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不報復的愛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有一個很可愛的小孩,我還記得他的臉頰肉鼓鼓的看起來非常可口。但重點不是他的臉頰肉看起來有多好吃,而是我跟他的關係很好。我們一起說笑話,一起玩鬼抓人。他會跟我分享學校的事情,我會牽著他剛擦過鼻涕的手(雖然有點不願意),一起走一段路去買東西。
我們的關係好到他在妹妹出生的時候,無意識地把人生的挫敗一股腦投射到我身上。
那時我們在上一門有明確進度的課,我才剛入行,對手足問題毫無概念,搞不清楚本來都好相處的他為何突然變得刁蠻難纏。

除了嗆你還能嗆誰?

他不斷在課堂中岔開話題,當我順著他的話題想要展開討論時,他又用挑釁的口氣要我好好上課。當我好好上課時,他又一直去弄隔壁的孩子,跟隔壁的孩子打鬧起來。隔壁的孩子是想要上課的,時常感到不堪其擾而跟我抱怨,這時他又開始逃避裝傻,找理由怪罪我跟其他孩子。
我的信念是「沒有人會故意讓人不舒服」,於是我毫無根據地相信他有個困境,而不願意對他訴諸暴力。但在職業生涯中,這樣的信念讓我陷入好幾次兩難困境中。
以這次來說,我的困境是同一個課堂的其他小孩這樣質問我:「我知道你不處罰小孩,但為什麼我要忍受他這樣亂鬧,讓我們都不能上課?」
「當然你們不需要忍受。」我對孩子這麼說,這也是我的真心話。
在一次課堂裡,這位剛得到妹妹的孩子縱情發洩自己的情緒,一下子跟旁邊的孩子大聲講話,一下子又故意岔開話題。
這時我試過各種方法,像是向其他孩子和父母解釋他的困難,也試著跟這位孩子的父母建立合作關係,我也時常跟孩子一對一談話,想要尋求他的合作。孩子本人覺得他確實有干擾課程,但他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更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無意識地這麼做。他其實也很困擾。
即使我們都做了很多努力,但孩子的狀況時好時壞,隨著其他人的包容逐漸接近臨界點,我的壓力也隨之升高。終於我忍不住吼他:「我對你這麼好,你這樣欺負我,對勁嗎?」
面對我強力的質疑,這位孩子的壓力也爆發開來,他哭著說:「我不欺負你,我要欺負誰?」
當時面對這句話,我什麼都說不出來,但我除了同情之外,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直到後來我讀到了溫尼考特,才對這種狀態有了一個解釋。

對親密的人特別超過

對於「人會對親密對象特別超過」這種現象,心理學家溫尼考特認為,是因為當事人把親密對象一方面當成內在世界通往外在世界的橋樑,另一方面又當成外在世界的象徵,於是當外在世界不如己意時,那個最原初的「幼稚」的自我,就會無意識地對著親密對象猛烈攻擊,想要關閉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交界處,躲回自己的內在世界之中。
溫尼考特將這種對親密對象猛烈攻擊的行動,稱之為「摧毀」。溫尼考特說:「主體對客體的毀滅,並沒有憤怒。」
當教育者跟小孩的關係日漸親密,教育者也會成為小孩通往外在世界的橋樑,分擔了主要照顧者對小孩的功能與重要性。這時,當外在世界不如意時,小孩也會嘗試摧毀親密的教育者。
在這種時刻,如果親密的對象能夠接住小孩的狀態,用溫尼考特的話來說,就是「僥倖存活」了下來。
溫尼考特說:
主體對客體出現認同關係後,主體就會摧毀客體(因為它變成外在的東西);然後才有客體僥倖逃過主體的摧毀。……從這一刻開始,主體說:「喂,客體!」「我摧毀了你。」「我愛你。」「你對我來說有價值,因為你在我的摧毀下僥倖存活了。」
面對親密對象要摧毀自己的猛烈攻擊時,如果我們能夠不被勾起情緒或創傷,並且能夠辨識出對方此時有一個需求與困境,那就有可能不對親密對象反擊或報復,並且也不因為對情緒衝突的陌生或恐懼而逃開,那我們也許就可以惜惜(sioh-sioh)對方,成功在親密對象的摧毀行動裡倖存下來。

倖存下來與愛的回報

我這邊正在合作的一個孩子,在早期合作的階段,每一次我有一個建議,他就會認為我是要強迫他。當我說:「你要不要…….?」他就會解讀成:「我一定要做那個嗎?」「我不能不那樣做嗎?」「反正你就是一定要我做!」而開始激烈地反抗。
每一次當他說「反正你就是一定要我……」時,我就得花更多的力量去證明我並不真的是那樣想。而每一次當我企圖證明時,他猛烈而粗暴地關上溝通的機會,我也要花非常大的力氣去抑制自己的不快,好讓自己不反擊與報復。
在成功倖存的那些時候,我會想起我其實是來幫忙的,而且我並不真的是因為他對待我的方式而生氣,更多是因為我覺得我的付出沒有得到對等的回報,而感到挫折與傷心。
但我不應該要求他的回報。迎面去試著接住他的摧毀,是我的選擇,但他沒有責任對這份努力做出回報,那不是他的選擇。
雖然我總是告訴自己不應該要求孩子的回報,但在我的經驗裡,我清楚地知道,回報時常來得跟摧毀一樣激烈(羞)
溫尼考特說:「通常分析師都會在移情中撐過這些變化階段,在每個階段過後就會有某種『愛的回報』,而且這回報會因為潛意識地摧毀背景的襯托,而顯得更加強烈。」
於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僥倖存活之後,我終於讓他開始相信,我並不是那麼想要強迫他的人(我得說,有時牽涉到十分複雜的情境時,我仍會採取激烈的限制)。於是我成為他與世界的通道,他仍舊時不時會想要摧毀我,但我已經是他順利與世界互動的主要途徑之一。
在更早期,我還沒讀到溫尼考特時,就有不少誤打誤撞撐過摧毀階段的經驗。
有一次是在一個營隊裡,有一個人高馬大的國中孩子,他總是對其他孩子動手動腳。這樣的孩子幾乎總是不在教案裡,而我的工作是去陪伴這樣的孩子。那時我陪他在沙坑晃蕩,百無聊賴時,他說「你看起來很會打架?」我說「不會吧,但打贏你應該可以。」於是我們莫名其妙開始摔跤,我仗著大人的經驗,在不弄傷弄痛他的前提下,陪他玩了好一陣子。
好像是一直玩到吃飯時間吧,他說「你好厲害」。
接下來的幾天裡,這孩子每次跟別人有了衝突,其他教育者好說歹說都難以平息,但我一到場,他就「給我面子」,讓大家都有了台階下。我當時多少有些虛榮,但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誤打誤撞地撐過了他的摧毀,成為他與世界的通道。
在教育現場,我自己認為最「高峰」的經驗,大概就是一個渾身長滿刺的孩子願意在你面前解開他的武裝,彷彿赤身裸體不設防地向你訴說他的困擾或身世,是一種令人全身發顫的體驗。

在「不報復」的親密關係中長大的孩子

這樣的理論若是實踐在教養現場,孩子可能會長成什麼樣子呢?如果我們在孩子小時候不報復、不反擊、也不逃開,試著努力接納孩子的情緒與挫敗狀態,孩子會長成什麼樣子呢?同樣地,由於教育與教養的因素太多,我不並打算保證這樣的作法可以達到任何的成效;我僅僅打算以我們家的經驗,來表現一種可能性。
有一次在前往朋友聚餐的路上,媽媽因為某個原因生氣了,突然間轉頭往一條小路走去。我知道原因,但我這個人在日常狀態裡其實不太擅長面對別人的情緒,於是立刻啟動轉換工作模式的過程,開始自我心理建設:「她不是對著我生氣,這時我要接納她,成為她的安全堡壘……。」
如此以下省略五百字的心理建設小劇場還沒跑完,我們家小孩已經開始行動。
(媽媽轉頭走進小路)
孩:「媽?」
(媽媽一直走)
孩(跟著媽媽過去):「媽,餐廳不在那個方向啊?」
(媽媽還是一直走)
孩(跑去抱媽媽)
等我五百字的心裡建設跑完,媽媽已經在孩子的接納與關懷下,鬆軟了一半。
另一方面,在他十歲的現在,有情緒與挫折的時候也完全沒有遷怒我們的行動,能夠在我們面前坦率地展露自己的情緒與困境,讓我們很容易就知道他需要我們什麼樣的支持與幫助。

不報復的愛人

其實不只是在教育現場,在家庭關係裡,我也時常聽說或看見,小孩對親屬的猛烈襲擊。而在伴侶關係裡,這樣的攻擊也十分常見。比方說,當我自己在外面工作不順利的時候,回家就很有一股想對伴侶找碴的衝動。我家孩子小時不開心的時候,也時常無意識地會跑來揍我兩拳。
在這些時候,我們雖然會驚訝、害怕或挫敗於親密對象對自己的攻擊,但如果按照溫尼考特的說法,這些摧毀的行動「並沒有憤怒」,也就是說,即便這些想要摧毀我們的親密對象看起來是生氣的,他們也不是對我們生氣,而是對這個「不如己意」的外在世界生氣。
在這些時候,無論我們是為了「愛的回報」,或者就只是因為愛他而想要成為親密對象通往世界的途徑,我們都有理由抑制自己的報復反應,也有理由試著待在現場不要走開,陪著他走過人生的低谷。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在工作壓力很大時,那些平常我跟伴侶的差異就會被我突顯出來,像是碗放著很久沒洗、桌子很亂之類的小事,這時都會特別看不順眼,要是碎碎唸出來,伴侶通常會覺得被任意遷怒,造成不必要的摩擦跟爭執。
但在我工作壓力不大的時候,我其實可以接受那些差異。而我在狀況不好時對伴侶所做的那些指責或挑剔,最內在的本質,只是我需要親密的對象能夠覺察我的困難,讓我知道,即使世界這麼不好,仍有人願意那樣愛我、接納我。
也許就是老套的那個想法:「愛不只要能共享樂,更要能共患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61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盧駿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生硬的知識對許多孩子來說(其實大人也是),很難提得起興致去瞭解,為了讓孩子有多一個聽下去的理由,我們常使用了一個作法:遊戲化。 但在我看來,太成功的遊戲化設計有時會削弱參與者對議題的瞭解,我會用我們的活動設計來說明,遊戲化可能造成的一種風險。
導師制度是騎士團最核心的概念,也是我認為其中最值得堅持的概念。雖然對許多人來說,這個提案可能有點新奇,但它其實不是什麼新的提案。
我對「高年級」孩子們的期待,是他們要開始試著回答這些問題:「我想要做什麼?」「我想要成為什麼人?」「我想要具有什麼樣的技能?」「我想要跟誰誰誰一樣?」
低年級的主要目標是人格發展以及探索外在世界。這篇文章要討論我想像中的低年級,以及為了低年級發展所設計的自由日。
目前我跟十幾個家庭合作,用黑龍騎士團這個中二的名稱進行一個跟名稱一樣中二的實驗教育計畫。就姑且稱之為「黑龍騎士訓練計畫」。 目前騎士團的教育實驗雖然還沒有「成果」可言,但教育作為一種實驗,其實踐的過程,以及教育者、親屬、小孩各自的想法與考量,都是值得記錄下來的珍貴文獻。
我想試驗的是,一門課如果能夠提供夠多的通道,那人能不能在裡面誠實地面對自我要求,這樣也許對教學者跟學習者來說,都是一種解放。
生硬的知識對許多孩子來說(其實大人也是),很難提得起興致去瞭解,為了讓孩子有多一個聽下去的理由,我們常使用了一個作法:遊戲化。 但在我看來,太成功的遊戲化設計有時會削弱參與者對議題的瞭解,我會用我們的活動設計來說明,遊戲化可能造成的一種風險。
導師制度是騎士團最核心的概念,也是我認為其中最值得堅持的概念。雖然對許多人來說,這個提案可能有點新奇,但它其實不是什麼新的提案。
我對「高年級」孩子們的期待,是他們要開始試著回答這些問題:「我想要做什麼?」「我想要成為什麼人?」「我想要具有什麼樣的技能?」「我想要跟誰誰誰一樣?」
低年級的主要目標是人格發展以及探索外在世界。這篇文章要討論我想像中的低年級,以及為了低年級發展所設計的自由日。
目前我跟十幾個家庭合作,用黑龍騎士團這個中二的名稱進行一個跟名稱一樣中二的實驗教育計畫。就姑且稱之為「黑龍騎士訓練計畫」。 目前騎士團的教育實驗雖然還沒有「成果」可言,但教育作為一種實驗,其實踐的過程,以及教育者、親屬、小孩各自的想法與考量,都是值得記錄下來的珍貴文獻。
我想試驗的是,一門課如果能夠提供夠多的通道,那人能不能在裡面誠實地面對自我要求,這樣也許對教學者跟學習者來說,都是一種解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去年暑假時出了一份自由研究作業,其中有一個孩子是要研究老師。研究內容如下: 我的老師是個很好的老師,會講故事給我們聽也會跟我們玩,大家都很喜歡他個性幽默、溫柔,下課很多人都要去跟他玩。只是如果老師兇起來很可怕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大吼,會嚇到抖一下的那種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瞭如何在人際關係中面對講話不禮貌的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小孩,有時候對方可能只是受傷了還沒長大的孩子,需要被接納和愛。通過分析如何善待自己,同時寬容對方的無禮舉止,建立更良好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如果有人跟我告白,我會不好意思拒絕他啊!畢竟他喜歡我,那是他的心意,我怎麼可以拒絕?」
Thumbnail
你是否曾想過,當愛的延伸成為他人的傷害時,我們該如何面對?當我們發現自家的寶貝竟然是學校中的「霸凌者」,這份震驚和無助可能遠超過想像。 但這不是終結,而是一次重新理解和引導的開始,透過溫柔的對話,理解背後的故事,我們能夠一步步引導孩子從同理心出發,學習正確的互動方式。 閱讀全文,一起探索這個旅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溫尼考特式的精神分析觀點,討論了治療師與個案之間的情感互動,以及個案對待治療師的行為所引起的情緒反應。透過討論情緒可及性的重要性,以及對客觀的恨的理解,本文呈現了溫尼考特在精神分析領域的獨特觀點和對於情感交流的深入解釋。
Thumbnail
或許,在這裡談一個來自破碎家庭(或說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切題的。這樣的孩子無意識地花時間找尋他的父母。把這樣的孩子帶回家愛他是眾所周知的不足。發生的事情是,一陣子以後,被收養的孩子得到希望,開始測試他發現的環境,以證明他的監護人能否客觀地恨。他似乎唯有在被恨過之後才能相信自己被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去年暑假時出了一份自由研究作業,其中有一個孩子是要研究老師。研究內容如下: 我的老師是個很好的老師,會講故事給我們聽也會跟我們玩,大家都很喜歡他個性幽默、溫柔,下課很多人都要去跟他玩。只是如果老師兇起來很可怕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大吼,會嚇到抖一下的那種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瞭如何在人際關係中面對講話不禮貌的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小孩,有時候對方可能只是受傷了還沒長大的孩子,需要被接納和愛。通過分析如何善待自己,同時寬容對方的無禮舉止,建立更良好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如果有人跟我告白,我會不好意思拒絕他啊!畢竟他喜歡我,那是他的心意,我怎麼可以拒絕?」
Thumbnail
你是否曾想過,當愛的延伸成為他人的傷害時,我們該如何面對?當我們發現自家的寶貝竟然是學校中的「霸凌者」,這份震驚和無助可能遠超過想像。 但這不是終結,而是一次重新理解和引導的開始,透過溫柔的對話,理解背後的故事,我們能夠一步步引導孩子從同理心出發,學習正確的互動方式。 閱讀全文,一起探索這個旅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溫尼考特式的精神分析觀點,討論了治療師與個案之間的情感互動,以及個案對待治療師的行為所引起的情緒反應。透過討論情緒可及性的重要性,以及對客觀的恨的理解,本文呈現了溫尼考特在精神分析領域的獨特觀點和對於情感交流的深入解釋。
Thumbnail
或許,在這裡談一個來自破碎家庭(或說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切題的。這樣的孩子無意識地花時間找尋他的父母。把這樣的孩子帶回家愛他是眾所周知的不足。發生的事情是,一陣子以後,被收養的孩子得到希望,開始測試他發現的環境,以證明他的監護人能否客觀地恨。他似乎唯有在被恨過之後才能相信自己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