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家長是最好的治療師

2020/10/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要不要,我不喜歡!」手機影片中,孩子向著哥哥遞過來的不死雞搖手說不,我和家長都笑了,因為這孩子到上週都還只會用「你」造句(如:說「你要吃餅乾」然後自己伸手拿來吃),一堂課後隔沒幾天,他竟能講得正確又可愛。
每次經過大漢橋,總為這光景而喜悅,但更讓我開心的,是越過後遇到的幾戶案家。
走入自閉兒家庭,我評估認為有需要後,會推薦給父母《穩步‧慢行:自閉症孩子的生活、溝通、學習》這本書,一來它有免費電子版,家長不用特別花錢就能在手機上借閱;二來它是丹佛早療模式的親子教養書,可以讓家長比較看得懂我在做什麼,並在我走出家門後知道平常可以怎麼做--長照的重點是復能,能讓父母學會怎麼在生活中運用、和個案一同成長,把治療帶到日常,才能長久。
說是這麼說,但案家是不是真的會去看?我不曾特別去問,畢竟書只是輔助,讓家長在旁觀遊戲治療的過程中看到並理解一些什麼才是重點。因此,當有家長告訴我他買了書,並且受到這本書的前兩章療癒時,我既感動又驚訝。感動的是真的有案家把衛教聽進去並願意試著做做看,回顧那家小孩人際互動進步幅度飛快,一切似乎都合理了,合理的令人雀躍。
穩步慢行書影
驚訝的是書中頭兩章帶來的力量,說來慚愧,除了第一次看這本書,我總是跳過這兩章,因為這兩章是很平常的自閉症衛教資訊,用來協助案家理解自閉症是什麼以及自我照顧,對我來說,後面教導的如何走進孩子的注意力範圍、和孩子一同互動的技巧指引更為重要。重讀一遍,才發現恰恰是這些理解,降低了案家對孩子的不解,增加了包容與指導性,恰恰是那些別忘了其他家人與自己的照顧叮嚀,重新使案家願意看向自己——不只是自閉症,任何照顧者都可能為了要照顧的對象犧牲自己、認為唯有照顧對象好,自己才能開心,連「照顧好你自己」這句話,聽起來都隱含「你垮了沒人能照顧他/她」的譴責,唯有當照顧者理解自己和照顧對象同樣是有情緒、有感覺、有權力疲累的個體,才有機會把自己和照顧對象稍稍分開,走向「我好是為了我自己,但如果我好,他也有機會更好」的想法。
「自己和照顧對象屬於不同個體」對照顧者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概念,唯有如此,責任才不只歸屬某一方,而是每個人都需要承擔一些責任。相信每個人都有責任,其實也可說成是相信每個人多少有能力,能為自己發聲與決定一些事情。例如自閉的孩子或許對於理解人際脈絡和互動回應有先天缺陷,但在家長走入孩子的注意力範圍且孩子也注意到時,孩子就有跟隨或拒絕家長指示的選擇權,無論最後一起玩、直接說不、跑去做別的事或其他表達方式,那些都是孩子的選擇,比起直接歸類為教養問題而自責管不動小孩,不如思考孩子的拒絕是真的不喜歡,抑或是症狀導致他/她一成不變的說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將有機會看得更清楚,知道哪些是自己不好,哪些是孩子能力下的反應,哪些又是孩子做出決定,光是這些思考,就對孩子多一點理解,而能同時作為孩子的助力並照顧好自己。
這些概念與想法,對作為治療師的我們很簡單,但不在家長帶孩子的常見概念中,聽了這戶人家的讀書分享,我才發現,前兩章的重點不只是概念,而是作為養分,培養家長從自責、全心為孩子的狀態中走出來一點,多理解孩子、照顧自己,並在這些照顧中,成為自己,以及夠好的、專屬於孩子的治療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8會員
41內容數
回到山林,走入家庭,穿越小說、電影、動漫與各式創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驗,在這裡我將引入臨床人文療癒作筆記,捕捉生命中的殘影,歡迎跟我一起從不同角度去觀看,生出任何想法也歡迎留言分享,一起成長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