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國文學測真的「近五年最難」?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學測國文一考完,完全可以想見學生臉孔扭曲加上哀聲連連的抱怨,以拔山倒樹排山倒海之勢洶湧而來。無論老師安慰也好,鼓勵也罷,學生口徑必定一致「你們國文老師當然覺得還好啊!」此刻只覺身為國文老師是原罪,說什麼都不對呀!但,真的有難到讓人只剩下挨打的份嗎?國文真的只能淪為「憑感覺」「靠運氣」的學科嗎?
綜觀這一份讓今年高三生戰死沙場光榮獻身的題目,確實不是可以輕易擊倒的魔王。媒體以「近五年最難」做為註解的理由是:「閱讀理解層次更加分明且細緻,文言文比例提升,題目指考化。」這幾點分析讓人可喜的是,作為新舊課綱交接的試題,題目不再只是測驗「知識」,注重的是能力——閱讀理解不同層次的能力,包含擷取訊息、統整解釋、歸納觀點、比較應用等,都可以在這份考題中探見。再者,文言文比例提升,但並未超過白話,比例均衡,在迎接108課綱且古文從30篇下降為15篇的決策中,不失為一個指標。選文文學性素材增加,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圖表解讀;跨域題組連結靈活,經濟學和古文人物的巧妙結合;現代詩和文教題目測驗學生正確統整解釋的文意和主旨,而非只停留於詞義的記憶;從族語認證到「微歧視」,從「南轅北轍」到「緣木求魚」,從推敲詩的意境到語言學,可見選文素材議題多樣。就我塵世間一小小迷途伴讀書僮而言,110學測國文魔王真的頗有意思。
伴讀書僮回頭看著,眼前這群瑟瑟發抖的新課綱戰士們,還是真心想說請不要害怕。面對如同魔幻寫實的「素養」考題二字,我們仍有明顯的方向可以努力。
當習得並能靈活運用「能力」,「課內」到「課外」都不成問題。
110國文學測,屬於「學過的知識」類型題目,包含形音義的用法判讀、文言語法的運用、修辭和國學常識等內容,大約只剩8題(單選4提,多選4題),其中文言語法的運用和修辭,並不是測驗記憶背誦的能力,在題目敘述皆有文字引導,學生只要掌握閱讀理解並能夠應用比較,就能找到正確答案。順著閱讀理解這條路走,會發現整份試卷豐富的素材,從課內到課外應有盡有。簡單計算題目敘述的文字中,「說明」、「解讀」、「解釋」、「推論」、「觀點」、「主旨」等辭彙出現機率相當高,從中可以大膽定調,無論如何素材如何組織連結,這些題目都是要測驗「學過且能夠應用的能力」: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策略、不同層次的閱讀方法以及這些能力在不同情境下的遷移應用。
觀察完這份考題,身為伴讀書僮內心更加堅定,把握有限時數(一周四節)和既定教材(課本文言白話),經過再現自己追尋知識的過程,透過系統性的概念提取,配合層次清晰的鷹架設計(問題組設計)和延伸素材(相關議題的素材或資料收集的網站,例如故事、法律白話文、科技導讀、敏讀選讀、哇賽心理學等)的思考進行自我省思或探究。要做的事情確實好多,所以伴讀書僮更要腦袋清楚自己目前進行到哪一個步驟,並隨時檢視自己、提醒自己。面對魔幻寫實素養魔王的特質:強調「情境」和「可遷移」,如何讓新課綱戰士跟上步驟並一遍又一遍的耐心練習,這將是伴讀書僮更大的挑戰。伴讀書僮的強大光明燈健綸老師提供了指引(請參考《從大學學測考題趨勢反思高中國文的「教」與「學」》):讓學生養成回家寫作業的自主習慣,啊嗚!天知道對於伴讀書僮手上那群放養已久的新課綱戰士,這習慣可不是靠21天就可以養成(或許還是有機會),但我不會放棄的(握)。
回過頭來,110國文學測真的近五年最難?
難與不難只是一種感受,在哀嚎完之後,再仔細探究,會發現這一份題目已提供迷霧般的111新型國綜題型測驗一個方向。當擁有了閱讀速度,掌握了各類文本閱讀策略,以及大量練習下鍛鍊出來的嫻熟應用能力,就算是未知的混合題型小魔王,我們仍然可以自信滿滿的戰勝一切。這不是一條容易的道路,但在已看見那麼多可能成功的狀況下,我才不要放棄呢!
9會員
23內容數
閱讀是日常,日子長長長長,總會不小心忘記了那些小小的火花。 練習紀錄,在反覆咀嚼後,安放感受在深深淺淺的文字之中。 這些紀錄下的記憶會產生重量,讓不安的心靈沈澱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