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重寫】Ep.22 頭腦才會後悔的事情

2021/11/2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話嘮不用錢

上一集啊,開了個洞說要來講「很頭腦」的這件事,私底下我有和一些覺得應該可以理解我在說什麼的人聊了一下,為什麼我們會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原因?
個人覺得時間其實不是問題,因為人在不會讓自己餓死的前提下,要思考人生的方式多的是,目前聽過最多的就是去做保全,那時間 ... 完全就能給自己很大空間去思考下一步在哪裡,算是我聽過挺勇敢的決定,而且還不只一位是這樣子。
有的時候講著講著,有的人還以為我很「反現代」,其實不是這樣,為什麼我不說現代人很聰明,而要說「很」頭腦?
這就是一種過度呀。
過度到讓我們對自己產生懷疑,過度到讓我們總是去拿人的話術填補自己的焦慮,過度讓我們去妖魔化情緒反應,過度到永遠不會提醒自己要休息。
因為我們的大腦總有千萬種理由,讓我們跟不上時代,所以其實我們已經是歷史人物了吧?

本週優質節選

畢竟,好手好腳的還怕事情做不好嗎

這禮拜寫到的事情有兩樣:

  • 理性?浪費人生的元兇呀
  • 犧牲?有時候這麼累,圖的是什麼呢
很有趣唷,我們身處在三維世界,據說是看不到高維度的生物體,所以我們放眼望去這個宇宙也許人類就是霸主的時候,像瑪麗蓮夢露這樣來自金星的「人類」,對她而言擁有肉體反而是一件痛苦的事,那麼地球人什麼時候才能精神自由呢?

在文章開始之前

在你使用的網頁上方,尋找「追蹤專題」的按鈕,文章就會準時送到你的信箱囉!
追蹤當鬧鐘用就可以了 XD
每個人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一直查看我的專頁沒關係,你只需要:
  • 一鍵登入 Google 並選擇常用的電子信箱
  • 回到文章頁面上,點選「追蹤專題」,同系列文章篇篇準時送到你的信箱
  • 如果是追蹤我的話,只要一有文章發佈,通通都能收到訊息
  • 愛心收藏,讓我知道你肯定過我的內容唷!

理性?

你知道陰鬱不是罪,卻無法控制自己要向人展現出良好的一面。
決定什麼東西該留、該拋棄,說實在也是有點難吶
要現代人放棄大腦思考好像真的挺困難的,總是不免俗的會在許多選擇之間,用自己的頭腦理性的分析一下和打轉。
不過今天想講的並不是「大腦無用」,而是有些人的狀態不適合做決定
從前我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我總不斷在強調的內容:不要把成功人士的東西拿來應付自己的生活,理由一,我們和他不是同個圈子的人;理由二,我們有自己的眼睛和思考,以及學習被歸納出來的東西,多半就是走在人後頭的體現。
另一個故事是找尋自己的誤區,誤用了別人給你的意見:有些人談話他並無壞心,可是你卻把自己的問題,當成了是滿足人虧空和成就感的一個引子,事實上你的問題並沒有被解決。
而且,有些時候只是需要多那麼一點相信自己,與自己可以做什麼事沒有直接關聯。
這兩個案例都是非常直接「使用大腦」的例子,我舉另一個有趣的故事。
這個社會的組成樣貌極有可能是虛擬的,因為我們在理科、科學上的競逐,就是在尋找一個如同「1+1=2」一般輕易的公式,來描述我們在生活的宇宙;而不需要那些長的奇形怪狀,具有根號、分數、指對數,還要考量誤差的種種公式。
換言之,我們目前已知「眼睛」會騙人,也就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在大腦出來的成像,可能和實際認同是不一樣的;最經典的例子大概就是「地平說」在現代依然存在。
但這些大腦的東西都有個共通點:就是它一般在成就這個社會,卻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在成就你
所以這是我覺得現代人生活正在失控的原因,就是過度依賴大腦。
在之前我有聊到暫時不去讀研究所的原因,其實我有很多可以補充解釋的地方,這裡就保留一點版面,先解釋和尋找自我相關的理由。
我在以前,好多年的時間,都是透過師長在更新自己對生涯認知的資訊,從最早的基測可能被廢除 (事實上我是倒數第二屆),再後來是理組讀研究所很重要、文組也需要讀研究所;最後是不管你在哪個科系,讀研究所就是很重要。
有的時候我們還甚至習慣:做一件事情是不需要理由的。
真的嗎?
我只同意一半,以今天在講頭腦的部分來說,因為確實大腦總是可以想到千奇百怪的理由來阻止你做一件事,而大部分在自己的道路上,很可能需要欺騙一下太過聰明的腦袋。
但我認為就算要有足夠的理由,也不是什麼因為考研究所對自己的人生很重要。
是這個決定裡,我們是不是這個成果的主體
所以整體而言,過度理性的人並不適合做生涯決定,大概是這種感覺。

犧牲?

健全的人際關係,理論上不會是由過度付出的一方構成的。
就是成熟,其實根本是老化吧
住在桃園的日子,說實在話沒什麼開心過,因為我覺得這個地方的 (身邊) 人多半是不太重視我的付出的。
不過因為本人的記憶力真的是算偏好,細數起來肯定落落長,如果以後覺得有適合的主題再來寫寫看這些東西。
個人覺得之所以重考之後,要再添一筆延畢,就是因為元氣一直處在不完整的狀態。
比如說大一時的寫作,不論長篇是屬於比較頭腦型,或短篇像是在討好群眾的口味,這些就是在推遲思考自我的時間點。
比如從前讀書之外,只懂得在課後軟爛,生涯觀全數來自師長,沒有人告訴我可以跳脫框架去想想其他可能;或許重考這種重棒一擊,就是第一次硬生生的告訴自己,不要總在走別人走的路
然而一次教訓還不夠,雖然沒有什麼學分壓力,但我又為什麼要放著自己名字不用,去追求一張可能到處都有的東西,就此促成了延畢的決定。
或許這印證了我始終都在追求錯誤的東西:以前是別人的稱讚,後來是同儕的認可,再是用自己的生涯去填補人的空虧。
原來人生的價值是為了滿足別人的呀,應該不是這樣子吧?
我的生活中幾乎不曾遇過對關係無所求的人,就是沒有什麼人會親口對我說:你就是你自己的樣子就很好。
反而多半是:你做這個很好、這樣才是我覺得你應該有的水準、你可不可以多陪我們聊聊天,之類的話語。
所以當我今天放眼望去這個「很頭腦」的社會的時候,我覺得很多我周遭的人其實是「沒有靈魂」的。
他們身上掛滿了好多標籤,有的人是被貼上得體,有的人是被貼上好乖,有的人是被貼上勤奮,我不禁在想這些東西全部都是給人看的嗎,還是其實這社會上從來不會有人去在乎一個人真正的樣子?
回到原題,我曾經有分享過自己會拿很多人的人生做實驗這件事,因為我覺得除了大學識的東西會有理論和證明之外,人生鐵定也有一些東西就像公式一樣,左邊投進去代數,右邊必定會生成一個合理的結果。
也就再一次解釋了我認為人其實一生只會有一個未來的說法,而這個代數就是我們自己本身的個性。
所以事實上我對「成功學」的態度是極其矛盾的,我既相信投入了某些人們歌頌過的價值觀,會為自己取得合理的社會地位;同時也不認為自己的名字就叫「成功」二個字,當我有效仿的一天,這樣子真的還是成功嗎?
可能我成就了在別人眼中的自己,卻連自己最後是誰大概也不曉得吧。
所以,我們讓自己忙碌起來,是為了什麼?
我們又為何在低谷的時候,要變成所謂「被人觀察生活」的一份子?
那些因為靈魂上的缺失做下的生涯決定,或許是一種合理化自己為他人犧牲的一種包裝和藉口吧。

過猶不及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白話的說,有兩種人做生涯決定無疑是在敷衍自己:過度理性的人,以及身心靈狀態有缺失的人。
從前聊到情緒的時候,我都認為適當的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不用特別去壓抑某些心裡的東西,尤特別是面對自己的時候,都已經沒有人在身邊,大腦依然可以蒙蔽我們的心靈窗口。
一方面最實在的表現是,比如過往的我看了很多簡報、溝通書籍,卻發現沒有任何一本在回答我生涯該不該做這件事,可是情商的書卻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偏偏我們會去汙名化一個心理殘缺的人是情緒化的、不穩定的,除了希望別人不要以這個姿態呈現在自己眼前,連能成為、認識自己的機會也抹煞掉。
於是我們就會一直在光譜的兩極間來回擺盪,在自己極度理性的時候不去讓情緒滋養自己,又在情緒氾濫的時候無法適時告訴自己停止。
也難怪,過度努力,這麼的吸引人吶
13會員
196內容數
文字沒有立意討喜,專注書寫人際與自我議題,應酬者需慎入;無開啟文內廣告穿插,可舒適閱讀,文章轉載不讓著作權,來信詳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