一個推一個裝死賴皮遺忘的遲遲不添購。 懶散二老稍稍對話討論了一下得出結論:老天爺應該希望我們戒奶(放屁) 於是我們開始在泡睡前奶給小鯨魚喝的時候,跟無辜突然被決定要戒奶的小鯨魚倒數計時:『奶奶要沒了喔~剩最後三/二/一次。』每天遞減一個數字。
Thumbnail
上週家裡奶粉快沒了,二老一個推一個裝死賴皮遺忘的遲遲不添購。 懶散二老稍稍對話討論了一下得出結論:老天爺應該希望我們戒奶(放屁) 於是我們開始在泡睡前奶給小鯨魚喝的時候,跟無辜突然被決定要戒奶的小鯨魚倒數計時:『奶奶要沒了喔~剩最後三/二/一次。』每天遞減一個數字。
Thumbnail
到底是對過渡期的痛苦多一點,還是對孩子的同理心多一點,我想問題從來都不會因為做出一個選擇之後便海闊天空。困難和猶豫的當下總是充滿利弊得失的權衡,也許是說成害怕孩子哭泣的軟弱也好,但跨過軟弱之後會不會留下對自己的殘忍記憶?會不會軟弱只是對當下的煎熬所掩上的逃避?
Thumbnail
到底是對過渡期的痛苦多一點,還是對孩子的同理心多一點,我想問題從來都不會因為做出一個選擇之後便海闊天空。困難和猶豫的當下總是充滿利弊得失的權衡,也許是說成害怕孩子哭泣的軟弱也好,但跨過軟弱之後會不會留下對自己的殘忍記憶?會不會軟弱只是對當下的煎熬所掩上的逃避?
Thumbnail
因為我們不太關心新生兒的經驗,使得我們對新生兒的理解很少,少到我們不太知道新生兒的經驗到底是不是糟糕的。因為那麼缺乏理解,對我來說,接納《溫柔的誕生》書中的想像就不是什麼壞事──假如我們可以減少新生兒可能有的痛苦與恐懼感,為什麼不試試看呢?
Thumbnail
因為我們不太關心新生兒的經驗,使得我們對新生兒的理解很少,少到我們不太知道新生兒的經驗到底是不是糟糕的。因為那麼缺乏理解,對我來說,接納《溫柔的誕生》書中的想像就不是什麼壞事──假如我們可以減少新生兒可能有的痛苦與恐懼感,為什麼不試試看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