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民國八十五年三月十九日(農曆二月初一)
地點:淨律寺客堂。
初名止觀助新學,後成定慧菩提根。定為父,慧為母。能住千聖之門戶……。
這段文意義你們明白嗎?半個月前,在學院與大家探討這段文,理光法師你來詮釋看看。
教務主任: 「初名止觀助新學」。止觀,是修習定慧初步,也是初學佛者的基礎。止觀這個法門,我們若能精勤修習,對我們初學者有很大的幫助。有止觀的修習,才能得到定慧的功夫,成就定慧之果;而定慧,是成就菩提的根本。
定為父,慧為母。我們要成就無上菩提,要從如父如母的定、慧根本 — 止觀而來。假若沒有如父如母之定慧根本,就沒辦法完成佛道。有定慧才有辦法進入這個千聖之門。譬如念佛,心無異緣就是止,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就是觀。漸漸修習止觀,自然能成就定慧。所以,止觀是幫助初學者,修習定慧之基礎,進入千聖之要門。我只就文字解釋,不知詮釋得是否正確?敬請院長慈悲開示。
院長開示:
這你們可以自己研究看看。今天與大家說到「惜福同時要栽培,積功累德福源開;福由恩敬兼悲濟,如此相資福自來」這四句偈,是形容我們出家人的日常生活,要如何培育福德智慧。這對出家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你們大家抄下來,每天拿來對照自己的心地。
「初名止觀助新學」這段文,若依文字解釋是差很多,必須要用實修功夫。「初名」,就是講我們先要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即便是一個在家人要創業,或是任何人想要完成什麼事,也一定要先確立目標,要有方向。
若是沒有一個方向,就生不出勇往直前的心來。末法時代的我們,在修行上也是一樣,你出家是為了什麼?要斷生死。生死要怎麼斷?口頭上說得頭頭是道,而實際上要怎麼修呢?你若不明白就要去找一個方法出來。
出家以後,要找一個斷煩惱的法門。從哪裡去找?用什麼方法去斷?這些都是枝末的問題。修行一定要先瞭解我們心的作用,否則修行要往哪個方向?自己不清楚!那勇猛精進的心,你就拿不出來。(
註)
譬如一位在家人現在缺錢,而下午三點半前必須到銀行付款,他就得事先計畫,我今天要向誰借錢,才能趕在三點半之前付這筆錢呢?我們修行也要學一套功夫,譬如說要斷生死,你要用什麼功夫斷生死?為什麼佛經處處講「依教奉行」? 因為「依教奉行」,就是「直心」。
「直心」就是內心正直,外無虛假,是諸善法之首,萬行之本,也是進菩提道之路,是當下你念佛的那一念心!可惜你就不肯「依教奉行」,不能「直心」,所以事情那麼多,都是自己的意見在作祟啊!你說要修行,要老實念佛,要怎麼老實?老實這兩個字,就念佛來說,你就直心念佛,達到實相境界,才是老實念佛。
最近有一位法師在講《菩提道次第廣論》,他剛出家的時候,連水果皮都吃,平時也都是念佛,還曾請教懺公他老人家!但現在他反而毀謗淨土。所以修行,清淨的正知見最重要。古人提倡念佛,教人專心執持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會有成就;過去修行有成的人,有時候看起來都是最笨的,但他們修行最先得利,為什麼?因為他們能老實的「依教奉行」。
譬如龍褲國師,他是位實實在在的修行人,對麼!他為行人鋪路,燒開水給行人喝,幫人挑行李等,專做些最笨的事情,但他是由內心自然的表露,並不是創造出來的啊!
佛陀在世的時候,根性最笨的周利槃陀伽尊者,什麼都不會;佛陀最初教他念「掃帚」,他念「掃」就忘了「帚」,念「帚」又忘記「掃」,他就這樣念掃帚,最後也證得阿羅漢果。所以,你修行一定要直心,直心念佛就會有定,就是止觀的止!你若有定,你的心就不會跑來跑去。
上達下理老法師到光量學佛院上課時,有沒有講過他初出家時,被師長磨練的情形?他當居士的時候,是非常苦心修行的。他在糖廠服務前,曾追隨故總統 蔣公中正先生的,國民黨開大會他都得去參加,退休後便被派去糖廠服務。
當時他已學佛,自己一個人煮飯,而那時沒有冰箱,他上班前,就先把飯菜都煮好,蓋在棉被裡面保溫,煮一次就吃好幾餐。你們現在飯菜怎樣處理?天天都早齋煮、午齋煮,對嗎?我現在早齋恢復吃一些水果,那是很自在的。
中午準備一些青菜、水果,還有黑豆泡熱水,泡軟之後,就可以吃了。糖類或者什麼雜糧等,我現在都沒有吃。因為我的鼻子整天都會流鼻水啊!沒有感冒也會流鼻水,還會流鼻血呢!若是一般人,他一定會去醫院檢查,相信一定是得癌症,但是我就沒事,我就有辦法調理。
學員問:
怎麼調理呢?
院長開示:
我自己心轉,就沒事了。現在我都吃蔬果類的食物,癌細胞就沒辦法產生。如果我吃那些雜糧,我想癌細胞一定就會産生啦!因為癌細胞是氣脈沒有通的關係。氣脈不通,就像人的肺部積水,當然穢水會一直囤積啊!氣脈不通,細胞便產生病變。你就自己心想沒病,每天自己調理就好了。
世界離不開成住壞空,對麼!你想這個世界哪有辦法離開這個四相;眾生也離不開生老病死,這也是四相啊!心念也離不開生住異滅這四相。
在吉祥佛七的第一天,我說到:「心無所住,放下一切身心世界。」我就用這個杯子做比喻。我說杯子,本來就是空的。那空杯子是要用來做什麼呢?空,就是要利益眾生啦!本來我們的心,空無一物,何必在那裡造作?
我們現在念佛求往生,就像喝茶,這個空杯子一定要先洗乾淨,把污水倒掉後才能裝茶喝。我們念佛就是要把習氣轉化,習氣不改,只是硬著念佛,怎麼能入念佛三昧?就如杯子裡的髒水,若沒有倒掉,那要怎麼把茶倒進去?就算裝了茶也不能喝啊!
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待人接物中去了知啦!若每天只是口說要修行,卻一直執著這個外相,產生不甘願的心,計較是非曲直,終日都在分別執著,怎麼不把那個心用來念佛呢?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例如有客人來,你要奉茶,你必須先把杯子洗乾淨,才能倒茶給客人喝。修行人,心量一定要大!心量大從修福來;而福從哪裡來?修福,就是要跟大眾結善緣;否則,沒有福報便會阻礙修行。
你若發心,不管你發的心是大是小,你的心一定要不間斷地發出來,才能不起分別。你若只知道自己,一直念自己做的工作最多,這樣就是分別,就是世間有漏的福德,不是出世間的功德。你若要修出世間的功德,就要不間斷地發心,而且默默地做,才是修出離的功德。
就一般人來說,這是不簡單的。譬如社會上的人,從小就失去怙恃,沒有父母照顧,他若有自覺,就有辦法鍛鍊自己,從小自己煮飯、洗衣,衣服破了也自己縫補啊!從小就慢慢地做、慢慢地學,直到他長大成人,就沒有什麼罣礙了。假若一個小孩,從小什麼事情都依靠父母,長大成人以後,他什麽事情都不會做,也沒有耐力。稍微做一點工作,心裡就產生不滿,這就阻礙了自己,也斷了與眾生的緣。
所以,日常中要體會如何去服務大眾?經藏也要深入的體會了解,名相如何詮釋講解好;而且不只能講,還要實際去做。假若你只會講而不能實行,那便是說食數寶。縱然能講得口若懸河,也只是畫餅充飢,肚子也不會飽。
學員問:
院長!什麼叫「心無所住」?
院長開示:「心無所住,放下一切身心世界」
就是覺悟世間無常,而更發大悲心,以拔濟一切有情無情。無常就是苦,就是輪迴啊!自己若沒辦法提起大悲心來,要怎麼斷生死?慈是予樂,悲是拔苦啊!唯有心無所住,不取一相,體證諸法實相,才能斷生死,免受輪迴之苦。
學員問:
什麼叫不取一相,體證諸法實相?
院長開示:
一聲佛號,止觀雙運。不貪名利,隨緣過日。
持佛名號,至誠懺悔。持戒念佛,慈悲一切。
你們要有辦法自己去實證!實實在在自己去體會啊!譬如說惜福,平時就要栽培。惜福若沒有時常去體證,歷事練心地磨練出來,哪有辦法?看到相,馬上就起心動念了。
現在我真正體會到,平常都不能隨便動念頭,例如那天動了一個念頭:「很久沒有吃水餃。」就這樣動一個念,林內蔡居士馬上說:「師父啊!林內圓明寺包一些水餃要送您。」可怕呢!又前天動一個念說:「我們怎麼沒有一台飲水機?」嘿!隔天臺中的劉醫師就送一台來。
所以,我現在不能隨便動念,一動念想什麼東西?馬上護法就通知人家送來。因此不要隨便起心動念,念頭一動,就很難收攝,只有一心念佛最好!你們自己去體悟體悟,怎麼對治自己的念頭?要怎樣用功?要在日常行住坐臥中,靈靈覺覺地體會,否則沒有辦法實際利益自己。
我們常說利己,才可以利他,那要怎麼利他呢?現在末法時代,真的一代不如一代了。修行,若想有所得,應該每天都要對照自己的習氣。譬如煩惱要生起時,當下就要對治我們那個心。
可惜現在的人,都只知道對治外在的境,譬如環境的好壞,或是誰的對錯啦!這樣就是在修煩惱,而不是在斷煩惱。著相,就是在修煩惱,這樣怎麼能自在呢?
要怎麼去止惡、止妄?止,就是將虛妄的事情止除,這就是定啊!若有定,哪裡會有妄想?我們有煩惱、有執著,都是由妄想心分別出來的,因此,才會生起不甘願的心;由這個不甘願的心,便造成了魔;很多人連自己的魔相跑出來了還不知道!你看,為什麼佛陀有三十二相?這是佛陀百福修一相而來的。怎麼樣的三十二相就要怎麼修。這樣對自己才是最實用的啊!你真正修行有實用,才是最法喜的,對麼!
你們有誰靜坐能夠坐四個小時?印度把一天分成六個時辰,剛好四個小時為一個時辰;而中國分十二個時辰,則兩小時為一個時辰,所以每個地方的計時不同。你們要明白,從中夜十點到凌晨二點靜坐四個小時,你的氣脈剛好全身循環一輪,這樣你就夠本了。有此經驗,四個小時便感覺一下子就過了,以後你的腳也不會酸麻,氣脈很自然都會通。你們要去磨練磨練!
量某師,你受傷的手還包著?(老和尚突然關心一位學員的身體狀況)
量某師答:
無名指比較嚴重。
院長開示:
受傷的部位要通風,不過要注意,暫時不要工作,不要弄髒,也不要弄濕。
量某師問:
那要把包紮的布打開?
院長開示:
對啊!就要讓它通風。有時候你的手要稍微舉高,因為氣的關係,舉高比較不會發炎,也比較不會痛,大概兩三天就可以拆線了。你自己要多懺悔,懺悔自己沒有智慧。你看!我們做事自己要謹慎,看見混凝土車在倒車時,自己一定要有智慧去預防,才可以避免意外的發生。
譬如在工地看工人們工作,我時時刻刻都很注意。假若他們這邊完成,又去另一邊工作,大概會做到什麼時候?工作進度多少?會發生什麼情況?我都要事先去預設,不要讓意外發生。就像你的手受傷,自己就要有擔當。
要怎麼讓我們的心寬闊?
這不是用講的,是要去思惟,你若能思惟出個方法,你就有辦法實際做出來。所以,就要用智慧。譬如在工地,運用智慧去思惟,就能知道他們這邊的工作進度,大概何時可以完成,接著你馬上又可以到另一邊幫忙。你若不清楚,等到工作進度快結束了,才要過去幫忙,那就來不及了。
以菩薩來說,為什麼菩薩會知眾生的苦?在日常生活中,若能提起菩薩悲愍眾生的這個心,不就跟菩薩一樣了嗎?菩薩修行多久?要經幾大阿僧祇劫的!為什麼佛陀的智慧能了知遍十方法界的雨下了幾滴?我們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
你的修行若能從一開始的十年,都保持這種初心,不間斷地一直為大眾的事、常住的事發心,我相信十年下來,你一定會有功夫的。這個功夫,就是從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保持悲心而來的,並不是從口中講出來的。
用心思惟,必須要以清淨心才能顯發靈明的覺性;而有這個覺性後,講出來的話才能幫助別人。所以說若徒有聰明而不是智慧,那是沒什麽作用。好啦!你們明天是達公的課嗎?
學員答:
是。
院長開示:
嗯!你們福報真大,今天下午兩點達公還要去鹿港,為一位信徒做「三時繫念」佛事。那位信徒幾十年來一直護持達公,都開賓士轎車接送。這次因為高血壓送臺大醫院,過了五天便往生了,這就是無常。所以世間無常,還是要在佛事上多發心,要認真一點,多做一點比較實在。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