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筆記101》-1 如何在訪談中問出好問題

2020/08/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Hello~各位很久不見,這次應朋友之邀,開始協助撰寫一本人物專訪的書籍,也趁此之便,將過往用於研究、採訪以及撰稿寫作時的小技巧做個整理,希望能釐清自己的思緒,也幫助更多需要靈感的朋友。

採訪之前...
  當我們決定撰寫人物專訪後,在討論實際寫作之前,勢必得想方設法地將稿子的「料」給挖出來,此時就考驗作者在與受訪對象溝通時,所準備的事前工作以及現場反應了。因此,除了對受訪者的背景、現況以及各類「檯面上」的作品、成就要有一定了解外,打磨好訪問當天時的「鏟子」,也就是你準備的問題,便是一件不可忽視的事情了。
何謂「好」與「不好」的問題?
  在回答「如何問出好問題?」這個題目之前,想必不少人的想法是,自己所認為的好問題,最終能夠放諸四海,讓每個人都認同嗎?這是個非常有道理的提問(也不失為個好問題),因此,我們不妨試試先逆轉思路,將那些明顯「不好」問題給找出,或許能更幫助我們聚焦在如何問出好問題之上。
  1. 詢問受訪者易於取得/顯而易見的基本資料
    訪談不是面試,對於採訪者而言,除非是緊急採訪,或是要訪問非特定人士,否則舉凡網路上能蒐集到的受訪者個人資訊(現職、學經歷等);或是其過往著名的成就與作品,都應具有基本的了解。若當面詢問這類問題,一方面顯得對受訪者的不尊重;另一方面也可能凸顯自身的專業不足。然而,若是在訪談中闡述已知的基本資訊,並延伸詢問深入的問題,便提供了可以進一步操作的空間,可在之後的篇章<如何追問?>進行探討。

    例外狀況:科普性質的文章,需要由專業人士引導閱讀者理解,此時若”cue”出具備專業的受訪者為你的受眾解釋,抑是好的做法。
  2. 詢問過多非關採訪主題的內容
    如果把採訪寫作中的訪談,比喻為「為了做出某樣物品,而在採礦場挖掘出特定的礦材」,那麼在採礦時,勢必得注意到你所挖掘環境的安全,以及挖掘出的素材是否正確。而採訪時,如果針對受訪者的特定回答,偶爾進行詢問、追問,一方面可以提供給我們更多的靈感,同時也有更豐富的寫作素材,然而一旦追問得太深,或是非關採訪主題的內容,則也可能引發受訪者自身隱私被曝光之不快,同時也有違專業倫理。
  3. 在一個問題中,涵蓋過多小問題
    「『這件事』是否發生了?如果有,您對於『這件事』有何看法?又認為是何種關鍵因素導致『這件事』的呢?」
    這幾個問題都很重要,而且也都圍繞在一個主軸-「這件事」。不過把它們放在同個問題,會使得受訪者不知所措,不知該把話語著重在哪一部分,浪費了你所擁有的「料」。這是非常標準,適合寫在問卷,卻不適合用於訪談的問題態樣,建議可提簡單的問題的讓受訪者講述,有著明確充足的思考時間,可能在第一道題時,他就會順帶道出後面二、三題內容了。
  4. 不事先擬定好訪談大綱
    切記,永遠不要相信自己的臨場反應與記憶力。同時也能在邀約時,若對方想預先準備回應內容,提供訪談大綱亦能有效幫助雙方溝通。
簡而言之,去除掉上面所提到不恰當的問題概念後,我們大概可以歸納出幾個好問題的方向:
  1. 要事先做好準備
  2. 問題要扣連主軸
  3. 不會造成受訪者自尊與隱私的喪失
  4. 受訪者有足夠的思索及回答空間
最後的最後,借用〈滿城盡帶黃金甲〉內的一句話:
「朕不給的,你不能搶。」
皇帝,受訪者也。就算我們問出再多再好的問題,一旦受訪者不願被揭露、曝光,那創作者就決計不能放入作品中。受訪者願意接受訪談,提供予我們信任;一旦吾人為了遵從所謂的「爆料」文化而浪費這份信任,豈不浪費了這段美好關係嘛?
以上是一些個人訪談時的小技巧,雖不一定適用於每位採訪者、作家,但確實是我的血淚經歷,也希望對你有幫助囉。


RockNiu
RockNiu
1992年生的厭世佛系男子,曾經期許自己能成為一個說好故事的人—卻發現得先從好好說話練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