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文章
編輯嚴選
教育體制的改革建議(6):破除補教迷思,以及總結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過去十幾年,有安親班變多,所以教改無用的講法,也有覺得安親班變少,實際上補習變少的說法,到底哪個正確?答案是,都正確,因為不同階層看到的狀況完全不同。 這些減損國力的狀況,沒有一個政治人物有全觀,其實也是因為這筆帳算下去很難處理,但也不是毫無辦法。解決之道就是充分利用學校資源,以及要有外包業務的心態。
總之,教育不是只有考試分發學校,學校內的行政業務會阻礙教學正常化,無意義的教學專案只是做做樣子,而學校有至少一半以上的學生並不會念大學,對他們來說這些都沒意義,開設課後社團,對於未來職涯還比較有幫助。這也可以幫到新進教師,協助社區再造,建立團結的地方自治組織,我們唯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初期的混亂與不習慣。
筆者也曉得,應該不少讀者會擔心,這變成影響課業,對未來發展不利,學校業務變多更難處理等等問題。這可以一一解釋,但請讀者耐心,安下心來先想一下,學校的目的只是教課?
學校的本質是社會化的組織,在多變的現代中,單一技能早就不符需求,學科內容也從單一選擇變成素養試題,每一個參與教改的人都曉得,教改的理由是為了現實需要,真要為學生好,就該培養他們足以求生謀職的能力。
學生的課業,數十年來在謠言中,大眾的印象就是,越有錢的小孩成績越好,補習可以堆出成績,但這是事實嗎?並不是,真正影響的是學習習慣,以及學生社經背景造成的生活習慣。

補習會有影響,主要在學習習慣

所以第一個要破除的迷思,就是補習的效果一定會有,補越多成績越好,這基本上概念是錯一半。補習跟成績的關係,用下表看會比較清楚。若我們以高中升學,與大學生學為例子,則補習與否對最終成績之影響,結果會是如此。
這個比較表的看法是這樣,用紅框來當譬喻,最左邊的意思是,一個同學從小到大都沒補習,他的升高中與升大學成績,與同學相比看不出有補習差距,畢竟都沒補,你無法分辨補了會不會比較好。最右邊的意思也一樣,從小補到大,你也看不出沒補會不會比較好。這兩個紅框是不能類比的,因為完全不補跟全部都補,在學生天分不同下,我們沒有辨別手段。
靠左側的藍框,是指上高中後才開始補習的同學,比較基準是「一直都有補」跟「一直都沒補」,他的成績進步會很明顯。反之右側的藍框,指的是小學有補,國中就不補的,會很明顯的成績不如持續在補,或是沒有補的,但這對「跟他一起上高中」的同學相比,看不出大學升學的進步幅度差異。
白話文的解釋,就是補習與否只會影響你這一兩年的學習表現,主要在學習習慣的穩定上,若你有長期在家讀書的習慣,補習的影響相對不大。而一個向來在家玩的同學,開始晚上在補習班上課自習,會因為增加了學習量,平均來說成績會進步。而一個一直在補習的同學,就算補習都在混,起碼多少有學到一點,一旦他不去補習,則會因為學習環境改變,通常在家也不會讀書,平均來說成績都會退步。
但經過一兩年,取得一個平衡後,成績就很難再有起伏,看起來對未來的升學影響不大,除非他又改變一次學習習慣,才會造成實質的影響。這意思是說補習無用?倒不是,這應該說是你已經達到現況的最佳化,看不出剛開始補習的突飛猛進。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560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17.4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Sky 讀書會:體制外的科學教育。是什麼?怎麼做?本文討論體制外教育的方法和目標,以及博物館和公民科學體驗的重要性。透過提高學生對新知的渴望,期望他們能主動探索新事物並發展出具邏輯性與批判性的科學性思考。除了博物館外,也介紹了公民科學活動和科學節等活動方式。
Thumbnail
avatar
陳政佑
2024-05-21
延延聊電影|《失控教室》|他是那樣不受控制的孩子:《失控教室》教育體制內的奮力一吼|院線電影校刊社前來詢問卡拉老師專訪可否提前,為了躲避其他老師的追問,卡拉選擇先讓自己喜愛的孩子們進行訪問,沒想到訪問的過程卻像是犯罪嫌疑人進到警局做筆錄。關於校園竊盜案,為何是學生先遭到懷疑?關於老師向庫恩小姐提出的指控,是否能公開直接的證據?孩子們犀利的問題直指老師,卡拉只能針對問題一一進行答覆,必要時還
Thumbnail
avatar
延延聊電影
2024-03-10
失敗之光:台灣教育體制下的挑戰與反思在我無意見看見網路上有人討論三模的國文寫作時,讓我特別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題目設計更是引人入勝。首題以一場關於失敗實驗的小遊戲為核心,讓我不禁反思,為何台灣的學生在全球範疇中展現最高的「害怕失敗」指數?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入剖析。
Thumbnail
avatar
袋鼠
2023-12-31
臺灣教育體制的挑戰:孩子的興趣與工作 臺灣教育體制中,高中生在不了解自己的興趣的情況下,往往只為了升學而考取一所大學。 不管是高中老師還是家長,都不斷的告知自己的孩子,你要把分數考高,才能選擇自己想要的學校。 但在學測或指考結束後,孩子們就要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想好決定自己未來一生的學校與科系。
Thumbnail
avatar
閱心
2023-07-27
「選教育部長要看學術聲望,還是他對教育體制和本質的理解度?」我無聊寫看看,不要太認真,隨便看就好,歡迎交流,如果有錯誤的地方歡迎指正~ -- 「選教育部長要看學術聲望,還是他對教育體制和本質的理解度?」 你有想過我們國家的教育部長是什麼專業背景的嗎?你認為他們應該要具備教育相關背景嗎?為什麼? 我從來都沒有想過這件事,每次內閣改組的時候,我只在乎最後是委
Thumbnail
avatar
芊芊
2023-06-26
關於體制外教育的風景「疑!學生可以不去體制內學校就讀嗎?」 「實驗學校是什麼?是去上自然課做實驗嗎?」 「學生怎麼考試?升學怎麼辦?」
Thumbnail
avatar
袋鼠
2022-10-16
教育體制的逃兵? 17歲姜羽庭一手推動「東南亞移動圖書館」最初帶著「閱讀是人權」的理念,冀望消除臺灣對外籍移工的偏見與歧視,爾後在這群在臺東就讀均一實驗高中,透過行動、合作的深耕在好多個被大眾遺忘的角落。
Thumbnail
avatar
NEX Foundation 台灣未來基金會
2022-08-31
《現行教育體制變相的摧毀台灣學生:一次看清台灣教育為何長期廣受詬病,難以培育出期望的新型人才?》108課綱的初衷是讓學生有更多元化的學習選擇,適性發展自己的興趣;實際上,卻產生了諸多問題,帶個為一次看完問題背後的問題。
Thumbnail
avatar
亮孩
2022-07-20
關於不斷改變的教育體制台灣的教育體制經過各種的變革與進化。 在改革上,皆是以降低學生的考試壓力為出發點。從2007年為保障「區域均衡」的繁星推薦,到2015年提供「特殊經歷學生」入學的特殊選材,再到後來基測轉換成會考,學測指考轉換成五選四及分科測驗,以及強調多元學習的「108課綱」。
Thumbnail
avatar
兆語
2022-05-02
題目:講不完的教育(八十六)現行的社會思維─社運團體的質變教育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來談談教育怎麼毀在人性!
Thumbnail
avatar
謝立婷
20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