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不報復的愛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有一個很可愛的小孩,我還記得他的臉頰肉鼓鼓的看起來非常可口。但重點不是他的臉頰肉看起來有多好吃,而是我跟他的關係很好。我們一起說笑話,一起玩鬼抓人。他會跟我分享學校的事情,我會牽著他剛擦過鼻涕的手(雖然有點不願意),一起走一段路去買東西。

我們的關係好到他在妹妹出生的時候,無意識地把人生的挫敗一股腦投射到我身上。

那時我們在上一門有明確進度的課,我才剛入行,對手足問題毫無概念,搞不清楚本來都好相處的他為何突然變得刁蠻難纏。

raw-image

除了嗆你還能嗆誰?

他不斷在課堂中岔開話題,當我順著他的話題想要展開討論時,他又用挑釁的口氣要我好好上課。當我好好上課時,他又一直去弄隔壁的孩子,跟隔壁的孩子打鬧起來。隔壁的孩子是想要上課的,時常感到不堪其擾而跟我抱怨,這時他又開始逃避裝傻,找理由怪罪我跟其他孩子。

我的信念是「沒有人會故意讓人不舒服」,於是我毫無根據地相信他有個困境,而不願意對他訴諸暴力。但在職業生涯中,這樣的信念讓我陷入好幾次兩難困境中。

以這次來說,我的困境是同一個課堂的其他小孩這樣質問我:「我知道你不處罰小孩,但為什麼我要忍受他這樣亂鬧,讓我們都不能上課?」

「當然你們不需要忍受。」我對孩子這麼說,這也是我的真心話。

在一次課堂裡,這位剛得到妹妹的孩子縱情發洩自己的情緒,一下子跟旁邊的孩子大聲講話,一下子又故意岔開話題。

這時我試過各種方法,像是向其他孩子和父母解釋他的困難,也試著跟這位孩子的父母建立合作關係,我也時常跟孩子一對一談話,想要尋求他的合作。孩子本人覺得他確實有干擾課程,但他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更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無意識地這麼做。他其實也很困擾。

即使我們都做了很多努力,但孩子的狀況時好時壞,隨著其他人的包容逐漸接近臨界點,我的壓力也隨之升高。終於我忍不住吼他:「我對你這麼好,你這樣欺負我,對勁嗎?」

面對我強力的質疑,這位孩子的壓力也爆發開來,他哭著說:「我不欺負你,我要欺負誰?」

當時面對這句話,我什麼都說不出來,但我除了同情之外,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直到後來我讀到了溫尼考特,才對這種狀態有了一個解釋。

對親密的人特別超過

對於「人會對親密對象特別超過」這種現象,心理學家溫尼考特認為,是因為當事人把親密對象一方面當成內在世界通往外在世界的橋樑,另一方面又當成外在世界的象徵,於是當外在世界不如己意時,那個最原初的「幼稚」的自我,就會無意識地對著親密對象猛烈攻擊,想要關閉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交界處,躲回自己的內在世界之中。

溫尼考特將這種對親密對象猛烈攻擊的行動,稱之為「摧毀」。溫尼考特說:「主體對客體的毀滅,並沒有憤怒。」

當教育者跟小孩的關係日漸親密,教育者也會成為小孩通往外在世界的橋樑,分擔了主要照顧者對小孩的功能與重要性。這時,當外在世界不如意時,小孩也會嘗試摧毀親密的教育者。

在這種時刻,如果親密的對象能夠接住小孩的狀態,用溫尼考特的話來說,就是「僥倖存活」了下來。

溫尼考特說:

主體對客體出現認同關係後,主體就會摧毀客體(因為它變成外在的東西);然後才有客體僥倖逃過主體的摧毀。……從這一刻開始,主體說:「喂,客體!」「我摧毀了你。」「我愛你。」「你對我來說有價值,因為你在我的摧毀下僥倖存活了。」

面對親密對象要摧毀自己的猛烈攻擊時,如果我們能夠不被勾起情緒或創傷,並且能夠辨識出對方此時有一個需求與困境,那就有可能不對親密對象反擊或報復,並且也不因為對情緒衝突的陌生或恐懼而逃開,那我們也許就可以惜惜(sioh-sioh)對方,成功在親密對象的摧毀行動裡倖存下來。

倖存下來與愛的回報

我這邊正在合作的一個孩子,在早期合作的階段,每一次我有一個建議,他就會認為我是要強迫他。當我說:「你要不要…….?」他就會解讀成:「我一定要做那個嗎?」「我不能不那樣做嗎?」「反正你就是一定要我做!」而開始激烈地反抗。

每一次當他說「反正你就是一定要我……」時,我就得花更多的力量去證明我並不真的是那樣想。而每一次當我企圖證明時,他猛烈而粗暴地關上溝通的機會,我也要花非常大的力氣去抑制自己的不快,好讓自己不反擊與報復。

在成功倖存的那些時候,我會想起我其實是來幫忙的,而且我並不真的是因為他對待我的方式而生氣,更多是因為我覺得我的付出沒有得到對等的回報,而感到挫折與傷心。

但我不應該要求他的回報。迎面去試著接住他的摧毀,是我的選擇,但他沒有責任對這份努力做出回報,那不是他的選擇。

雖然我總是告訴自己不應該要求孩子的回報,但在我的經驗裡,我清楚地知道,回報時常來得跟摧毀一樣激烈(羞)

溫尼考特說:「通常分析師都會在移情中撐過這些變化階段,在每個階段過後就會有某種『愛的回報』,而且這回報會因為潛意識地摧毀背景的襯托,而顯得更加強烈。」

於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僥倖存活之後,我終於讓他開始相信,我並不是那麼想要強迫他的人(我得說,有時牽涉到十分複雜的情境時,我仍會採取激烈的限制)。於是我成為他與世界的通道,他仍舊時不時會想要摧毀我,但我已經是他順利與世界互動的主要途徑之一。

在更早期,我還沒讀到溫尼考特時,就有不少誤打誤撞撐過摧毀階段的經驗。

有一次是在一個營隊裡,有一個人高馬大的國中孩子,他總是對其他孩子動手動腳。這樣的孩子幾乎總是不在教案裡,而我的工作是去陪伴這樣的孩子。那時我陪他在沙坑晃蕩,百無聊賴時,他說「你看起來很會打架?」我說「不會吧,但打贏你應該可以。」於是我們莫名其妙開始摔跤,我仗著大人的經驗,在不弄傷弄痛他的前提下,陪他玩了好一陣子。

好像是一直玩到吃飯時間吧,他說「你好厲害」。

接下來的幾天裡,這孩子每次跟別人有了衝突,其他教育者好說歹說都難以平息,但我一到場,他就「給我面子」,讓大家都有了台階下。我當時多少有些虛榮,但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誤打誤撞地撐過了他的摧毀,成為他與世界的通道。

在教育現場,我自己認為最「高峰」的經驗,大概就是一個渾身長滿刺的孩子願意在你面前解開他的武裝,彷彿赤身裸體不設防地向你訴說他的困擾或身世,是一種令人全身發顫的體驗。

在「不報復」的親密關係中長大的孩子

這樣的理論若是實踐在教養現場,孩子可能會長成什麼樣子呢?如果我們在孩子小時候不報復、不反擊、也不逃開,試著努力接納孩子的情緒與挫敗狀態,孩子會長成什麼樣子呢?同樣地,由於教育與教養的因素太多,我不並打算保證這樣的作法可以達到任何的成效;我僅僅打算以我們家的經驗,來表現一種可能性。

有一次在前往朋友聚餐的路上,媽媽因為某個原因生氣了,突然間轉頭往一條小路走去。我知道原因,但我這個人在日常狀態裡其實不太擅長面對別人的情緒,於是立刻啟動轉換工作模式的過程,開始自我心理建設:「她不是對著我生氣,這時我要接納她,成為她的安全堡壘……。」

如此以下省略五百字的心理建設小劇場還沒跑完,我們家小孩已經開始行動。

(媽媽轉頭走進小路)
孩:「媽?」

(媽媽一直走)
孩(跟著媽媽過去):「媽,餐廳不在那個方向啊?」

(媽媽還是一直走)
孩(跑去抱媽媽)

等我五百字的心裡建設跑完,媽媽已經在孩子的接納與關懷下,鬆軟了一半。

另一方面,在他十歲的現在,有情緒與挫折的時候也完全沒有遷怒我們的行動,能夠在我們面前坦率地展露自己的情緒與困境,讓我們很容易就知道他需要我們什麼樣的支持與幫助。

不報復的愛人

其實不只是在教育現場,在家庭關係裡,我也時常聽說或看見,小孩對親屬的猛烈襲擊。而在伴侶關係裡,這樣的攻擊也十分常見。比方說,當我自己在外面工作不順利的時候,回家就很有一股想對伴侶找碴的衝動。我家孩子小時不開心的時候,也時常無意識地會跑來揍我兩拳。

在這些時候,我們雖然會驚訝、害怕或挫敗於親密對象對自己的攻擊,但如果按照溫尼考特的說法,這些摧毀的行動「並沒有憤怒」,也就是說,即便這些想要摧毀我們的親密對象看起來是生氣的,他們也不是對我們生氣,而是對這個「不如己意」的外在世界生氣。

在這些時候,無論我們是為了「愛的回報」,或者就只是因為愛他而想要成為親密對象通往世界的途徑,我們都有理由抑制自己的報復反應,也有理由試著待在現場不要走開,陪著他走過人生的低谷。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在工作壓力很大時,那些平常我跟伴侶的差異就會被我突顯出來,像是碗放著很久沒洗、桌子很亂之類的小事,這時都會特別看不順眼,要是碎碎唸出來,伴侶通常會覺得被任意遷怒,造成不必要的摩擦跟爭執。

但在我工作壓力不大的時候,我其實可以接受那些差異。而我在狀況不好時對伴侶所做的那些指責或挑剔,最內在的本質,只是我需要親密的對象能夠覺察我的困難,讓我知道,即使世界這麼不好,仍有人願意那樣愛我、接納我。

也許就是老套的那個想法:「愛不只要能共享樂,更要能共患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心靈交易所-avatar-img
2020/11/10
謝謝你的觀點,讓我現在才明白這個道理...雖然覺得太遲了,但也覺得衷心感謝,請繼續分享好的想法! 謝謝!
avatar-img
盧駿逸的沙龍
660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盧駿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最怕的其實不是小朋友吵來吵去、不聽話,反而是他們對老師的態度,真的很不尊重,從沒禮貌到很挑釁!」今日離開婆家前,看著家裡最小的弟弟,明明也在差不多的年紀裡,同為排灣文化中渲染的阿叡,大概是老師們眼中的天使吧,我忍不住和Kama&Kina抱怨著。 後來,回到恆春半島的車程裡,我一直反覆思考著自己說的
Thumbnail
「最怕的其實不是小朋友吵來吵去、不聽話,反而是他們對老師的態度,真的很不尊重,從沒禮貌到很挑釁!」今日離開婆家前,看著家裡最小的弟弟,明明也在差不多的年紀裡,同為排灣文化中渲染的阿叡,大概是老師們眼中的天使吧,我忍不住和Kama&Kina抱怨著。 後來,回到恆春半島的車程裡,我一直反覆思考著自己說的
Thumbnail
「靠!他這樣太可惡了吧!這件事情絕不能這樣放過他!」 我想生活中或多或少,會有像上面這樣的經歷。你自己都能很好的處理負面情緒,但身邊的人遇到事件時,你想幫他出口氣卻頻頻被阻止。 「算了啦...遇到這種事情算我自己衰」 「所以你不追究?你就這樣任由他繼續囂張嗎?」你瞪大眼睛問。
Thumbnail
「靠!他這樣太可惡了吧!這件事情絕不能這樣放過他!」 我想生活中或多或少,會有像上面這樣的經歷。你自己都能很好的處理負面情緒,但身邊的人遇到事件時,你想幫他出口氣卻頻頻被阻止。 「算了啦...遇到這種事情算我自己衰」 「所以你不追究?你就這樣任由他繼續囂張嗎?」你瞪大眼睛問。
Thumbnail
這陣子因為孩子的一些行為,我跟先生在討論一個話題:「會不會大人寬廣的包容,一旦孩子習慣了,便覺得是應該的?」 我很同意:一個人若是一直待在被包容的環境裡,但他自己不覺得那是包容,他就不會感恩。直到有一天,他懂了原來那份包容是莫大的接納,他才會突然感覺到愛:原來自己一直深深地被愛著。 我就是這樣。
Thumbnail
這陣子因為孩子的一些行為,我跟先生在討論一個話題:「會不會大人寬廣的包容,一旦孩子習慣了,便覺得是應該的?」 我很同意:一個人若是一直待在被包容的環境裡,但他自己不覺得那是包容,他就不會感恩。直到有一天,他懂了原來那份包容是莫大的接納,他才會突然感覺到愛:原來自己一直深深地被愛著。 我就是這樣。
Thumbnail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他人生第一層關係,是人際關係、社交發展的原型 相信我,將別人的孩子也當成自己的孩子吧!
Thumbnail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他人生第一層關係,是人際關係、社交發展的原型 相信我,將別人的孩子也當成自己的孩子吧!
Thumbnail
有一次,我在上課前十分鐘抵達上課地點。我站在馬路對面,就看到男孩站在飲料店門口,我便和他揮了揮手;他朝我瞄了一眼,立刻將視線移到別處--應該是沒看到吧?於是,我過了馬路,走到他面前,和他說了聲「哈囉。」沒想到……
Thumbnail
有一次,我在上課前十分鐘抵達上課地點。我站在馬路對面,就看到男孩站在飲料店門口,我便和他揮了揮手;他朝我瞄了一眼,立刻將視線移到別處--應該是沒看到吧?於是,我過了馬路,走到他面前,和他說了聲「哈囉。」沒想到……
Thumbnail
  孩子們的情緒是很純粹、很直接的,開心就笑、難過就哭。或許某些時間是這樣的。但比起直接衝到滿的情緒,還有一些咬著唇、說不出來,或是曾經嘗試說了但卻被忽視、被反對的情緒。孩子們是會學習壓抑的,即使是一個3歲的孩子。所以我特別討厭『制約反應』這個詞。   我一直都在學習理解孩子的情緒,因為那些說不出口
Thumbnail
  孩子們的情緒是很純粹、很直接的,開心就笑、難過就哭。或許某些時間是這樣的。但比起直接衝到滿的情緒,還有一些咬著唇、說不出來,或是曾經嘗試說了但卻被忽視、被反對的情緒。孩子們是會學習壓抑的,即使是一個3歲的孩子。所以我特別討厭『制約反應』這個詞。   我一直都在學習理解孩子的情緒,因為那些說不出口
Thumbnail
一個因工作壓力大,焦慮到身體大病小病不斷的朋友來找我協助處理,也因為這位朋友,讓我見證到「擁抱內在小孩」對身心健康有如此重大意義。 如果可以,一般我都引導來找我的個案專注在當下去接納自己就可以了,然而這個案比較特殊,他的焦慮症狀,讓他無法單純的覺察與接納以獲得平靜,因此我必須運用探索過去的方式來協助
Thumbnail
一個因工作壓力大,焦慮到身體大病小病不斷的朋友來找我協助處理,也因為這位朋友,讓我見證到「擁抱內在小孩」對身心健康有如此重大意義。 如果可以,一般我都引導來找我的個案專注在當下去接納自己就可以了,然而這個案比較特殊,他的焦慮症狀,讓他無法單純的覺察與接納以獲得平靜,因此我必須運用探索過去的方式來協助
Thumbnail
對於「人會對親密對象特別超過」這種現象,心理學家溫尼考特認為,是因為當事人把親密對象一方面當成內在世界通往外在世界的橋樑,另一方面又當成外在世界的象徵。當外在世界不如己意時,原初的「幼稚」自我就會無意識地對著親密對象猛烈攻擊……
Thumbnail
對於「人會對親密對象特別超過」這種現象,心理學家溫尼考特認為,是因為當事人把親密對象一方面當成內在世界通往外在世界的橋樑,另一方面又當成外在世界的象徵。當外在世界不如己意時,原初的「幼稚」自我就會無意識地對著親密對象猛烈攻擊……
Thumbnail
是否恢復太快、對方反而會不知道他做的事情傷害多大、也不知道底線、再犯機率高? 面對另一半外遇的人,自然都會想,如果我沒有一哭二鬧三上吊他怎麼會知道他做了多大的錯事,是否會一錯再錯故意欺負人的錯下去,變成慣犯呢? 這其中的擔心有:沒讓他痛到怕,他不會停,而且會越來越過分的欺負我。 不知為何,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是否恢復太快、對方反而會不知道他做的事情傷害多大、也不知道底線、再犯機率高? 面對另一半外遇的人,自然都會想,如果我沒有一哭二鬧三上吊他怎麼會知道他做了多大的錯事,是否會一錯再錯故意欺負人的錯下去,變成慣犯呢? 這其中的擔心有:沒讓他痛到怕,他不會停,而且會越來越過分的欺負我。 不知為何,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最近的民主家庭教育工作坊裡,我們聊到「伴侶的關係怎麼維護」。我先跟參與的成員們說明這篇文章裡所提到的、我對他們狀態的推測,確認他們同意我的推測之後,我建議他們把小孩送去托育,兩人就可以去約會。但媽媽的表情看來不太能接受。
Thumbnail
最近的民主家庭教育工作坊裡,我們聊到「伴侶的關係怎麼維護」。我先跟參與的成員們說明這篇文章裡所提到的、我對他們狀態的推測,確認他們同意我的推測之後,我建議他們把小孩送去托育,兩人就可以去約會。但媽媽的表情看來不太能接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