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渴望認同與追求完美?其實跟你的靈魂本質有關

更新於 2021/05/2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渴望認同」是一種微妙的情緒,它可以很隱微的在心念中驅使自己不斷往前,它也可以成為一種摧毀自己的力量,讓成功與失敗變得無比重要,為了一份認同,莫名的付出或過勞超出自己身心的負荷、甚至無法看見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不管是他人已經告訴你多少次,你做的很好、你好厲害、甚至有實際的成績展現在各方面,你仍然覺得內心心虛,不知自己有什麼底氣可以說嘴,總是覺得目前的自己只是一種僥倖的可能,很多人也一樣有著這些配備和能耐。
「渴望認同」的情緒是很辛苦的,因為永遠在揭露成果前就已經想盡了各種失敗的可能,因此才加倍付出、努力防堵,讓自己身心俱疲總是燒腦又焦慮,「還有什麼沒做好?」「還有什麼可能漏掉?」「哪裡還可以再改進?」
這樣的人沒有辦法切換心境和身分,換句話說,在自己的角色中就不斷的融入那個角色該扮演的一切,而無法「下戲」,因為你真的是個稱職的演員,拼了命把角色給演好,不管是母親、女兒、伴侶、女友、好友、員工、主管都是,換句話說也是完美主義的相同症頭。
這樣的人會不斷掃描外部的人和環境對自己的態度與反應,來檢查自己是否做的好,不管自己是否已經做到99%滿,還是很焦慮萬一誰不喜歡、萬一事情不如自己想像。
所以一個「渴望認同」的人換句話說就是沒辦法往回看,沒辦法認識自己的界線,而渴望做好做滿讓所有人來回頭稱讚自己,因為沒有能力和這個信心來為自己感到滿足。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這份認同無法來自他人,因為那是別人的選擇自由,若這份力量不在自身,那當過度付出又沒有被珍惜時,或不斷的用自己認為最好的來一直對人付出或努力達成目標,最終所隱忍的怒氣和沒有好好對待照顧自己需求的情緒,就會在無法忍耐之時完全爆發,造成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衝擊,也會讓工作的關係變得緊張。


如何去找到這份「認同自己」的能力呢?
說實話這對這種症頭已久的人是非常難轉變的,因為那個行為、思考的各種反應就是你的一切,除此之外你也不懂別種方式,所以想跟你說聲「辛苦了」,因為我完全能懂得這份永遠專注在外而不是在自己身上的苦,也學習了很久拉回專注這件事。
我自己的完美主義非常全面又很多層次,對人事物都有各種內心藏起來的預期和需要,這個以後再慢慢的分享,在意識上會知道不可以去要求他人,或害怕別人會拒絕,所以就把自己的各種想要被對待的方式透過自己給出來讓對方感受自己沒說出來的愛的渴望,那真的是你很棒的地方,細心、體貼、照顧、關懷、甚至有些人可以做到更廣的層次,努力完成對方、公司組織的期待,把對方的需要牢牢的背在自己身上,造成肩膀永遠都是緊繃痠痛。
因此在翻轉面對這個意識的時候我嘗試了不同的方式,每個人若能找到自己適合的都會很好。
  1. 環境的選擇:因為我不是個容易切換心境的人,往往會把壓力持久性的背負,所以基於了解自己的狀態,我讓自己居住在能夠慢下來、自然環境多一些的郊區,靠近步道能夠隨時想切換心情、舒壓,變得是唾手可得。
  2. 接納自己的本質:我試著學習接受自己就是個完美主義者,所以當我不一直去自責自己的特質時,我開始學習應該用對的方式、合適的時間跟不給自己壓力下,去完成我心中想完成的目標,有可能是一個創造、或者學習一個生活習慣,我開始接受,不用一次挑戰太多項目,一次一個,找到做這件事情過程中的快樂,和回到自己最擅長的原點,就能降低我不斷潛意識想達成理想願景的衝動和想要面面俱到的焦慮。
  3. 允許放鬆和不做:這對「渴望認同/完美主義」的人真的非常困難,除非完全切換到不同環境,也切斷造成自己需要不斷付出跟聚焦的人,能夠到一個完全可以自在的地方,一個人的旅遊即便是一天能來回的地方,都能暫時讓自己切斷那個能量的連結,當然最終能夠慢慢練習到角色切換是最好,但凡事起頭難,能夠先從置換空間、培養興趣、接受不同愛自己的方式,不管是Spa按摩、去咖啡館看個書、和朋友聊天、追部韓劇來練習「不自責」「可以停下來」「可以不付出」「值得休息和好好滿足自己的需要」,不然很容易變成一個不斷抱怨他人不做事不付出、和自我傷害的惡性循環。
  4. 學習回到自己的優點:「完美主義者」和「渴望他人認同者」是一體兩面的,他們的情緒很相近,都希望自己能被誇獎,但收到了讚美轉身又馬上忘記,繼續不斷追尋下個目標跟下個完美的可能,那是因為完美主義的頻率在於第六個脈輪右腦的風,而宏觀的能量也在第六脈輪,屬於右腦的水,所以如果全面的去看很多事情,就會覺得要各方各面都非常的好,各方各面都符合自己內心的美好幻想才是完美的。

    所以時常在全面性的期待中又忘記了自已最擅長的優點,而不斷的想要補強自己還不夠的地方,因此不斷的在急忙的補強而忘了回到自己擅長的領域,可以說是一種貪心也可以說是缺乏自信,也就是缺乏「火能量」,所以一直回頭看自己最擅長的地方,而且即便想要改進或進行下一個目標,也仍然從自己最擅長的為出發點再去做,而不是想要全面性的好、全面的完美,或者自己已經爬到一個階層,適合就是管理各方面各部分來完成心中的願景,那可能就會是相對合適的角色來扮演這個能量。


    「我只是我自己就足夠了」這是一個這種能量的人需要時常練習的心思,讓這個心思慢慢的產生到,追求完美和放下焦慮能夠自由的切換,至少先開始產生這樣的意識,與原來那個瘋狂往前奔、瘋狂做事的自己多了一點覺察的距離,就有機會慢慢的在意識的練習下,不再被「完美主義」和「追逐認同」的恐懼全面攻佔。


認同自己是對自己的一份愛

我們姑且來試想看看,渴望認同的痛苦點在於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渴望他人來給予正面評價,而自己沒有這個信心和勇氣對於自己所成為的人自己所做的事客觀地接受。

然而,「認同」這件事情其實是個虛假的議題,因為永遠不會有人完整的了解你做每件事的出發點和體會你付出的內心,唯有自己能夠知道自己的各種細膩和受傷,所以想要告訴你,「你可以完整的是你自己就好。」因為你已經在每一個意念、每一句你說出來的話、做出來的事,這麼申明了你所成為的人。有人會看懂、有人不會看懂、有人會感謝你的付出、有人會叫你不要多管閒事、也有人覺得是你造成自己現在的委屈、不快樂;但也唯有你自己,能夠體會付出的甜蜜和溫暖,唯有你知道好好的為孩子、為伴侶、為公司盡心盡力的滋味,也唯有你,該要為自己所成為的這個人來一個掌聲鼓勵和謝謝你自己,你要知道你盡力成為的樣子很美麗,也要接受,當你盡力了一切事情仍不如意必須放手的生命風景,因為不是盡力了事情就會如你所想像,也唯有盡力了,你也才會願意接受,原來我有我的界線跟原來有些人會欣賞這樣的我,也有人不會欣賞或部分欣賞。


But it’s all fine.


因為這就是生命想彰顯給你的禮物,有痛苦也有甜蜜,有滋潤的分享也有乾澀苦味,這一切都只是你之所以為你所能體會的種種,有的人跟你一樣能體會,有的人不能。
以身心靈角度來說,「水性」能量的較多的人會往「犧牲奉獻」或「默默付出」的能量,「風性」能量較多的人會往「完美主義」的方向走,對人的部分想盡善盡美地完成各種角色的責任扮演,對事情的部分也會盡善盡美的想完成各種工作事項,而常造成筋膜的受傷、身體會容易僵硬肌肉疼痛,「水」「風」這兩種陰性能量都是女性較常學習的能量,所以如何能夠在「為他人」跟「為己」之間找到合宜的平衡,找出自己能「完全放下所有角色」跟「認同我所成為的自己」,都是很重要的人生功課,相信在伴侶關係、工作職場中,當這些意識失衡時,很多關係都會返回來讓自己感到碰壁撞牆甚至頭破血流,當然,怪別人是沒有用的,只會造成更難以恢復的衝突,只能返回自己的內心梳理種種情緒和期待,也願意由自己拿起生命的力量,把這份自我認同的勇氣放回自己手上,因為沒有人能夠也沒有人應該要懂得你所成為的一切,當你願意拿起這份力量時,你能夠為自己而美好,能夠體會付出的快樂與豐盛,這樣的本身,就已然足夠。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長期的靈性探索、自我覺察,讓許多的思緒成為了一篇篇富有哲思的詩篇,其中的文字或許能帶給心一些悸動、生命一些反思,讓文字成為一份愛,流動入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是句簡單的話,但真實的內化這個概念實際上相當相當困難。 半年間我大跌倒了兩次,一次傷到下巴、雙膝蓋和腰,前幾天這次傷到鼻梁、另一邊下巴和大腿,比起尋常手腳還算敏捷的自己,這兩跤跌的很蹊蹺。而且完全無力用手撐住,兩次都是重重的撲街。 受傷是一種奇怪的狀態,它讓人更想要往外討愛
2020-01-18 觸摸是一種什麼感受? 觸摸是一種很難形容的連結。 嬰兒時期,來自母親的觸摸,有時是趴在媽媽懷裡輕輕拍背,有時是被長輩拍拍頭。 隨著年齡長大,觸摸開始帶有性別,開始有異性的觸摸,你開始感受到不只是小孩撫慰的感受,可能是一種調情、被需要,或者一種被對方寵愛的呵護。 工作、
我一直感覺很多。 當然,每個人都有感受,但對溫度、觸感、顏色、流動、穿透還是混濁、人與人之間忽然地停頓,都敏感。 憂愁、緊張、焦慮、孤單、無助、心中有無法說出的感受、羞澀、難以形容的快樂……,對,各種情緒也很豐富。 過去的我並無法判別這些很多的感覺到底是什麼,常常被這些感受、情緒牽著走而不自
「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是句簡單的話,但真實的內化這個概念實際上相當相當困難。 半年間我大跌倒了兩次,一次傷到下巴、雙膝蓋和腰,前幾天這次傷到鼻梁、另一邊下巴和大腿,比起尋常手腳還算敏捷的自己,這兩跤跌的很蹊蹺。而且完全無力用手撐住,兩次都是重重的撲街。 受傷是一種奇怪的狀態,它讓人更想要往外討愛
2020-01-18 觸摸是一種什麼感受? 觸摸是一種很難形容的連結。 嬰兒時期,來自母親的觸摸,有時是趴在媽媽懷裡輕輕拍背,有時是被長輩拍拍頭。 隨著年齡長大,觸摸開始帶有性別,開始有異性的觸摸,你開始感受到不只是小孩撫慰的感受,可能是一種調情、被需要,或者一種被對方寵愛的呵護。 工作、
我一直感覺很多。 當然,每個人都有感受,但對溫度、觸感、顏色、流動、穿透還是混濁、人與人之間忽然地停頓,都敏感。 憂愁、緊張、焦慮、孤單、無助、心中有無法說出的感受、羞澀、難以形容的快樂……,對,各種情緒也很豐富。 過去的我並無法判別這些很多的感覺到底是什麼,常常被這些感受、情緒牽著走而不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細想一想,她確實有抱持期望的在養育我,只是我的生命歷程都在她鋪好的軌道上大幅錯過。我沒能得到她的認同也是理所當然,因為從小到大我未曾符合過她的期待。就彷彿面對我的人生,她只能一點一點妥協並成全一樣。
Thumbnail
影宅的故事就圍繞在影家人跟活人偶之間的互動關係上。女主角艾蜜莉可是影家人凱特的活人偶,負責凱特的起居,還有打掃宅邸的任務。天性樂觀的艾蜜莉可與主人凱特的個性相異,凱特個性穩重安靜,平時喜歡在房間內看書,艾蜜莉可外向活潑,見義勇為。每一位活人偶存在著兩種面相,一是社交應對,二是與主人間的不可逆關係。
Thumbnail
相反的,如果我有真心想完成的任何事,就必得徵求身體的同意。徵求身體同意的手法,不外乎在意生活作息、照顧身體需求、不能過度勉強及輸出,懂得節制及花許多時間保養。這樣想想,身體倒是很公平的。當我忽略這些時,身體就罷工抗議。
又是一本在書架上從新書放到變成舊書的藏書之一。那年去香港找老李,兩人迷失在書店街,看到這本臺灣出版的小書,甚為有興趣,但就這麼不知道在瞎忙什麼的,擺到今天才找到時間看完。 問我這問題,老實說我現在會毫不猶豫的回答:誰跟你中國人。我臺灣人。每每想到一個國家玻璃心到兩會前夕,為了遊戲裡的小熊維尼碎了個
Thumbnail
這邊提到的是哲學問題裡的【自我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這是在討論人在時間流逝之中,為何還能被視作同一個人? 講到同一性,就不得不提到經典的思想實驗:「忒修斯之船」
Thumbnail
凸顯議題、得到社會理解與認同、協助青少年尋求自我認同與性別認同是該機構的主要任務,從而也做到了自殺防治。目前接受他們的輔導或透過他們而獲得訊息的人,年齡層從11歲到54歲都有,其中不乏瑞士的父母與學校老師,他們都在學習理解LGBT+是什麼樣的族群,又該如何提供協助。出櫃是一個富有個別故事的動詞...
Thumbnail
<p>當回頭看「Fiona Dienstag到底是誰」的時候,她發現自己已經難以否定,「瑞士」這個成長的地方是她的家。這個環境給予了她不同於其他家族成員的人生經驗和氣質。這個她試圖劃清界線的地方,其實塑造了她。</p>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細想一想,她確實有抱持期望的在養育我,只是我的生命歷程都在她鋪好的軌道上大幅錯過。我沒能得到她的認同也是理所當然,因為從小到大我未曾符合過她的期待。就彷彿面對我的人生,她只能一點一點妥協並成全一樣。
Thumbnail
影宅的故事就圍繞在影家人跟活人偶之間的互動關係上。女主角艾蜜莉可是影家人凱特的活人偶,負責凱特的起居,還有打掃宅邸的任務。天性樂觀的艾蜜莉可與主人凱特的個性相異,凱特個性穩重安靜,平時喜歡在房間內看書,艾蜜莉可外向活潑,見義勇為。每一位活人偶存在著兩種面相,一是社交應對,二是與主人間的不可逆關係。
Thumbnail
相反的,如果我有真心想完成的任何事,就必得徵求身體的同意。徵求身體同意的手法,不外乎在意生活作息、照顧身體需求、不能過度勉強及輸出,懂得節制及花許多時間保養。這樣想想,身體倒是很公平的。當我忽略這些時,身體就罷工抗議。
又是一本在書架上從新書放到變成舊書的藏書之一。那年去香港找老李,兩人迷失在書店街,看到這本臺灣出版的小書,甚為有興趣,但就這麼不知道在瞎忙什麼的,擺到今天才找到時間看完。 問我這問題,老實說我現在會毫不猶豫的回答:誰跟你中國人。我臺灣人。每每想到一個國家玻璃心到兩會前夕,為了遊戲裡的小熊維尼碎了個
Thumbnail
這邊提到的是哲學問題裡的【自我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這是在討論人在時間流逝之中,為何還能被視作同一個人? 講到同一性,就不得不提到經典的思想實驗:「忒修斯之船」
Thumbnail
凸顯議題、得到社會理解與認同、協助青少年尋求自我認同與性別認同是該機構的主要任務,從而也做到了自殺防治。目前接受他們的輔導或透過他們而獲得訊息的人,年齡層從11歲到54歲都有,其中不乏瑞士的父母與學校老師,他們都在學習理解LGBT+是什麼樣的族群,又該如何提供協助。出櫃是一個富有個別故事的動詞...
Thumbnail
<p>當回頭看「Fiona Dienstag到底是誰」的時候,她發現自己已經難以否定,「瑞士」這個成長的地方是她的家。這個環境給予了她不同於其他家族成員的人生經驗和氣質。這個她試圖劃清界線的地方,其實塑造了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