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不讓一個問題本身就是很大的問題?

2023/05/0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篇內容已於去年6月在 IG 發布過,IG圖文版
今年2月也錄製成 Podcast 和大家分享: 收聽連結

別小看問題的影響力

問題除了是決定能否讓你收獲有幫助的回饋以外,也會影響他人對你的評價
平常會聽到週遭朋友對於其他人問的問題有很多抱怨,這些抱怨直接反映出一個好問題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其實在東方社會願意提問已經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如果好不容易提問了,但問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就會比較難幫自己收獲有幫助的回覆,那就會很可惜。以下就提供幾個問問題的 Tips 給大家,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有效率且可以和他人建立良好提問互動的模式下,收獲到有幫助的回饋!

你需要的不只是對方的回答,而是有價值的回答

一個問題是否可以得到具體且有建設性的回饋,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問題涵蓋的資訊。
舉例來說,先前曾經收到一個問題是:團隊感覺不太好,是不是要趕快離開? 基本上要回覆這個問題還需要很多明確的資訊,所以在回覆之前,必須先反問許多問題,像是:
  • 感覺不太好: 是什麼樣的情況不太好? 要延伸相關問題去釐清所謂的 "不太好"。
  • 要不要離開: 由於每個人的條件與機會成本不一樣,還需要反問許多問題來了解關於提問者更深的資訊。
有些資訊可以透過後續對談來交流,但是如果一開始就直接丟一個毫無頭緒的問題,那問題的問題會出在:
1. 大部分的人不會花時間幫你疏理問題,所以一開始很容易就被敷衍句點。
2. 就算對方願意先花時間釐清問題,每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在問題打轉的時間過長,就減少了相關想法的交流時間。
3. 如果問題沒有用心,自然不會有太好的互動交流,也容易讓人留下印象不佳的評價。

要如何幫自己的問題找到有幫助的回覆?

  1. 問問題前先做好功課
提問前先從你能夠獲得的資訊中尋找答案,例如: google 大神、各大論壇、自己嘗試幾個方法等。
先做好功課有什麼樣的幫助?
  • 讓問題不會過於空泛,導致別人不清楚這個問題是想問什麼。
  • 先做好功課,不讓別人貼上伸手牌的標籤。
  • 嘗試找答案的過程中,可以幫助你再次釐清問題。是不是有粗心沒注意到的地方? 或其他狀況?
  • 幫助自己建立基本判斷標準。問題不一定只有一種解決方法,先做好功課能夠幫助你判斷是不是還有更適合的方法,或是這個方法有沒有什麼隱藏的問題。
2. 選擇正確的提問對象
  • 了解你要提問的對象是不是相關專家或相對應的人士。
如果你的提問對象根本不熟悉你的問題領域,通常只能得到猜測性的答案,而且對方也很難給你進一步的建議。
如果是在職場,了解各項業務的對應窗口,才能順利溝通相關業務。避免得到錯誤或過時的資訊。
  • 如果是在網路社團或論壇發問,讓你的標題或首行文字幫你找到能夠解答的人
讓你的標題或首行文字能夠一眼就看出問題點,這樣可以讓有相關知識的人很快判定,他能幫助這個問題。可以避免情緒性字眼,例如,怎麼辦、完蛋了,情緒性字眼通常只會吸引看八卦的對象。
3. 考量對方的立場
讓對方感到為難,會讓你無法收獲到想要的資訊。
問問題也是一種互動交流,有良好的互動,對方也才會更有意願交流他知道的資訊給你。
像是如果想了解一家公司或部門的工作風格,內部員工其實是最了解的。也因此常聽到朋友抱怨的就是,有學弟妹來打聽主管風格,但提問的時候直接把聽到的負面風聲用尖銳的態度表達。這樣的情境下,畢竟對方會考量到這個主管還是他的頂頭上司,是打他考績的人,他會考量到他的回答會如何被二次利用,畢竟產業的圈子也就這麼大,乾脆敷衍回答。
所以提問的時候,也要考量到對方的立場。怎麼問這個問題,可以不讓對方的立場感到為難,又可以知道想問的事情? 那就可以用一些比較中性的詞語去表達或是用開放式的問題詢問。因為通常比較尖銳問題都是是非題,像是,你們主管是不是很情緒化? 那可以改成,你們主管都是怎麼檢討專案不如預期的地方? 透過一來一往的對談用旁敲側擊的方式了解。
4. 如果對方給你的回覆,仍然沒有解決問題該怎麼辦?
先判斷對方的回覆。如果回答的內容很明顯和問題八竿子打不著邊,表示對方沒有認真了解你的問題,或沒有意願回覆你,那也不要再浪費雙方的時間。禮貌答謝好聚好散,改找其他適合的人詢問。
另外一種是,很多時候大家只會點出關鍵字,讓你自己再去思考。這樣的情境下,如果嘗試解決後卻沒有實際成果,想有效再提問,該怎麼做?
  • 如果對方給你的回覆,有你不懂的知識: 根據對方的回覆,先自己做好功課,盡量不要直接又問,你說的 A 是什麼,我沒聽過。自己找答案後,還有問題再發問。
  • 再次提問時,可以告知對方,你了解了哪個部分,找過相關資料後,有哪些地方還不了解,或是嘗試了什麼樣的方法後,在什麼樣的地方卡關。讓對方知道你試過什麼樣的方法,在哪個階段,他還能如何幫助你。

良好的問答互動是有效交流知識/資訊的小祕訣!

就算是課程或諮詢等有支付費用的情況,還是要對自己的問題做好功課。畢竟付費只能確定對方有義務回答你問題,但不能保證對方要不要傾囊相授。不讓問題本身就是個很大的問題,對方也才能更有餘裕提供給你更多知識或資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1會員
45內容數
Open Career會透過職場問題分析,和大家一起開拓對於職場問題的思考與應變能力。也會透過職涯訪談,邀請來賓分享職涯經歷,開啟多元職涯視野,透過這些分享,打破自我職涯限制與框架,建立自我優勢。合作來信: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