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討論:純文字的溝通誤會,可以怎麼處理?
「職場很現實,但是很痛快。」
今天聽到馬東這樣形容職場,他接著補充說
一開始滿腦意外感,但後來想想,的確也是。
只不過在東方文化薰陶下的我們,人和人是憑著情感在一塊,彼此交集更看重「價值觀」和「默契」,以人情為重,利益放後頭。
所以我們很避諱所謂的「衝突」和「吵架」。
所以會常有這樣的狀況:
明明大家都知道問題就在那,但卻選擇憋著,放任漠視房間裡頭的那隻大象。因為誰都不想把臉撕破了。
但馬東給了一個情境,他說:
「如果你得罪了一個朋友,然後給他發了一個紅包,附上一行字:『別生氣了,原諒我吧。』」「他會有什麼反應?」
「我想通常是:『哇X!你把我當成什麼麼人了!』」
你有個長期合作的廠商,你和他交情非常好。要準備簽明年的合約時,你約了吃飯,沒想到他這陣子找到了另一家性價比比你好的廠商。
他也沒告訴你一聲,就直接換人合作了。
這個時候你會憤怒、氣到情緒上嗎?
如果你夠專業,你應該就不會把生活中的人情交際情緒帶到商業中,約了吃飯,也不用腦中念念不忘,為什麼他背叛你去找了一家更好更便宜的廠商。
等到你們的質量提升、價格下降,或者他新合作的廠商出包了,這個時候他回頭來找你,你難道不會再和他談合作嗎?
(不太可能像個小孩子一樣,欸!你上次沒給我糖吃,我這次幹嘛要和你一起玩!)
所以馬東講到的「職場中的痛快」是指
「雖然傷了利益,就立刻翻臉不認人;但當利益一至時,又能立刻握手言和。」
Q:「你覺得職場痛快嗎?你怎麼看待職場中的衝突?」
其他丼友的討論和分享:容易誤會的文字溝通
首先,最常見的溝通上的衝突,是純文字溝通造成的。因為缺少「非語言訊息」,在工作上的溝通又會強調「精準、有效」,因此大幅度地少了情緒和感受,容易造成說者無心,只是對事討論;聽者有意,認為是針對個人的誤會。
1. 如何確認對方是否接收到你的信息和想要表達的含義?
常常以為對方收到了、明白了,「後來」才發現原來他根本沒理解,當下也沒有即時反饋,讓時間白白浪費了幾日。
「確認雙方是否認知相同,我自己的作法通常是聽完對方說完後,會重複一次我理解後的意思給對方確認一下,確保後續執行沒有出入,屬下的話我會請他說明一次他的理解是如何。在職場上,重點是要完成目標,彼此了解彼此的難處,在這共識下,才能溝通。」—Rika Lin
2. 口才好,不等於會溝通
雖然有人現實中口才很好,講話精準到位、有感染力。但有時候反而會讓人覺得這人氣勢太強,讓對方聽的當下覺得自己的存在感被搶走。使得對方感到立場和面子過不去,甚至會覺得:「你是不是來吵架的?」
- 對於溝通是否要「立即反饋」,我到覺得要視事件性質以及當時狀況。如果有任何一方已經在情緒上,或許先處理情緒問題,再解決事件本身,會更容易。
- 同意文字容易發生「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當有這種狀況出現,或許就回歸到「語音」、「直接對話」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聽出對方的情緒(或是有沒有真的聽懂),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文字的來回確認,可能反而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