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與寓言
華氏451度是紙的燃點,這是這本書的故事,一位名叫蒙塔格的打火員,工作是:燒書。這本書在1953年出版,描寫的是近未來的世界描寫,有《1984》的感覺,不過不太一樣,相同之處僅在於是對於並非不可想像但卻脫離常軌的生活描寫,故可把這個故事的時間定錨在曾經中的可能未來。
有許多作品都有類似這樣對於未來描寫的故事,即便我們現在或是未來到了那個時間點而世界沒有變成那個樣子,也不代表這個作品失去意義,作品可以同時是預言與寓言,失敗的預言也可以同時是成功的寓言。
故事概要
故事背景為曾經也是像現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一樣,到處都是書,但是在故事的當下,書已經是被禁絕的物品,而打火員的工作從滅火變成放火,尤其是燒書。
起點是發生在蒙塔格遇見了克萊莉絲這個具有「反社會性格」的少女,這讓之後蒙塔格在某次任務中,偷藏了書,這可是重罪。思想轉變之後的蒙塔格,覺得自己病了,而他的隊長畢提,雖說是前來探視,但是深曉這種情況與見過世面的他,了解這一切都是因為書,因為有不少消防員多多少少都這麼做過,想要知道到底書中有什麼,基於好奇而藏匿了應該要被焚毀的東西。為了能去瞭解書,蒙塔格聯絡上了教授法柏,雖然在那個社會狀況下法柏懼怕於幫助蒙塔格,但最終仍鼓起了勇氣,像是幕後軍師一般給了蒙塔格一個綠色子彈(塞耳朵的通訊器,這讓他們倆可以聽到對方及周遭的聲音,這使得蒙塔格像是有了一個開放的腦袋一般,法柏是個像是智者的角色導引著蒙塔格這個被時代驅動著的齒輪,讓齒輪脫離鐵殼獲得生命成為人)。而後,蒙塔格受到妻子蜜卓舉報家裡藏匿數十本書籍(雖說蒙塔格有先與妻子商量試著去閱讀,雖遭遇挫折後,也將書籍再藏匿於妻子所不知之處,不過最後還是被找到),畢提命令蒙塔格燒毀自宅時,綠色子彈被發現了,兩人對峙下,畢提雖見蒙塔格手持火焰發射器仍不斷的挑釁,導致最後蒙塔格將畢提燒死,逃亡於是開始。
蒙塔格回去找法柏後,法柏告訴他去找一群在林野間的愛書人,這些人都是舊時代的知識份子,最後蒙塔格成功逃亡,雖然戰爭開始,城市被夷平,但是有不少這樣的愛書人在,且每個人都是一本書(真的是一本書,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是牢記某本名著的字句,以便躲過查緝,並且把知識傳承),未來就還有希望,而領頭的格蘭傑對著不知何去的蒙塔格問及接下來要做什麼的問題時,他的回答是:「等待」。這群愛書人不僅等待戰爭,也等待戰爭的結束,並把知識儲存,等待新時代的到來,期許自己的知識能對世界帶來助益。
書是思想的鐫刻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因為這本書展現了作者對於書的熱愛(在後記中作者也自白了這個事實)。在法柏對於自身懦弱向蒙塔格的告白中也能看到Martin Niemöller的警言的影子,簡言之即法柏為了自身曾有機會出聲但未出聲而懺悔,而隨之而來對於蒙塔格的啟導中他說:「...書只是一種容器,儲存許多我們害怕自己可能會遺忘的智識。書本身並沒有魔力,完全沒有,魔力只存在於書中所記載的內容,它能拼湊起整個宇宙的片段,成為我們的衣裳。...」這一段對應到日後作者對於本著作改編成劇作的新內容中,畢提對於蒙塔格見及作為消防隊長的畢提家中卻藏有上千本書籍的吼叫:「你是打火隊長!你的房子裡不能有書!」的回答是:「擁有書本並不是罪,蒙塔格,而是閱讀!沒錯,我擁有書本,可是我並沒有讀書!」、「...這些書將在書架上凋零。為什麼?因為是我說的。我不會供給它們養分,它們永遠盼不到雙手的觸摸、雙眼的注目、舌尖的朗讀。它們比塵埃好不到哪裡去。」
書本的可貴之處,是作為記載文字的材料,而文字則是思想的載體,而思想是我們身為人最獨特的標誌。火,它的美如同畢提所說,是永恆的動感,是在於其足以摧毀一切後果與責任。焚書不過是一種譬喻,如同作者在故事之後所提到的,焚書的方法不止一種,任何認為自己有義務或權利箝制思想的都是焚書的一種形式。具體可見的對於書本的焚燒,對我而言是抽象上對於思想的毀滅,更進一步言之,對於「人」的毀滅。
故事的最後,格蘭傑突然看著火說了:「鳳凰。」並且說道鳳凰是笨鳥,而且肯定是人類最初的表親。而我們跟鳳凰的差別在於:「人類知道自己做了什麼蠢事」。「...只要我們深知這點,且一直放在心上提醒自己,總有一天,我們不會再堆起該死的葬禮火堆,然後又跳了進去。每個時代,我們都會挑選幾個人記得這件事。」「...有一天,我們身上負荷的事物或許可以幫助某人,但是即使在很久以前,在我們手上還有書本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好好運用從書上學來的智識。...」透過格蘭傑這位愛書人之口,我想作者也對於大眾做出了批判。
故事內容也非常精采與緊湊,且敘事的文字與手法常使我在腦中像是播放幻燈片似的,但最重要的是故事背後的深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