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主動學習的歷程,最早是在「關係花園」(麥基卓、黃煥祥,張老師文化出版)這本書談到關於處理情緒的步驟4A:Awareness(覺察)、Acknowledgment(向人承認)、Acceptance(接納)、Action(行動),後來香港的沈明瑩老師在薩提爾的工作坊中分享,補充了更多薩提爾的精神,變成6A1C,她增加了Appreciation(欣賞感謝)、Attitude(正向態度)以及Curiosity(好奇)。後來,李崇建老師也在他的課程中分享5A,聽到許多學員用他的這種方式進行自我學習與轉化。而我在帶領工作坊中透過學員們的轉化歷程,逐漸學習到了如何可以更順暢而完整的引導學員有更深入的體驗,從而歸納與整合出如下的架構分享給大家。
主動學習的歷程:
- 覺察(回到此時此刻,和自己連結,觀照內外發生的一切)
「覺察」不同於「觀察」,一般所謂的觀察,指的是觀察外界的客觀事務,以及他人的言行。覺察指的是對自己的言行以及內在的歷程保持著關注與覺知,在心理成長的學習裡面,它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啟始點,幾乎可以說,沒有覺察就不會有「有意識」的學習。所以,當我們對自己有所覺察時,不管是舒服或是難受的體驗,我們可以為自己感覺到高興,因為即將會有更多的學習。
但是,一般的情況卻常常是沒有覺察的,因為生活中的一切經常是按照我們熟悉的習性去應對,就像魚在水中感覺不到水一般,除非我們可以常常提醒自己,發生在自己身上或內在的現象並非如此理所當然。
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當我們覺察到自己的應對方式、身體經驗或是內在體驗,感覺是不舒服或是不認同時,我們會採取排斥或壓抑的應對方式。
以上一篇成為主動的學習者(一)的案例而言,在她發言的一、兩天前,就可能已經覺察到焦慮和對自己的不滿意,但是不想承認、面對,或是不允許自己表達出來,所以就產生了情緒更為低落、混亂和胸口悶的感覺。
- 接納(沒有接納就無法好奇和學習、沒有接納就很難改變)
產生了覺察,讓我們得到了很好的學習的線索,但若是我們選擇了忽略、排斥或壓抑,讓這樣的學習與改變的機會就會延後,甚至可以說,沒有接納就不會有真正的好奇!這樣也就很難再繼續自我探索下去了。因此,對於自己內在所發生的一切,抱持著承認、開放與接納是很重要的,在前述4A之中的Acknowledgment(向人承認)、Acceptance(接納),我都把它們合併到這個「接納」的階段,主要是減少中間的步驟,便於我們記憶和自我提醒。
這裡有個很重要的分辨是,接納不代表你需要贊同或是認同所發生的事情,你只是單純的承認「這已經發生了!」的事實,以及「這是屬於我的一部分,它的發生必有其原因,只是我還不清楚而已。」的自我負責。
以前例而言,當那位夥伴在課堂中鼓起勇氣提問之後,代表了她早有覺察(胸口悶、焦慮、自責...),而且在眾人前面發言本身就已經是對自己、也對他人承認了,講師後續的提醒以及夥伴們的陪伴,讓她可以靜下心來與自己的身體經驗(胸口悶)同在,如果當時沒有接納自己的體驗,是無法和自己的感受在一起的。
- 好奇(自問:「發生了什麼事?」,連結內在、在內心等待)
如果比較能接納自己所覺察到的體驗,接下來就比較容易對自己這樣的體驗有更多的好奇和探索,問問自己「內在發生了什麼?」或是像前述的案例「跟自己的身體體驗或內在感受在一起」,保持著開放與耐心,允許自己有任何的內在訊息(話語、聲音、圖像、身體感覺...)出現,這時,很可能內在就會有更多的訊息出來,過去發生的事件、內在的感受...等等,就像那位夥伴感受到「自己很糟」,並可以陳述那一、兩天的經歷,以及開始清晰的體驗到自己焦慮和自責,然後,更進一步的回溯,了解到過去如何形成這樣焦慮與自責的習慣。當然,如果此刻你已經學過「冰山」的內在歷程的隱喻,那可以運用這個工具更多的探索自己內在發生的過程。
- 轉化(冰山探索、和小時候的自己連接)
當我們透過正向的眼光(接納並將視為學習的機會)、好奇的探索,比較了解到自己會有這樣狀態的歷程,甚至更加明白了來自過去的成因,這時便可以進一步的進行轉化,而不會像某些朋友在瞭解了自己的情況後,反而陷入了一種「知道又能怎麼樣?反正我也改變不了!」的無力感之中。
在薩提爾模式當中,最主要、最常見的轉化工具是「冰山」(個人內在歷程的隱喻和架構),但是對於初學者而言,這個工具相對較為複雜,需要有較長時間的學習和演練,才比較能開始好好的運用,因此,我會在更後面才會開始完整的介紹。
另一個相對「冰山」而言,比較簡單、也可以非常深入的工具是「和小時候的自己對話」,這部份在稍後的篇章中就會開始介紹。以上述案例的夥伴而言,當她瞭解了過去的成因,對當年的自己有了理解和心疼,便可以開始用自己成年有能力、有智慧的狀態,去接納和滋養當時「擔心父母而要求自己努力以及常常自責」的情感經驗。
- 行動(向人表達、練習、實踐)
轉化之後的結果,會讓當事人產生相當正向的感受(放鬆、平靜、喜悅...)或是體驗到高能量狀態,這也讓有些朋友誤以為這樣就足夠了,從此天下太平。在過去的經驗中,常常會發現,如果後續沒有加以落實,尤其是在生活中好好的練習或實踐這樣的狀態,慢慢的會感覺到自己又回到了之前的狀態,因為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往往比在工作坊的情境以及學習過程中有著更大的挑戰,不明白這一點,不及時進行更多的演練與實踐,會導致更大的挫折感與無力感,甚至選擇了放棄。
因此,過去常常有薩提爾的老師提醒我們,改變的三個秘訣是:練習、練習、再練習!沒有其他更省事的方法了。
- 欣賞感謝我自己(不論前面可以進行到哪一步驟,都要完成此一部分)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需要被提醒的部份,不管你在這樣主動的學習歷程做得怎麼樣,或是做到哪一步就進行不下去了,你都要跳到最後的這一步「欣賞感謝我自己」,這是平衡我們大部分人常常對自己高要求、高標準、嚴苛或自責的習慣,也是激勵我們可以不放棄、鼓勵自己繼續這樣的主動學習歷程的起點,創造一個新的、正向循環的習慣。
換句話說,當你開始「覺察」到了自己內、外在的狀態,但還無法接納它,就可以直接跳到第六步驟,欣賞感謝自己的覺察變得夠多、更清晰或是更加快速,取代自責為何無法接納。如果已經能夠「接納」,但是好奇和探索的過程卡住了,沒關係,再次跳到最後一步,欣賞感謝自己能開始接納的不容易,允許自己慢慢的好奇和探索。當然,若能夠透過「好奇」的探索,明白自己為何如此,對於初學的朋友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也可能因而有更多的釋懷與放鬆,所以即使還未能有更多的改變與轉化,那也請你更多的欣賞感謝自己現有的努力與成果。
第四步「轉化」是不容易的,可能在你學會了如何「和小時候的自己對話」或是更能運用「冰山」的內在歷程時,就越能夠為自己進行轉化的過程,做到這一點當然值得好好的祝賀與欣賞感謝自己,即使你還沒有做更多的演練或是在生活中實踐這樣的學習成果。
如果你看了上述的說明,比較明白了這主動學習的步驟之後,可能會有個疑問:上述的案例是透過講師的引導,如果自己一個人,沒有講師的幫助,是不是就很難做到?
這是很好的疑問,的確,在工作坊中有講師的引導,會變得比較容易做到。這也是工作坊所提供的重要功能,這樣的問答交流不僅僅是針對學員個人的困難進行協助,更是為了在場的學員做出示範,透過實作進行觀摩性的學習,如果可以更積極一點,在旁觀看的夥伴若能同步用「搭便車」的方式,將講師的提問拿來自問自答,彷彿自己就是那位被詢問的夥伴,那麼將會有更深入的體驗性學習。
如果你可以搭便車,或是透過觀摩後更加明白了這樣的過程,就可以按照這六個步驟的順序,並將講師的提問作為參考,轉換成自問自答,嘗試自己練習這樣的學習歷程了。
在下一篇,我再次運用前述的案例,將它改為自問自答的形式,提供大家作為一個參考。
後記:
我在書寫的過程中,發現我已經使用了許多的「薩提爾的專有名詞」(冰山、與小時自己對話、欣賞感謝自己...)了,對於還沒接觸過薩提爾的朋友,在閱讀上必然有許多的疑問。請原諒我無法避開這樣的使用,那勢必要做更多的解釋與說明,或因為不使用這些名詞而跳過許多概念上的連結,這都是目前我還無法處理的。所以,建議這些朋友先保留這樣的疑問,給自己一點模糊或不解的空間,後面將會逐漸變得清晰。更重要的是,我認為薩提爾模式是非常人性的學習模式,透過我們早已存有的生命經驗以及人性,一定可以了解薩提爾模式的概念和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