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老化的必要性:長照之外的另一種可能性|枯木逢春訓練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一、台灣即將迎來人口急速老化


台灣未來的長照肯定會是整個社會的重大負擔,長照2.0的設計將服務對象從51.1萬上升至73.8萬,也擴大了許多服務內容,但增加許多資源,台灣真的有足夠的資源投入進來長照2.0嗎?


我引用大數據的資料,看到:

自1993年起,台灣開始邁入了高齡化社會,隨著時代演進,台灣人口結構失衡的問題持續放大,而今年也首次迎來了扶養結構的轉變。根據這樣的現象,國發會也推估明年台灣將會跨入「高齡社會」,甚至預估到2026年(民國115年),台灣的老年人口將突破20%門檻,走向超高齡社會。(引自大數據)


長照所針對的是失能的老人照顧,但尚未失能的老人們,是否有更積極的手段去介入老人必然進入失能的「詛咒」,這是我們台灣所面臨到到的課題。


看過目前許多失能的老人家需要家人全職來照顧,收入沒有了,照顧和金錢就讓這個問題成為了死結,年輕人可能為了照顧老人家而犧牲了成就自己夢想的可能性,就算是為了孝順,如此大的犧牲也往往是照顧者難言之隱。

照顧者也有疲憊不堪的時候,他們身心靈脆弱的情況,往往想到解決辦法就是讓老人家解脫,自己也一併上路,除了扛下弒親的自責,還需要承受社會不解的眼光。(延伸閱讀:疑不堪照顧壓力 媳婦涉悶死公公後跳樓)


對照顧者及失能者而言,這是一場矛盾的悲劇。

正如米果所言:

每個透過媒體關注長照殺人事件發展的閱聽大眾,很有可能自己也在經歷人口老化帶來的長照困境,照顧人,或成為被照顧者,這些事件也就像刀刀刺骨那樣深刻,絕對沒辦法事不關己如同觀看八點檔戲劇那樣指指點點。畢竟人都會老,會生病,任何人都沒辦法不在麻煩到別人的情況之下去面對生老病死的過程,因此這些事件就不只是事件而已。(引自報導者:米果/長照殺人事件背後的人生悲歌)


但如果可以用科學化的訓練積極讓老人失能的詛咒可以被打破,那這樣的詛咒是否可以被打破了呢?

很正好有很多實例可以證明老人家重訓可以擺脫這個詛咒,像是美國強壯老人擊敗強盜的事件:82歲筋肉阿嬤制伏搶匪。

raw-image

美國紐約日前發生一起民宅入侵搶案,29歲的男子看準屋主是一位82歲的阿嬤,本以為可以輕易得手,沒想到最後卻被阿嬤制伏在地,趕來的警察見狀全都讚嘆不已。(引自太報:29歲賊闖家門!82歲筋肉阿嬤單挑制伏:我超勇猛的 員警搶合照。)


二、醫療導向的老人治療

台灣目前醫療體系的問題就是缺乏運動科學的介入,骨科、神經內科、物理治療的醫生不見的有運動科學的知識,就不會給予運動處方來治療失能問題,畢竟健保不給付,資源的限制,讓很多醫院難以去做治療手段的革新。

就一般健保給付的物理治療大多都是電療、熱敷、超音波,可以緩急疼痛,但對於身體的肌肉、神經系統、骨骼的幫助不大。(延伸閱讀:人體適應的強大,《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


raw-image


《抗老化你需要重量訓練》的作者何立安博士在〈靠長照政策防止年老失能?還有沒有救?【SBD怪獸講堂|S2 ep.11】〉提到許多政府機構和學術機構對提出很多輕量做操,但對於抗老化的效果,可能不如預期,而過去我們對於國民健康的方針,是降低死亡率,所以我們的高齡化人口才會不斷增加。

現在當務之急的問題是:失能。

目前社會大眾對於抗老化的概念,仍從主流的醫學的說法為主,並提倡飲食和運動,但對於運動的手段,仍然保守,以改變生活型態,多動且徒手且輕鬆的運動方式。

而老年人最常見的身體症狀就是肌少症、骨質疏鬆症、代謝變慢,連帶著很多疾病上來,單純靠飲食、藥物、及效果較弱的運動來治療,往往都無法治本。


無法有效地緩解老年人失能的速率。


我們該做的是壽命延長同時,需提早預防失能的到來。

三、抗老化靠重訓:枯木逢春訓練法



raw-image




很多人會擔心重訓會不會很危險,現在很多醫生多半沒有受過運動科學的教育,畢竟醫學系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對於重訓能夠抗老化還是非常新穎的觀念,多數醫生不論中西醫還是會抗拒這個方式隨著運動科學的發展,過去因為姿勢不對造成的傷害已經大幅下降。抗老化靠重訓,這個觀念還是有點反直覺,被多數人感覺危險。


台灣醫學界也逐漸有很多醫生提倡重訓的必要性,而屏東潮州西醫小兒科林永昌診所的林永昌醫生非常提倡重訓抗老化,且為此實踐他的治療方式:枯木逢春訓練法。


raw-image


林永昌醫師說道:「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隨著年紀大,勢必要面臨骨質疏鬆、肌肉流失的問題;然而長照不是唯一解,不要太早讓中老年人進入長照網裡面,因為進去就出不來了。」(引自練健康)



他的病患是屬於特殊族群,有中風、車禍癱瘓、骨質疏鬆、開過刀的、高血壓、糖尿病等問題的老齡人口。




枯木逢春訓練法不像我們一般訓練,對技術要求的門檻低很多,他更多的是治療的意義,而安全是必要條件,且不能有任何閃失。


林永昌醫生的訓練方式,會在治療者的關節周圍安置一個教練,也有教練協助發力,不讓治療者在訓練過程有過多的晃動,行距也短很多,確保用力是安全的。


「枯木逢春訓練法」改良自健力的超負荷訓練法,藉由極短行程、超大重量的扛重,讓重量通過整個身體。
研究顯示,大重量的中軸刺激,可以刺激肌力、肌肉量、骨質、神經、內分泌、結締組織適應,並且使肌肉再生。除此之外,也能重塑肌腱、韌帶、肌筋膜等結締組織,促進身體素質改變。(引自練健康)


並非我們傳統重訓的意義是扛重量的直立負重,而是直立伸展,輔助治療者把重量抬上去,再慢速下來,讓身體在下來的過程,身體的筋脈可以被溫和的拉開,而非把重量壓在脊椎上,這是一般訓練很不一樣的。(更詳細的機制請參考:上述影片林永昌醫師 (中)【SBD專科講堂】)




四、心理支持


上述影片給我很大的感觸,除了身體機能的向上適應,治療者也在過程找回對身體的控制感對於他們的心理健康更是一大幫助,加上診所多位教練和醫生的關心,對於老年人更是很重要的心理支持。

所謂的失能,就是我們身體不斷的退化,原本可以做的跑和跳都漸漸無法使上力來,對於每個人來說,這是非常難過且容易自卑的事情。

過去觀念就是認為,退化是個正常的現象,沒錯,但今天我們有醫療介入,把退化問題給掩蓋掉了,認為問題可以用藥物來控制,反而出現多重用藥的問題,失能的事實仍舊持續發生。

老人家持續每天吃藥,但問題只是不斷維持而已,沒有變壞,也沒有變好,人生只剩下絕望而已。

但今天枯木逢春的訓練法可以讓老人家的身體機能重新變好,也不需要吃藥,這對於一個人的尊嚴和心態都有向上提升的效果。

我們不需要吃那麼多藥就可以增加身體機能,靠的是什麼,就是一個槓鈴及科學化的訓練。(延伸閱讀:槓鈴處方)

從走路不穩到可以正常走路,看似微小的成長,對於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意義。

加上有醫生和眾多教練的支持,也會讓老人家明白:

「你不是一個人,我們都在旁邊」,老人家也會心頭知道自己不是被放棄了,而自己也終於有能力可以回應家人的愛。



【預防針】

最後,我必須為自己打個預防針,我畢竟不是醫學和體育專家,上述是認同理念,自己也仍在訓練中,許多觀念無法很有依據的說明,而是引用許多專家的說法。

也並非否認長照的必要,而是提供更多一個方向的知識,希望更多人正視人口老化的問題,並非只有老人家,而是整體社會必須覺醒。

如果有興趣,歡迎參考更多專家們的文章或是閱讀專業書籍,如有錯誤地方,歡迎指認,我也會持續訓練及閱讀書籍來讓知識傳遞,更加保持正確的質量。


如果認同,也歡迎前往健身房去諮詢抗老化的訓練方式。



我的相關文章

(1)人體適應的強大,《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

(2)健身還是賤身:身體形象產業的問題


參考資料:

(1) 大夫訓練:https://www.facebook.com/StrengthTrainingClinic/posts/676762593177609


(2) SBD怪獸講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mzgDUrpb6c&list=PLsxpq5icvbBTTLPVqo7yo1x_QuAx0kfll


(3) 逆轉衰弱 枯木逢春訓練法 - 林永昌醫師 【SBD專科講堂】屏東潮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i994NByarQ


(4) 練健康:專訪枯木逢春創辦人:

https://www.l-kk.tw/special-populations-training/專訪枯木逢春創辦人:林永昌醫師/?fbclid=IwAR39plBBcd7yMO7gQ4FzLcHle7ts-XL-iX9RjoS4RgrOUBeuuRTkLkoCDnQ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對話沙龍】找尋人性的新的可能性
272會員
243內容數
世界很大、我們的內心也很深,我們常常在往外尋找有價值的事物,但卻忘記往內尋, 認識自己一直是我們的責任,但往往我們也是傷害自己最深的人。 我是昆陽,我希望用我的觀點為你帶來點新的想法,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照顧殺人這專有名詞大家不一定聽過,但長期照護者不堪壓力殺死被照護者的社會新聞可是屢見不鮮。 隨著人類壽命持續延長,老老照顧也漸漸成為主流。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生病的年長者由同樣年長的配偶照顧的狀況。
Thumbnail
照顧殺人這專有名詞大家不一定聽過,但長期照護者不堪壓力殺死被照護者的社會新聞可是屢見不鮮。 隨著人類壽命持續延長,老老照顧也漸漸成為主流。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生病的年長者由同樣年長的配偶照顧的狀況。
Thumbnail
生活在高齡化社會裡的現代人,可以說「大部分的人生都在退化」,防止老化避免失能會是我們日後最重要的課題,人生終須一死,但是應該沒有人想要人生最後幾年臥病在床,呼吸依靠呼吸器,餵食要靠鼻胃管吧,如果想要有尊嚴的老年,從40歲就要開始大重量訓練,照顧自己的老年。 相信現代人都知
Thumbnail
生活在高齡化社會裡的現代人,可以說「大部分的人生都在退化」,防止老化避免失能會是我們日後最重要的課題,人生終須一死,但是應該沒有人想要人生最後幾年臥病在床,呼吸依靠呼吸器,餵食要靠鼻胃管吧,如果想要有尊嚴的老年,從40歲就要開始大重量訓練,照顧自己的老年。 相信現代人都知
Thumbnail
2019年,台灣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60萬,佔總人口的15%,這顯示我們已處於高齡社會。預計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上升至20%,使台灣成為超高齡社會。在面對少子化、長時間工作和相對低薪的社會背景下,仰賴後代養老已經不再現實。傳統的農業社會或許曾行之有效,但現今社會變化迅速
Thumbnail
2019年,台灣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60萬,佔總人口的15%,這顯示我們已處於高齡社會。預計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上升至20%,使台灣成為超高齡社會。在面對少子化、長時間工作和相對低薪的社會背景下,仰賴後代養老已經不再現實。傳統的農業社會或許曾行之有效,但現今社會變化迅速
Thumbnail
這是我準備推甄研究所的小論文與研究,這是標準版的第三版本,前兩版與題目都跟新竹玄奘大學黃軍義教授看過,上面一版是真實與結案的案例,但教授建議如有真實案例就更好,我思考很久才有從灰暗童年到長照悲歌與預防犯罪的故事,藉由書寫重新看待自己的故事,也是自我療癒開始。 寫這篇可以讓我真的傷腦筋,不僅要找資料
Thumbnail
這是我準備推甄研究所的小論文與研究,這是標準版的第三版本,前兩版與題目都跟新竹玄奘大學黃軍義教授看過,上面一版是真實與結案的案例,但教授建議如有真實案例就更好,我思考很久才有從灰暗童年到長照悲歌與預防犯罪的故事,藉由書寫重新看待自己的故事,也是自我療癒開始。 寫這篇可以讓我真的傷腦筋,不僅要找資料
Thumbnail
作者林經甫醫師是台北協和婦女醫院創辦人, 也是"嬰兒與母親"雜誌與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創辦人。 因母親中風倒下, 他開始關心除了替長者代禱, 還有什麼方法更積極、有效呢? 於是他開始研究預防醫學。 台灣老人臥床比例最高的是失智症、 中風、 跌倒後遺症。 要避免失能臥床, 或縮短臥床時間, 最可行的方法
Thumbnail
作者林經甫醫師是台北協和婦女醫院創辦人, 也是"嬰兒與母親"雜誌與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創辦人。 因母親中風倒下, 他開始關心除了替長者代禱, 還有什麼方法更積極、有效呢? 於是他開始研究預防醫學。 台灣老人臥床比例最高的是失智症、 中風、 跌倒後遺症。 要避免失能臥床, 或縮短臥床時間, 最可行的方法
Thumbnail
台灣兩年後即將邁進超高齡化社會, 老化人口將達468萬人. 我國人口老化速度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 老化海嘯來勢洶洶。 目前台灣失能者約85萬人, 一項數據顯示台灣老人臨終前平均要臥床八年, 好消息是, 如果我們及早鍛鍊身體, 是有機會迎接一個優雅老後的生活。 我身邊很多長輩開始去健身房, 他們表
Thumbnail
台灣兩年後即將邁進超高齡化社會, 老化人口將達468萬人. 我國人口老化速度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 老化海嘯來勢洶洶。 目前台灣失能者約85萬人, 一項數據顯示台灣老人臨終前平均要臥床八年, 好消息是, 如果我們及早鍛鍊身體, 是有機會迎接一個優雅老後的生活。 我身邊很多長輩開始去健身房, 他們表
Thumbnail
2025年台灣即將邁向超高齡化社會,代表到時每5個人當中,會有一位是超過65歲以上的銀髮族,光用文字述說可能會沒什麼「感覺」,但當我搭車返鄉的時候就特別有感 我是屏東潮州人,從最南的縣市到最北的縣市工作,近年回家時,潮州鎮這個小鎮讓我有種說不上來的感覺 近期我才深刻的體悟到,潮州鎮漸漸「老了」
Thumbnail
2025年台灣即將邁向超高齡化社會,代表到時每5個人當中,會有一位是超過65歲以上的銀髮族,光用文字述說可能會沒什麼「感覺」,但當我搭車返鄉的時候就特別有感 我是屏東潮州人,從最南的縣市到最北的縣市工作,近年回家時,潮州鎮這個小鎮讓我有種說不上來的感覺 近期我才深刻的體悟到,潮州鎮漸漸「老了」
Thumbnail
長照計畫會產生,其實也反應了台灣社會需要去思考整體人口老化的問題,勞動輸出人口少了,需要被照顧的人多了。 那另一層面,其實很多人是經濟狀況不佳,只能提供被照顧者基本的能活下來的照顧。台上一位講師曾經訪視一位偏遠地區的阿嬤,阿嬤跟他說他想趕快死時,他真的沒辦法說什麼。
Thumbnail
長照計畫會產生,其實也反應了台灣社會需要去思考整體人口老化的問題,勞動輸出人口少了,需要被照顧的人多了。 那另一層面,其實很多人是經濟狀況不佳,只能提供被照顧者基本的能活下來的照顧。台上一位講師曾經訪視一位偏遠地區的阿嬤,阿嬤跟他說他想趕快死時,他真的沒辦法說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