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好的社會團體,是年輕人探索門路、學習經歷最好的切入點。現代企業家與創業家除了自己努力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盡早培養出整合資源、調和鼎鼐的習慣與能力。
我曾經擔任過全球玉山科技協會的理事長、擔任過華商經貿協會會長,也在民間的台商會、工商會都擔任過理事或顧問,還多次在不同的協會活動中演講。透過這些經歷,我發現其實大家都有一個共同問題。
光是一個矽谷(其實不過就北加州的幾個城市組合),就有數百個不同名目,來自台灣背景的華人協會、商會、同鄉會、校友會;有時候我們參加這數百個協會舉辦的年會,發現其實齊聚一堂的所謂「會員們」都是同樣一些面孔。
什麼貴賓、委員、會員,其實都是同樣一些人繞來繞去,搞各種充滿老套的活動,了無新意;台上的人聲嘶力竭,台下的人各吃各的、各喝各的,誰也沒在聽誰說話。
這也難怪。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想出人頭地,在異鄉的華僑當然不甘寂寞,都希望在白人與其他族群之中,開拓出屬於華人自己的天地。
就算在以華人為主的亞洲,每個人也都想讓其他人知道自己有成就、不希望被別人以為人生白活;所以,社會上三五成群、集會結社的事情也就天天在發生。
每個人都想利用群體的力量,讓自己在社會上得到話語權,得到嶄露頭角的機會。
這麼多的協會,我們如何區分誰好誰壞?那些協會是有實力的、那些則是空心老倌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