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中學以下的素養教育與經驗談:學齡前到低年級的數學基礎(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個「素養教育與經驗談」系列可能會很長,也會根據年齡層不同有所差異,畢竟被家長公開與私下問過,所以打算把筆者個人的經驗,以及實際施行有效的方案,提出來供家長,或是教育界的朋友參考分享。

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1. 個人因素
  2. 社經背景
  3.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當各位家長你家寶貝,不討厭數字,不討厭大自然,對於讀書這檔事,至少也不抗拒。恭喜,依照筆者的經驗,大概已經贏過50%……60%以上的同學了。這不是恭維也不是開玩笑,台灣真的有讀書能力,又還願意讀下去的,真的不多。我們不能拿台大旁邊的菁英小學,去跟那馬夏區的偏鄉小學比,然後覺得全台灣的大學生太多。

好了,當有基本的數字能力,下一階段的基礎是算術,也就是加減法。十位數以下的加減法,筆者見過能運算不出錯的年紀,最小到四歲。也就是說,如果你家寶貝能力許可,那提早學沒有壞處,但請謹記「適當難度、適量作業」的原則,切勿因為覺得有小小成就,認為乖寶貝是天才、未來的諾貝爾候選,開始超英才教育。

在這邊要分成兩類來討論,一類是還沒開始小學正式課程,就已經達到相同水準的小朋友,以及開始上課了怎麼跟不上,屬於較為落後的小朋友。兩者的應對法完全不一樣,請不要亂套用,會很悲劇的。這篇會以加法和小朋友能超前進度的狀況為主,下一篇再談落後的情形,以及減法。

加法運算的學習──超前篇

下圖只是一個概念,大致遵守著循序漸進的作法,加法運算前一定要會數數(這個階段請參考上一篇),不管他用手指頭還是心算,最好慢慢練到個位數或1x的十位數也可以心算。在這邊筆者建議使用蒙特梭利的加法板,可以陪小孩一起自製,讓他有參與感,然後陪著他,教他怎樣使用,再到放著他自己操作。

(手機閱讀請點開圖片放大,但還是建議用電腦web版看)

(手機閱讀請點開圖片放大,但還是建議用電腦web版看)

在他可以自己操作之後,找簡單題庫給他練習,使用數字板感受加法的感覺,理論上每天10分鐘、1頁20題左右,大概不用一個月,四歲以上的小朋友大致上就可以對個位數、1x以內的加法心算了。家長可以當作是練習到背起來,也不要忘記給予讚美,在他有明顯進步的時候,給予特別的獎勵,不見得是吃點心,也可以是帶他去玩具店逛街之類(但不可以亂買,要嚴守買玩具的紀律)。

蒙特梭利的數字加法板,可以用到2位數的加法,才會開始遇到瓶頸,因為小朋友多半都是用默念數字,心中有一個類似數字板的東西。所以這邊開始講解加法的拆解教學,請家長務必要使用紙筆,帶著小朋友親手練習,練習到他自己會一個人願意寫滿滿1頁的練習本,再放手讓他獨立作業,變成日常功課。

從拆解法開始2位數加法

拆解法(底線表示在算式中先處理):

Q:13+5=?
A:13+5=10+3+5=10+3+5=10+8=18

多數小朋友對個位數加法很熟,但超過2位數後就會慢慢數數,我們要先讓他習慣不要從13+5=13、14、15、16、17、18(邊算邊拿手指頭數5),這個拿手指頭的輔助法用到2位數間的加法就完蛋了,只能讓他輔助,了解數字的概念。拆解成兩組數字再互加,有助於對進位的了解,如下例:

Q:13+8=? A:13+8=10+3+8=10+3+8=10+11=10+10+1=10+10+1=20+1=21

請家長不要覺得麻煩,你家寶貝除非天生數感很好,不然多少都有這個過程,先讓他知道數字可以拆,個位數先相加,像是3+8=11比較好懂,可以避免他扳手指頭扳成習慣,最後是10+10+1,主要是要讓他理解十位數可以直接加十位數,個位數可以個位數加,最後再組起來。

這邊若小朋友很難懂,你可以這樣子說:

「20有幾個10?2個,所以20等於10加10,對不對?」
「所以30有幾個10?」
「那麼10塊錢加10塊錢等於你有幾塊錢?」
「所以媽媽給你10塊,爸爸給你20塊,總共有多少?」

類似這樣的對話,配合譬喻,及早讓他知道位數的概念,絕對不是壞事。但在知道位數之前,必須要理解0-100的關係,是數字大小與多寡的概念,不能背過去就算了。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73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0.8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如果孩子底子真的不好該怎麼加強? 但真要說什麼該注意的點,大概有二。一是如果每天2小時的定期量,都花在作業上,那很可能是實力不足,就不該追加,要傾向打底,去陪著看哪邊出問題,會不會是基礎計算能力不足,或對時序的理解不清楚,並以此為中心,設計一套有意義的教材。
Thumbnail
如果孩子底子真的不好該怎麼加強? 但真要說什麼該注意的點,大概有二。一是如果每天2小時的定期量,都花在作業上,那很可能是實力不足,就不該追加,要傾向打底,去陪著看哪邊出問題,會不會是基礎計算能力不足,或對時序的理解不清楚,並以此為中心,設計一套有意義的教材。
Thumbnail
不過,對於沒有從小練起,或是程度有點跟不上的孩子來說,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方法需要調整。中高年級跟不上,怎麼補救? 首先,不要執著追趕前段的人,會在前段的學生,扣掉很聰明的同學,多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家長自己要先站穩這個心態,不然自己很急,情緒會感染給小孩,破壞原本正向累積的成果。
Thumbnail
不過,對於沒有從小練起,或是程度有點跟不上的孩子來說,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方法需要調整。中高年級跟不上,怎麼補救? 首先,不要執著追趕前段的人,會在前段的學生,扣掉很聰明的同學,多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家長自己要先站穩這個心態,不然自己很急,情緒會感染給小孩,破壞原本正向累積的成果。
Thumbnail
能不能結合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現在的素養教育,很多家長真的誤解,以為是可以補出來的。正確的狀況是,中產階級家長平日就有不自覺累積這類能力,小孩自然去補習一下就通,而沒有高學歷家長的耳濡目染,孩子往往也得不到這能力,補習班光是要練基本功就用掉所有時間。
Thumbnail
能不能結合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現在的素養教育,很多家長真的誤解,以為是可以補出來的。正確的狀況是,中產階級家長平日就有不自覺累積這類能力,小孩自然去補習一下就通,而沒有高學歷家長的耳濡目染,孩子往往也得不到這能力,補習班光是要練基本功就用掉所有時間。
Thumbnail
上一篇講到的是數學、自然科的教法,筆者是因為本科物理,習慣每件事情都解釋。TOMICA小車子為何會跑?讓小孩先觀察,發現是輪子會轉,就對幼幼班的小孩解釋,輪子中間有輪軸,迴力車則拆給他看齒輪結構,是什麼去帶動。
Thumbnail
上一篇講到的是數學、自然科的教法,筆者是因為本科物理,習慣每件事情都解釋。TOMICA小車子為何會跑?讓小孩先觀察,發現是輪子會轉,就對幼幼班的小孩解釋,輪子中間有輪軸,迴力車則拆給他看齒輪結構,是什麼去帶動。
Thumbnail
筆者的建議是,定時、定量,不要求多以免揠苗助長,需要看小孩的狀態,而這跟他3歲前的家教有關,無法給予具體的建議。筆者個人的狀況是,從小就會一直跟小孩提知識類的東西,只要孩子發問,有問必答,且儘量用能夠懂的童言童語去解釋。
Thumbnail
筆者的建議是,定時、定量,不要求多以免揠苗助長,需要看小孩的狀態,而這跟他3歲前的家教有關,無法給予具體的建議。筆者個人的狀況是,從小就會一直跟小孩提知識類的東西,只要孩子發問,有問必答,且儘量用能夠懂的童言童語去解釋。
Thumbnail
每週一更新:教育文化、時事議題、軍事常識、台海關係⋯都在最新一集《王立第二戰研所》! 中高年級最重要的教法就是,一定要有「穩定讀書」的習慣 定時定量而且持續,這是最保守的做法。 點此用喜歡的方式收聽節目▶︎▷《方格子電台-王立第二戰研所》 本集更新: EP16:怎麼教小孩-小學中高年級篇
Thumbnail
每週一更新:教育文化、時事議題、軍事常識、台海關係⋯都在最新一集《王立第二戰研所》! 中高年級最重要的教法就是,一定要有「穩定讀書」的習慣 定時定量而且持續,這是最保守的做法。 點此用喜歡的方式收聽節目▶︎▷《方格子電台-王立第二戰研所》 本集更新: EP16:怎麼教小孩-小學中高年級篇
Thumbnail
這篇開始,會提到數學跟自然的諸多概念。加減乘除的問題,在基礎篇已經講完了,之後的多位數計算,基本上的應對雷同。請謹記不要用快速作法教他,更不要覺得練習不重要,程度沒那麼頂尖的學生,數學會好的九成以上都是因為練習足夠,計算速度有練起來。
Thumbnail
這篇開始,會提到數學跟自然的諸多概念。加減乘除的問題,在基礎篇已經講完了,之後的多位數計算,基本上的應對雷同。請謹記不要用快速作法教他,更不要覺得練習不重要,程度沒那麼頂尖的學生,數學會好的九成以上都是因為練習足夠,計算速度有練起來。
Thumbnail
當有基本的數字能力,下一階段的基礎是算術,也就是加減法。如果你家寶貝能力許可,那提早學沒有壞處,但請謹記「適當難度、適量作業」的原則,切勿因為覺得有小小成就,認為乖寶貝是天才、未來的諾貝爾候選,開始超英才教育。
Thumbnail
當有基本的數字能力,下一階段的基礎是算術,也就是加減法。如果你家寶貝能力許可,那提早學沒有壞處,但請謹記「適當難度、適量作業」的原則,切勿因為覺得有小小成就,認為乖寶貝是天才、未來的諾貝爾候選,開始超英才教育。
Thumbnail
不少父母在孩子只有一兩歲時,就會替他報導不同的遊戲小組、學前課程,務要「贏在起步線」。可是這些課程全都所廢不菲呀!難道真的只有中產和有錢人才有資格生小孩嗎? 一份香港研究就揭示了:爸爸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互動比刻意傳授、閱讀數學書、玩數學遊戲更能提升幼童的數學能力,可相比在可相比在幼兒園學習!
Thumbnail
不少父母在孩子只有一兩歲時,就會替他報導不同的遊戲小組、學前課程,務要「贏在起步線」。可是這些課程全都所廢不菲呀!難道真的只有中產和有錢人才有資格生小孩嗎? 一份香港研究就揭示了:爸爸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互動比刻意傳授、閱讀數學書、玩數學遊戲更能提升幼童的數學能力,可相比在可相比在幼兒園學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