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路下來的成長過程,是回憶、是學習、是見聞、是醞釀;其中有歡樂、有悲傷、有火花、有感慨。
輸在起跑點
記得在國小的第一次段考,只有國文、數學兩項科目的考試上,在班級內出現了同學A、同學B兩位滿分。
問題來了:誰是第一名?
那就採計平時考試的分數吧!
看似公平、公正、公開的做法,實際上一點也不是這麼一回事。同學A的家長跳出來點明了問題點:「同學B的家長在出版社工作,考試卷都讓自己的小孩寫過一遍了,當然分數都拿滿分阿!」沒錯,良好的刷題習慣從小養成,在成為獨當一面的戰士之前,家長們早就已經蓄勢待發了。
嗯?那我呢?
天真如我就在初登場的競賽中犯蠢了,考卷拿回家差點沒讓爸媽氣死。在人人都可以拿80、90分的數學考卷中,我只拿了60分!原因很簡單,我只寫了正面的考題,背面8個時鐘題我以為不用寫,40分就瀟灑地送出去了,搞得大家不知道我是真傻還是天真。
在升學主義掛帥下,成績決定了在師長心中的地位
進入國中的這段時間很剛好,學校被迫不准設立資優班,弄出了入學考試來執行常態分班,卻又另外開設抽離式實驗班在假日上課。上了半學期的課後,實在覺得幫助不大,下半學期拒絕參加還得交回條寫理由,倒不如把時間拿來打球還能維持身體健康。
某次假日打球,下課時間去跟同學串串場,一聊就直到上課鈴響起。雖說曾是實驗班的一份子,該退場時還是得退,只是好巧不巧就在樓梯口遇到剛獲頒師鐸獎的資深主任。主任打量了我一眼,問道:「是我們學校的學生?實驗班的?不是就別上去打擾其他人,要就憑實力拿到假日來上課的門票!」自此我便慶幸自己做了拒絕參加實驗班的這個選擇。
然而,在國三衝刺的階段,學校又做出了特別編班的名堂,一同上課的都是校排行榜上有名的佼佼者,著實令人興奮,都忘了自己也是這名單上的其中一人。每天過著上課解題、下課解題、作夢也在腦中寫模擬考的日子,在旁人的眼裡大概是走火入魔的程度了。
在人才如雲的叢林裡,找尋真正的價值
高中學期開始前的暑假,結束了高中的第一次考試--開學考。考卷發了下來,老師悠悠地說了一句話:「恭喜每一位考了滿分的同學,大家要珍惜這次考試,因為這張考卷非常有可能會是你在高中三年生涯內唯一的一張滿分。」
在第一志願的學校內大概可以遇到四種人:
- 沒什麼在念書卻成績優異的人
- 有在念書且成績優異的人
- 念的很努力但成績普普的人
- 沒有在念書而成績普普的人
事實上,上述的分類根本毫無參考價值,因為上課是拿來交朋友的,下課後才是拿來精進知識的。
這樣的環境下比拚,對分數的價值體系會有新的認知。總觀全校,80分以上是高手,90分以上是優異、100分可以說是怪物,所以每當成績單寄回家就會被問到怎麼才考70分?然而班上卻有將近一半左右的人不及格,反正...總會習慣的。比起成績,在這裡遇到個同學們才是值得關注的對象,永遠都能從身邊這群人發掘出在不同領域中可以效法的地方,也更有機會從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深交。
發現新大陸
到了大學階段,初心者才來到第一次轉職。除了系上必修外,其他看起來感興趣的課能修都修了。不求書卷獎,只求GPA夠我拿去申請獎學金;不求全勤,只求有所收穫,該上的課好好上,該蹺的課決不戀棧。
此刻的自己不僅在學習應用知識、同時也是學習人際互動、時間控管、最最重要的,是在學習好好地獨立生活。
離開了校園生活,也是離開了一個可以盡情試誤的環境,接觸的社會不再單純,遇到的人也一個比一個複雜。逝去的青春無須過度追憶,因為點點滴滴的累積才成就了現在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