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選自然組?還是社會組?你一定沒讀懂荀子〈勸學〉

2021/06/0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又到了選組的季節,雖然現在受疫情影響,學校各項輔導措施或有延遲,不過,趁孩子都在家,家長不妨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傾聽、了解他們。

來源:網路

習慣二分法

  「老師,我爸說選自然組比較有前途」
  「我媽說男生就應該選自然組」
  「老師,補習班說自然組比較好找工作,起薪較高」
  熟悉嗎?或許你曾經是聽著這些話長大的小孩,也可能是現在對你的孩子、學生這麼說的家長、老師。
  我沒有要戰文、理組的意思,只是覺得大家似乎忘記了什麼......。
  沒錯,就是荀子〈勸學〉開宗明義第一句:「學不可以已」,學習是不能停止的。
  受到人類慣性的影響,我們習慣二分法去思考問題,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對就是錯,不是男人就是女人,不是選社會組就選自然組。
  「啊不是學校要我們選的嗎?」
  「是阿」我斬釘截鐵回答著。
  「那為何叫我們不要二分法思考,不是一定得選一個組別?」學生困惑著。
  「制度上是一定得選一個組別,這我們無法改變,但你可以改變自己的選擇。」我神秘答道。
  學生搔搔頭:「老師,我不懂了?」

打破迷思

  家人希望我讀自然組,也選了自然組,但自己的能力跟興趣都在社會組。或者自己的能力在自然組,但興趣在社會組。諸如此類,是學生們普遍會遇到的問題。
  怎麼解決呢?
  比起能力與興趣,我更在乎學習。
  在台灣很容易選完組別後,社會組就只能從事社會組的行業,自然組就只能從事自然組的行業,可有沒有問過在職場的大人們,多少人與他們所學相關呢?
  不會嗎?學啊!
  困難嗎?學啊!
  想要嗎?學啊!
  重點不在於你選了什麼,而在於你是否願意透過學習達到目的。

當兵的經驗

  當年還是役男的時候,因業務上的關係,認識了某間女校的校長夫人。
  有一次,夫人提到丈夫:「他在學校都告訴學生、告訴家長,要多元學習,不要只侷限在課業上,要找到自己生命的亮點。」我說:「哇!好開明,好有教育理念的校長,學生真是幸福。」夫人瞅了我一眼:「哎呀!那是在學校,上面政策是這樣,能不跟從時代潮流嗎?」喝了口茶繼續說道:「他在家啊!對我們那兩個小的成績,可要求咧!還說書沒讀好,有啥用!」
  這段記憶之所以印象深刻,在於高高在上,身為學校領導者的校長,背地裡竟然多麼成績至上,學科主義,不禁令人咋舌。但不能說他錯,只能說教育理念不一樣。
  現在學校,泰半受到升學主義綁架,你看看每年學測指考放榜,無不興高采烈製作紅布條,高掛在校門口外,深怕社區家長不知道。諷刺的是,多少人高中讀完後,還認真讀書?大學「University 」解釋為「由你玩四年」,早已席捲整個校園,甚至非英文系的學生說,高中是他們這輩子英文能力最巔峰的時刻!

學歷是過去,能力是現在,學習是未來

  以前的我,覺得台大、清大等名校的學生,相當厲害。現在我反而不這麼認為了。
  雖然大學文憑貶值,不過在升學主義囚梏下的台灣,基本上會有名校光環的迷思,整個社會都有,不然不會有每年誰是榜首、誰考了滿級分、誰考上醫科的相關報導。
  職場上流行一句話「:第一年看學歷,第二年看能力」。相信大家不會否認這句話的價值,他既不完全否定學歷的重要,可也明白告訴你能力確實比學歷重要,兩造雙方不得罪下,成就了這句話為我們社會大眾所認同、接受。
  有學歷,又有能力,這當然是最好的。但是職場上常見有學歷,但沒能力,或者有能力但沒學歷。試問,一位有能力的人怎麼會沒學歷?為何有學歷的人卻又沒能力?或許你會說,因為考試測不出他的能力。
  好,大家有沒有思考過「能力」是什麼?
  大家開始支支吾吾,或者大放厥詞,一百個人可能會有兩百種答案。
  我以為「能力」就是「終身學習」。
  一位台大畢業的老師,與我是同事,不過學生們對他的評價似乎不是很好,無論教學或班級經營。
  一位擁有國立頂大學歷的人,你不能說他不厲害,只能說過去的他很厲害。當國立頂大畢業的那一刻,並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反而是學習的開始,甚至你已經領先他人幾尺之遙了,若能持續學習,一定大有可為。當然,有人以為畢業後,就是學習的終點,從此不再精進自己,大家一定聽過一句話,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就會看到他,不是保持原本的實力,而是能力逐漸下滑。
  倒過來說,我們常常看到某私立後段大學,後來考上錄取率極低的律師司法官,反而國立頂大生考不上。為什麼?考上大學的那一刻,甚至畢業後,他堅持努力向上,鞭策自己,持續學習,所以後來居上。然而,如果考上律師司法官的人,從此放棄學習,鎮日不務正事,相信我,他的能力也會愈來愈差。
  回到台大畢業的那位同事,不僅是國立大學,甚至碩博士畢業,並且通過同樣錄取率不高的教師甄選,然而在學生評價上為何不高?就是因為他放棄學習。過去的他,努力向上,所以考上台大,畢業後,同樣奮發努力,所以通過教師甄選,成為老師,為人師後,開始鬆懈,不再精進,所以能力就越來越差。
  荀子〈勸學〉第一句說:「學不可以已」,學習不能停止,節選的高中選文最後一句也說:「學至乎沒而後止也」,直到死了,才可以停止學習。學習,很重要,但持續學習更重要!
 學歷代表過去自己很努力學習的印記。現在的能力,代表過去所學的展現。至於未來的能力,得透過現在學習的積累,學海無涯,終身學習相當重要。

I、π、T型人,還是斜槓?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過去文藝復興時期強調通才的博雅教育,可以看到達文西既是藝術家,也是科學家,是全才的形象。工業革命後,為了快速提升普羅大眾知識水平,加以分工愈加精細,是已逐漸出現分科的情況,要打官司找律師,要看病找醫師,要算帳找會計師,專才於焉而生。
  但是,現在社會所遭逢的問題,越來越無法單靠專精一項技能來解決,例如法官如果沒有一點醫療背景,如何認定醫師的手術有過失或無過失?政府部門成立跨部會整合的委員會組織,或設置不管部會政務委員居中協調。
  所以,現在不是流行「斜槓」?斜槓不正是除了自己的專業外,還有另一項領域的專長?這個專長是來自學校教育嗎?當然不是,而是自己因為興趣或者需要而學習。
  此外,前些年大前研一曾提出I型人與π型人。I型人係指在自己的領域上不斷向下扎根,向上延伸,屬於專業領域上的學習。π型人剛好相反,強調像卡通海綿寶寶裏頭角色珊迪一樣,雖然是陸上動物松鼠,卻能在海底生活,強調跨領域學習的重要性。
  然而,社會變遷快速,無論I型人、π型人都已不合乎今日所需,而是得如哈佛商學院教授巴登(Dorothy Barton)所提出的「T型人」一樣,既要在自己的領域深入學習,更要在其他領域觸類旁通。簡言之,就是成為專業中的通才。
  是以,傳統的的社會組、自然組的分類,甚至大學、研究所等科系的分類,在未來的世代,將會愈來愈沒有意義。你看,現在最新的108課綱不就強調跨領域式的素養學習,也就是學科間的界線,將會被打破,愈來愈模糊。
  回到開頭的選組問題,不論學生選了什麼都不重要,重點在於他是否願意學習。只要一個人願意持續、不間斷學習,那麼未來成就一定可期。切記:

「選組不重要,終身學習才是王道」。

  不知道大家如今是否讀懂荀子〈勸學〉了?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在右邊按下愛心支持,並在下方免費按讚,這些支持會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創作、分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12會員
88內容數
國文課大家都上過,國文課本大家都讀過,但你真的有讀懂嗎?或者說你讀的到底是作者要告訴你的資訊?還是編者要你知道的訊息?又或者是國文老師要教你的東西?大家常說求學時最廢的科目就是國文了?真的是如此嗎?這此你可以找到對課文不同的詮釋以及生活上的應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