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照管 創傷接觸反應─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創傷接觸反應的十六種警訊,《創傷照管》,究竟出版社
這不只是個人感受,而是事實。如果我不做,事情就不會完成;如果事情完成不了,就會有人死。所以,我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多。—死刑犯的辯護律師
「我做得還不夠,應該要做更多。」
這種想法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且通常在小時候就開始萌芽。還記得小時候,人們告訴你持續進步與受歡迎的祕訣是什麼嗎?你有聽過別人說:「人生很漫長,好好照顧自己,把自身健康和福祉擺在第一位」?還是經常聽到壓迫性的勸導:「不管你做了什麼或怎麼做,永遠都還可以更努力」?
每個人都受到這種「倡導不足」的文化影響,也幾乎在某種程度上必須接受這種負面教導。同時,有些人很可能比其他人更常受到這種思想薰陶,也可能都隸屬一個或多個會強化這種負面思考的社群。
我們現在可以從組織壓迫,來審視這種強調「缺乏」與「不足」的觀點。壓迫通常是一種在無意識中,廣泛為人所知、經常傳遞的信念,讓人認為某種類型的人較為低劣。這種偏見通常源自於個人感受,但當種族主義、性別偏見、恐同與階級主義等想法被納入法律,或整合到現行的社會系統時,就會產生組織壓迫。
其中最常見的形式,通常就從詆毀特定個人或群體、去人性化開始,最終可能將其視為代罪羔羊,導致出現個人的暴力行為,或政府的立法政策等攻擊形式。當遭壓迫的受害者也相信這些錯誤資訊後,就會造成「內在化壓迫」,最終驅使受壓迫的對象,訴諸壓迫者的手段來攻擊彼此或自己。舉例來說,女性個案管理師可能會內化「女性應該服從、合作並懂得感恩」的社會價值。因此,儘管男性在聯絡人道服務機構時擺出理應享有服務的自大態度,依然可能獲得尊重,但展現相同態度的女性卻可能被視為不配、好鬥、好辯或偏激。這種現象尤其好發於以女性工作者為主的職場。
內在化壓迫最強而有力的環節,就是連受害者都相信資源稀缺。
壓迫者會營造一種氣氛,讓人擔心空間不足以容納所有人,因此人人都開始努力服從壓迫者的理想,以求取生存。這對個人、群體、社群乃至社會整體都有影響。接受負面刻板印象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不夠好,於是通常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努力做到讓他人接受。
他們可能也會嘗試將這些從外部習得的是非判準,強加到社群中的其他成員身上,而且態度通常會非常嚴苛。在受壓迫的社群內,這種互動方式可能會導致無所不在的殘酷衝突,人們則可能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這些人把努力企及理想化的生活目標當成保護傘,期待有一天別人也會認可自己「已經夠好」。儘管人人面對的組織壓迫可能不同,下列的範例也許有過度概化之虞,我們還是可以探索一些常見的壓迫因素。
在黑人社群的經驗告訴我,人們普遍相信只要夠努力、耕耘夠久、產出夠多成就,就能保障自身安全;在猶太社群中,這樣的概念尤其反映在學習上:學得越多就能變得越聰明、思路越清晰,進而避免苦難;身為女性,我則內化了「只要好好照顧、關心他人,並能充分預測人們的需求,一切就會非常順利」這樣的想法。
我們可以檢視自己所屬的社群,並想想自己從教養我們的人身上、在社會中接收到什麼訊息,來評估一下我們因此衍生出哪些想法來看待自己。我們「夠像黑人」嗎?我們「夠像男人」嗎?我們「夠像同性戀者」嗎?更深層的壓迫模式理論則認為,這種社會化的方式只導致社群與社群間出現更嚴重的迫害,並讓個人深刻感覺自我的不足⋯⋯好像無論多努力,永遠都不夠格。
事實上,紐約市兒童福利局(ACS)就用「你夠不夠格」做為招募兒童保護專員的標語。這個單位設計了一系列地鐵廣告,拋出一連串給潛在求職者的問題:「你頭腦夠清楚嗎?」「你夠勇敢嗎?」「你夠冷靜嗎?」「你夠明智嗎?」「你夠聰明嗎?」「你夠堅強嗎?」「你夠善良嗎?」「你夠大膽嗎?」「你夠堅忍不拔嗎?」「你情緒夠穩定嗎?」「你夠仁慈嗎?」「你夠真誠嗎?」
儘管ACS設計這一系列廣告是為了替他們所服務的家庭找到最佳人選,我們仍應探索一下這些訊息的影響力,並思考這樣的理念在職場上會如何展現。
我在主辦創傷照管工作坊時,很少聽到參與者表示就職單位或志工組織鼓勵人們照顧自己、幫助人們在工作崗位上以追求長期發展為目標來調整步調,更不會教人們如何追求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許多領域與工作場所,似乎更講求強烈的急迫性,忽略若能以最好的方式讓員工保持健康、快樂,他們就能繼續改善這個世界。
我們很常在職場上看見人們多半內化了「我做得不夠多」的念頭。當「認為自己不夠格」的信念,與「相信自己已用盡全力」的專業認知發生衝突,或許會覺得自己是徹底失敗的。而「我夠不夠好?」「我夠不夠堅強?」「我夠不夠聰明?」這些嚇人的問題,可能會使我們搞不清楚自己的真實能力,以至於無法誠實面對自己每天的表現。因此日復一日,不斷身陷覺得自己不夠好、怎麼做都不夠的泥沼,最終無論對工作或生活都永遠不滿意。


★長銷10年,創傷管理經典之作
蘿拉.李普斯基, 康妮.柏克
《創傷照管: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
Trauma Stewardship: An Everyday Guide to Caring for Self While Caring for Others
究竟出版

★亞馬遜讀者4.7顆星高分推薦・Goodreads讀者4.3顆星絕讚好評



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你可能是被「冒牌者症候群」纏上了!



延伸閱讀
克萊兒.勒芒
《總覺得自己沒那麼好?:一位實習醫師的冒牌者症候群實錄》
Le syndrome de l’imposteur: Parcours d’une interne en psychiatrie
究竟出版
★ 法國心理學雜誌《大腦與心理》、法國重要人文刊物《哲學月刊》選書
★ 作者獲選《浮華世界》2019年「30名將改變法國的年輕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5會員
7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圓神出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自序】在峭壁上經歷覺醒 我先生的繼父問我:「妳確定幫助受創傷者的工作沒影響到妳自己嗎?」 當時我們一家人正在加勒比海拜訪親戚,所有人登上一座小島的峭壁頂峰,安靜地站在一塊兒,一邊遠眺海洋,一邊讚嘆眼前的風景。那真是一幅優美的景緻,放眼所及之處都是藍綠色的海水、廣闊無雲的天空,而且空氣令人心曠神
水、水、水。這時家康作為一個民政家,滿腦子想的都是水,江戶是一塊必須做好排水和水源供給的土地。 北大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王淳熙以歷史、建築和文化資產的角度,結合書中篇章,帶我們深度閱讀直木賞作家門井慶喜的歷史小說《打造繁盛江戶的男人》
沒有繁盛的江戶,就沒有今日的東京! 北大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王淳熙以歷史、建築和文化資產的角度,結合書中篇章,帶我們深度閱讀直木賞作家門井慶喜的歷史小說《打造繁盛江戶的男人》
「哇,這老沙發好漂亮!」瑪莉突然看到路邊的草叢裡,有一張融入綠意的沙發,因為它的顏色本來就和周遭植物的顏色相近,加上又有點潮溼,如果不注意看,根本就看不出雜亂的樹林植被中有一張沙發。 我向瑪莉指的方向跑過去,定睛一看「哇!」我大叫,「我看過這張沙發!」瑪莉聽了皺皺眉,覺得我是不是因為中暑而昏頭了呀?
有些巧合,不需要去解釋。 如果解釋得太多,反而就假了。因為本來可能就是假的,只是因為和某些真的事物重疊了,它就成了發生在真實中的巧合。但因為有真實的部分,混淆了眼睛。所以眼見之事物也有可能是假的,只是錯覺讓人以為是真的。
你正為與孩子的互動相處煩惱不已嗎?許多父母大嘆,現代的孩子打不得、罵不能,到底該怎麼教孩子?
【自序】在峭壁上經歷覺醒 我先生的繼父問我:「妳確定幫助受創傷者的工作沒影響到妳自己嗎?」 當時我們一家人正在加勒比海拜訪親戚,所有人登上一座小島的峭壁頂峰,安靜地站在一塊兒,一邊遠眺海洋,一邊讚嘆眼前的風景。那真是一幅優美的景緻,放眼所及之處都是藍綠色的海水、廣闊無雲的天空,而且空氣令人心曠神
水、水、水。這時家康作為一個民政家,滿腦子想的都是水,江戶是一塊必須做好排水和水源供給的土地。 北大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王淳熙以歷史、建築和文化資產的角度,結合書中篇章,帶我們深度閱讀直木賞作家門井慶喜的歷史小說《打造繁盛江戶的男人》
沒有繁盛的江戶,就沒有今日的東京! 北大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王淳熙以歷史、建築和文化資產的角度,結合書中篇章,帶我們深度閱讀直木賞作家門井慶喜的歷史小說《打造繁盛江戶的男人》
「哇,這老沙發好漂亮!」瑪莉突然看到路邊的草叢裡,有一張融入綠意的沙發,因為它的顏色本來就和周遭植物的顏色相近,加上又有點潮溼,如果不注意看,根本就看不出雜亂的樹林植被中有一張沙發。 我向瑪莉指的方向跑過去,定睛一看「哇!」我大叫,「我看過這張沙發!」瑪莉聽了皺皺眉,覺得我是不是因為中暑而昏頭了呀?
有些巧合,不需要去解釋。 如果解釋得太多,反而就假了。因為本來可能就是假的,只是因為和某些真的事物重疊了,它就成了發生在真實中的巧合。但因為有真實的部分,混淆了眼睛。所以眼見之事物也有可能是假的,只是錯覺讓人以為是真的。
你正為與孩子的互動相處煩惱不已嗎?許多父母大嘆,現代的孩子打不得、罵不能,到底該怎麼教孩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今天想來聊聊什麼是夠好、更好的自己 ? 如何定義及影響我們 ? 從小我們從家庭到學校,出社會乃至整個人生,我們都深受著一個集體意識的影響,那就是:「我必須要更努力才有用!要夠好!好還要更好!不能讓別人失望!或讓別人看不起!」 當我們探討夠好和更好的自己時,我們可以深入思考3個常見的迷思和誤解,進一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這個月,要說自己有所成長也行,要說自己沒有成長也行。總的來說,有前進的也有暫停著絲毫無動靜的,這些想法卻總是搞得我頭昏腦脹。自己就一顆腦袋,也沒有八隻手,到底該怎麼一次應付這麼多事?這種時候越會覺得自己根本就是個一事無成的人或是這世界上一定找不到能夠真心接受自己的人。「為何自己不......」的問題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在職涯諮詢中,每當我看到個案拿出「自我肯定、喜歡自己」這張牌時,我總是感到一股心疼。他們不斷地追求著更好的自己,用盡全力地要求自己不斷進步。然而,卻常常忽略了給予自己應有的溫暖與寬容。 這樣不斷地用鞭打自己,或許能夠推動前進,但是否真的能夠讓自己走得更遠呢?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Thumbnail
我應該要多提升自我、我必須讓自己變得更好、相較於其他人的成就我不夠厲害⋯⋯ 始終覺得不足的痛苦揮之不去,你也有這樣的感受嗎? 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本篇分享《踏實感的練習》的心得,如何在追求成就時,如何能能擁有平靜且自信的內在力量。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今天想來聊聊什麼是夠好、更好的自己 ? 如何定義及影響我們 ? 從小我們從家庭到學校,出社會乃至整個人生,我們都深受著一個集體意識的影響,那就是:「我必須要更努力才有用!要夠好!好還要更好!不能讓別人失望!或讓別人看不起!」 當我們探討夠好和更好的自己時,我們可以深入思考3個常見的迷思和誤解,進一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這個月,要說自己有所成長也行,要說自己沒有成長也行。總的來說,有前進的也有暫停著絲毫無動靜的,這些想法卻總是搞得我頭昏腦脹。自己就一顆腦袋,也沒有八隻手,到底該怎麼一次應付這麼多事?這種時候越會覺得自己根本就是個一事無成的人或是這世界上一定找不到能夠真心接受自己的人。「為何自己不......」的問題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在職涯諮詢中,每當我看到個案拿出「自我肯定、喜歡自己」這張牌時,我總是感到一股心疼。他們不斷地追求著更好的自己,用盡全力地要求自己不斷進步。然而,卻常常忽略了給予自己應有的溫暖與寬容。 這樣不斷地用鞭打自己,或許能夠推動前進,但是否真的能夠讓自己走得更遠呢?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Thumbnail
我應該要多提升自我、我必須讓自己變得更好、相較於其他人的成就我不夠厲害⋯⋯ 始終覺得不足的痛苦揮之不去,你也有這樣的感受嗎? 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本篇分享《踏實感的練習》的心得,如何在追求成就時,如何能能擁有平靜且自信的內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