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本書不限於給生兒子的家長看,我自己的孩子雖然是女兒,但讀了這本書也覺得非常受用,不是每一個兒子都是崩潰兒,也不是每一個女兒都是乖巧文靜的淑女,不同個性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內在需求,而家長也應該認識並覺察自己孩子的感受。
本書之所以特別針對男孩,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傳統的華人觀念都認為「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兒當自強」,因為這些刻板陳舊的觀念導致男孩打從孩提之時,便被教導不能把情緒外顯,而且還必須要壓抑內心的痛苦情緒,在外還要裝作勇敢堅強的樣子,只因為性別是男性。
到底不能生氣、不能哭、不能恐懼、不能展現脆弱,到底男孩還能做什麼呢?
在強壯、勇敢、堅強的背後,男孩又承受了多少的社會壓力及期待呢?
我們當然可以幫助孩子拓展勇氣,長出力量,但這一切成長學習的過程中,只是因為孩子長大了、懂事了、更具有同理心了,而非關「性別」!!!
千萬別認為從小就讓男孩培養這種所謂看似堅強的特質是在鍛鍊、訓練他,一旦早期就把脆弱的情緒隱藏起來,等到長大才發現原來自己身上背著不堪負荷的盔甲,屆時要再把真實的情緒找回來並擁抱自己,將是一條路途艱辛的道路。
暖男如何培養?
根據我自己的觀察,通常暖男的特質一定是從小在很有愛的環境中長大,尤其媽媽通常也擁有相同的特質,特別能關心、同理他人,在別人傷心難過的時候第一時間給予安慰,在別人開心愉快的時候給予鼓勵及讚美。
還記得女兒兩歲左右的時候帶她去上體能課,當時女兒年紀是班上最小的,上課時間又卡到用餐時間,有次女兒大概是肚子餓或是想睡,上課時情緒不穩定哭鬧,結果有位小男孩立刻上前關心,當時覺得這位小哥哥好暖心,在一群小朋友上課歡樂的氣氛中還能注意到我女兒的情緒並主動上前關心,我後來發現這位男孩的媽媽也是所有家長中最為熱心的一位,這位媽媽會在上課遊戲間不時協助各位孩子們,而且都會給予孩子們鼓勵及肢體擁抱,若是有孩子情緒不穩哭鬧也會給予安慰,原來這個小哥哥會有這些舉動都是跟媽媽學習而來的,這對母子成功示範了如何覺察他人的需求並主動給予關懷。
成為暖男並不是軟弱的象徵,更不應該被認為不夠男子氣概。
這本書著重於「情緒」問題,即是男孩通常被認為比較容易有行為衝動的問題,而要解決情緒的問題還是首重「安全感」,而安全感又必須回歸到「愛」的本質。
本書提到男孩若是特別被訓練成「硬漢」,當他們受傷、憤怒時容易轉為攻擊,因為生氣使人感到有力量,不再害怕。當那些憤怒被拿掉的時候,赤裸裸的脆弱跟痛苦卻悲傷地把他們淹沒,不能傾訴、不能流淚,於是內心成了一座孤島。
難道大家不覺得這很不符合人性嗎?憑什麼性別男性就該承受這一切?
情緒調節而非情緒控管
作者認為情緒並不是用來控管的,能控管的只有「行為」,但是情緒可以「調節」,情緒無法像開關一樣啪一聲就立刻關掉,但我們可以透過他人或是自我調節,把情緒慢慢調節為平靜,我認為這個概念點醒了我,身為一個幾乎每天都必須經歷孩子鬧脾氣的母親,確實我們不該對孩子的情緒自我調節能力有過分的期待,反而是必須適時給予協助,孩子同時也會在其中慢慢學會何時可以自我調節而何時又該開口請求協助。
本書有許多作者親身的實例分享,教導讀者如何給予孩子安全感之餘還能辨識自己的情緒並給予界線,同時也提醒父母必須正視自己也有需要被肯定、重視的需求,唯有讓自己的內心保有健康才能養成健全人格的孩子。
教養孩子真是一條永不止歇的學習道路,也像是檢視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並擁抱自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