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好書推薦】受害者情結:擺脫惡性糾葛的人際關係,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圖片來源:博客來
作者簡介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目前擔任璞成心理學堂總監、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至今已出版23本心理範疇作品,主題涵蓋臨終關懷、悲傷療癒議題、自我人格發展、情緒修復以及關係議題。除了以寫作推動心理觀點,也長期投入心理教育講授、團體課程和工作坊帶領、心理諮商等工作。出版及心理學推廣足跡遍及華人社會,是許多機關、單位及民眾所信任的心理專業工作者。

永遠不順遂的抱怨人生

大家是否曾經經歷過身旁的朋友總是習慣性抱怨自己的生活,無論在職場、感情、友情、親情永遠都不順遂,而且時常講一講就開始情緒激動開始加以指責控訴,接著各種不理性的情緒謾罵字眼也隨之上場,一開始大家還會同情他的遭遇,但是久而久之會開始發現這已經變成了他生活的「常態」,而且顯然這樣的人也很沈浸於這種「受害」的情節中,別人想要拉他一把反而還不願意,堅持要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而這樣的人若是旁觀的人點出問題也通常不會承認自己沈溺於其中,因為他們希望藉由控訴來要求別人為他負責,並且提供他想要的關愛來滿足自己,這樣個體無意識的反應及作為便是所謂的「受害者情結」。
這樣的人我自己也接觸過,他們描述的受害情節每次都非常類似,抱怨的時候彷彿像在演戲一般非常生動,一開始我也會聽了對方的故事後而同情對方並打抱不平,但久而久之發現同樣的劇情不斷上演,而且即使換了環境及人物還是會有相同的遭遇,每當我心中開始產生一些質疑時,對方就會開始說:「每個人都說是我的問題,明明就不是我的問題,是他們............」
直到很久之後的某天,當自己也見識到對方的無理取鬧後,我就真正懂了那些所謂的「受害情節」是其來有自,因為擁有「受害者情結」的人是極度沒有安全感的,也因為如此他們會因為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表情就開始自我否定、自我懷疑,接著衍生出許多「腦補」的劇情來幻想他人對自己不滿,進而編造「受害情節」讓自己坐上「受害者」的位置。


從受害者到迫害者

大家必須先認清楚一件事即是「受害者情結」並不等於就是「受害者」,在心理層面上的解釋是只要他人沒有按照他所期待的反應發展(包含索求給予、要脅滿足、順應同情)並且要把他視為唯一重要的對象關注及滿足,否則便會遭遇強烈的情緒攻擊,藉由痛訴自己的悲苦來指責他人壓迫傷害,常見的就是自怨自哀或是把自己形塑成世界上最可憐的不幸之人來討拍。
有受害者情結的人跟一般人不同,哪裡有痛苦就會往哪裡鑽,並且會反覆做這些動作來證實自己即是最可憐的人,由於長期的無助感、自卑感、消極性、敵意所形成的應對人生處境方式,本質上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不願意面對生命的真實也不想承擔生活的各種挑戰及問題,只想把一切的責任推卸給他人。
然而這樣的人除了對身旁的人產生困擾之外,還有什麼具體表現呢?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096 字、2 則留言,僅發佈於射手媽咪婷婷的書房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05會員
1.1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本書是韓國影帝鄭雨盛於2020年出版的第一本書。 鄭雨盛於2014年受聯合國難民署韓國辦事處邀請成為榮譽大使,為韓國辦事處首度邀請的演藝人員,並於2015年6月20日世界難民日當天,被聯合國難民署正式任命為親善大使,至今五年間陸續出訪了許多海外難民營的活動,本書紀錄了與難民近距離接觸的點點滴滴。
我覺得這本書不限於給生兒子的家長看,我自己的孩子雖然是女兒,但讀了這本書也覺得非常受用,不是每一個兒子都是崩潰兒,也不是每一個女兒都是乖巧文靜的淑女,不同個性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內在需求,而家長也應該認識並覺察自己孩子的感受。
這是一部關於越南外籍配偶的家庭紀錄片,也是社會底層邊緣的真實生活。 場景在台灣雲林的鄉下農村,跟都市生活相比算是相對貧窮的地方,患有小兒麻痺的主人翁阿龍原本打算孤老一生,卻因老母希望他能成家娶妻,於是從越南娶回了想改善家中經濟的阿紫,然而異國婚姻到底面臨了哪些問題呢?
大家都知道社交的重要性,但社交並非亂槍打鳥,而是要慎選社交對象並好好安排利用時間,好好檢視我們的通訊錄,是否絕大部分的人際關係都是無效社交呢?
大家比較常聽到的是高敏感小孩,但是有聽過高敏感父母嗎?在養育小孩的同時,是否也檢視過自己是否屬於高敏感呢?本書適合各種身份的人閱讀,從自己的父母、自己、小孩都能檢視是否屬於高敏感,當你了解了這項特質之後就更能去同理及處理高敏感在面對生活所該注意的事項。
被韓國文壇稱之為「怪物新人」的作者張琉珍在文壇迅速崛起,而這本書收錄了張琉珍八篇在各個不同雜誌及網站平台已發表過的短篇小說,主要刻畫現代人在職場、感情、人際所遇到的人事物,被評為「張琉珍完美捕捉我們這個世代的故事。」
這本書是韓國影帝鄭雨盛於2020年出版的第一本書。 鄭雨盛於2014年受聯合國難民署韓國辦事處邀請成為榮譽大使,為韓國辦事處首度邀請的演藝人員,並於2015年6月20日世界難民日當天,被聯合國難民署正式任命為親善大使,至今五年間陸續出訪了許多海外難民營的活動,本書紀錄了與難民近距離接觸的點點滴滴。
我覺得這本書不限於給生兒子的家長看,我自己的孩子雖然是女兒,但讀了這本書也覺得非常受用,不是每一個兒子都是崩潰兒,也不是每一個女兒都是乖巧文靜的淑女,不同個性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內在需求,而家長也應該認識並覺察自己孩子的感受。
這是一部關於越南外籍配偶的家庭紀錄片,也是社會底層邊緣的真實生活。 場景在台灣雲林的鄉下農村,跟都市生活相比算是相對貧窮的地方,患有小兒麻痺的主人翁阿龍原本打算孤老一生,卻因老母希望他能成家娶妻,於是從越南娶回了想改善家中經濟的阿紫,然而異國婚姻到底面臨了哪些問題呢?
大家都知道社交的重要性,但社交並非亂槍打鳥,而是要慎選社交對象並好好安排利用時間,好好檢視我們的通訊錄,是否絕大部分的人際關係都是無效社交呢?
大家比較常聽到的是高敏感小孩,但是有聽過高敏感父母嗎?在養育小孩的同時,是否也檢視過自己是否屬於高敏感呢?本書適合各種身份的人閱讀,從自己的父母、自己、小孩都能檢視是否屬於高敏感,當你了解了這項特質之後就更能去同理及處理高敏感在面對生活所該注意的事項。
被韓國文壇稱之為「怪物新人」的作者張琉珍在文壇迅速崛起,而這本書收錄了張琉珍八篇在各個不同雜誌及網站平台已發表過的短篇小說,主要刻畫現代人在職場、感情、人際所遇到的人事物,被評為「張琉珍完美捕捉我們這個世代的故事。」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樣的性格特別容易吸引到壞的因緣機遇,因為這樣的劇本會將自己設定成被欺負的苦情受害者,這也大大影響一個人所散發的氣質與磁場。 我們會開始偏好悲劇,甚至深陷在自認的深切悲劇中,試圖找自己的位置與價值。最終我們會愛上自身的悲劇,一邊怨嘆,卻又無法打破這無止盡的惡性迴圈,也催生了最絕望的「習得性無助」。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生活中最恐怖的事情不是面對困境與困難,而是他人的情緒勒索或道德綁架。這種情況尤其在較為親密的相處關係及利害衝突中尤其尖銳。 婚姻,親情,友誼,職場合作伙伴,甚至社交軟體,個人特質明顯如軟弱,強勢,角色處於付出一方,很容易成為情緒勒索和道德綁架的對象。 得到好處的一方,往往不自覺為了自己的利益,用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樣的性格特別容易吸引到壞的因緣機遇,因為這樣的劇本會將自己設定成被欺負的苦情受害者,這也大大影響一個人所散發的氣質與磁場。 我們會開始偏好悲劇,甚至深陷在自認的深切悲劇中,試圖找自己的位置與價值。最終我們會愛上自身的悲劇,一邊怨嘆,卻又無法打破這無止盡的惡性迴圈,也催生了最絕望的「習得性無助」。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生活中最恐怖的事情不是面對困境與困難,而是他人的情緒勒索或道德綁架。這種情況尤其在較為親密的相處關係及利害衝突中尤其尖銳。 婚姻,親情,友誼,職場合作伙伴,甚至社交軟體,個人特質明顯如軟弱,強勢,角色處於付出一方,很容易成為情緒勒索和道德綁架的對象。 得到好處的一方,往往不自覺為了自己的利益,用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