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樣是憂鬱症嗎?」
基本上,會來問這句話的十個人,有九個都是。
這是個弔詭的問題,憂鬱症的診斷不停改變,標準越來越嚴格,允許我們悲傷的時刻越來越少。如同現代被標籤出越來越多「精神疾病」,但那些真的都是「病」嗎?畢竟以現今精神醫學的定義來看,不是憂鬱症還滿困難的。但我們真正要去探究的並非是否患有疾病,而是,情緒背後代表的意涵為何。
如果我們換個說法,它就是憂鬱、煩悶的情緒,那本來就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能做的,一直以來都是去發現它、接受它。讓它靜靜地待在心裡某一處,然後體會,原來你們可以和平共處。
書中提到一個研究,「高度重視快樂的女性表示,他們對自己生命的整體過程比較不滿意,而且較容易受到憂鬱症狀侵擾。﹝1﹞」
針對這個結果,不論以榮格的光明/陰暗面、完形取向的兩極、或是中國思想的中庸概念來說,我們要問的治療性問句都是:「讓你這麼重視快樂的原因是什麼?」
當天秤傾向一端,那麼另一端肯定有重物,壓著不放。
我們常認為快樂是一項努力追求就能獲得掌握的東西,如同學英文、彈吉他、跑步練心肺功能。但種種研究顯示似乎不是如此,不會因為看多了youtube或聽人八卦就快樂。倘若快樂不能這樣追求,但我們的行為和文化卻偏執的這樣取得快樂,我們則容易再陷入一次達不到目標的挫敗,反而更加憂鬱,認為連這些方法都無法得到救贖,自己是不是再也快樂不起來了?
但當「你認為高度正面的心情應該很容易達成,就會把長期心情低落當成一種羞辱。......人如果為自己的心情設下不切實際的目標,在感受到焦慮或悲傷等負面情緒時,可能會比較難接受或容忍它們。」
也就是說,進展到後來,你因為自己的不快樂而不快樂。
最為嚴重時,變成了整天躺在床上,憂鬱到下不了床。這種情況常會被認作缺乏動機,人生沒有方向、無法鞭策自我。但事實上,你可能先前已經加倍努力了,憂鬱症患者通常比他人投注更多心力在事件上,目標卻仍舊無法達成。這時,低落的情緒就會持續惡化,直到某個時間點,重鬱症強制停止所有行為。
從生活適應性的角度來看,「憂鬱症患者會躺在床上,不是因為不追求目標。他們會躺在床上,是因為太執著於追求無法達成的目標。」
過度追求目標的族群,無非多是完美主義者。他們對自己的期待更高,也比一般人更容易成功,卻也更容易感到無法成功的挫折。
而根據研究顯示,越來越多人的目標是:大量錢財、成名、外貌。
大量錢財必須拚了命去賺取,這個例子在與男性、主管或老闆們諮商時最常聽見:「我需要更多的錢才能安心。」但總是賺到了錢,失去了愛。
成名最容易的方式便是引起注意,可能是一時驚世的行為,像是在與演藝人員諮商時常聽到的一句話,「負評好過沒有評價」,但伴隨的都是下一次諮商時,更加失落的情緒。
外貌在修圖與整形技術日漸發達之下,上癮的程度越來越深,自己的容貌因為外在評論而不停改變,也代表難有穩定的自我概念。後來更變成自己怎麼看自己都不順眼,需要透過這些「科技的儀式」得到撫慰。
這些外在目標都隱含著一種焦慮:難以取得恆久的滿足。
你必須不停的追趕、不停的奔波、不停的操心。
好累。
電視網路把光鮮亮麗的一面展現出來,越來越多、越誇張。只接收到光亮的一面的結果就是,我們無法接受自己的陰影,因為在以炫耀為主流的時代中,人們很少勇於揭露自己的不堪。
2018年的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指出,芬蘭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2﹞,雖然芬蘭人的困惑不亞於高雄人對於發大財的困惑,但仍有作者歸納出一些重點原因。文章指出,芬蘭人會淡化自己的快樂,尤其不太會在社交平台上PO出來,降低他人被誇大不實的虛華給影響,能夠真正享受自己的快樂﹝3﹞。許多研究都顯示,「社會比較」在人們的生活滿意度中占有重要的腳色。如果每個人都比自己過得好,那麼無論本身有多棒,我們也很難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
因為這不只關於分享的「內容」,還包含了「比較快樂」這種「形式」在潛意識中變成了一種思考模式,逼得我們不想比較也會去進行比較,而陷入焦慮憂愁中。
這也是為什麼研究者擔心,人們經常PO出自己完美生活形象的社交媒體,會讓其他人更覺得憂鬱。而少放上這些看似完美的貼文,能讓所有人活得更實在。
因此,回到受到憂鬱情緒侵擾的人身上,可以思考的是:
「你也是個高度追求快樂的人嗎?」
「這些方式讓你快樂,還是造成了更多後續的痛苦?」
「還有沒有任何方式,是你曾經看過、想過、經歷過,讓你覺得真的自在、且幸福的呢?」
放手試試看吧。
參考資料:
﹝1﹞憂鬱的演化。左岸文化。
﹝2﹞http://worldhappiness.report/ed/2018/
﹝3﹞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observations/finland-is-the-happiest-country-in-the-world-and-finns-arent-happy-about-it/
*本文亦刊載於女人迷專欄
同系列文章:
文章採免費點閱制,希望可以讓更多人瞭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若喜歡本篇文章也剛好有能力,歡迎使用以下的「贊助」功能,也可在裡面偷偷寫下想說的話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