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全息圖解】書選全息圖02:懂得組織內的升遷真相,掌握趨吉避凶的法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你聽過《彼得原理》嗎?

這是一本暢銷五十年的商管巨作!作者勞倫斯.彼得,與雷蒙德.霍爾以諷刺與幽默的案例描述,告訴讀者為什麼有能力的人在往上升遷後,卻變成職場毒瘤?其實,這些人並不是真的廢物,只是放錯位置而已!而且你我都可能成為下一個「不適任」的傢伙。

書中提到關於職場升遷的許多真相與盲點,相當值得職場工作者一讀。這篇文章中不會談論太多書中的內容,讓我們把焦點,放在如何將書中萃取出的知識點與概念,製作為一張全息圖?

...

關於《彼得原理》提到了哪些知識點與概念?


如果我們從這本書的章節綱要來看,其實不容易看出一個明顯的架構。或者說,每一個章節都有作者想要傳達的關鍵訊息與目的。

raw-image

像這樣的內容,如果我們從「作者觀點」來萃取與歸納知識點,可能會費一番工夫。而且在後續的全息圖繪製上,也會出現抓不到視覺主軸、難以取捨哪些資訊該保留的問題?

這裡,我分享自己所萃取的知識點與概念如下:

  • 升遷是組織的常態,每位主管在升職之前,可能都是優秀的工作者;在逐漸被升遷到自己不適任的位置後,卻成為了大家眼中的無能主管。這就是「彼得原理」的核心概念:每一個人在組織中,終將被升遷到不適任的位置而止步於此。
  • 書中透過許多案例,解釋各種職場中「不適任」的升遷;而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因為「太適任」而被組織淘汰,也就是擾亂了組織的階級制度,所以組織得請你走人。不適任的現象,包括超出壓力負荷能力、超出社交能力、超出情感控制能力,以及超出心智能力等。
  • 想要升遷,有五條捷徑可以參考:找到你的職涯貴人、激發職涯貴人的動力、遇到彼得僵局時,從基層繞道離開、保持彈性,不要死守某位職涯貴人、雞蛋別放在同個籃子,多位貴人力量大
  • 好員工未必是好主管。管理者需要的能力、專業,和工作者需要的不一樣。管理者要會帶人、管理團隊,但是工作者如果從未有過相關的訓練與經驗,就可能出現不適任的狀況。
  • 彼得原理有沒有例外的情況?當然有。有名無實的升遷(雞肋升遷、平行升遷、倒置的彼得,對於組織影響不大)、擾亂體制的解雇(階級去角質,對於組織的傷害大過貢獻)、體制以外的空降(子承父業,空降卡到職位、或是創立一個新職位來安插)。這些情況下,就未必符合彼得原理中提到的「最後升遷」了。
  • 如何避免彼得原理的危機?假性不適任:讓他人以為你已經抵達不適任等級,就不會再升遷你了。表現出「最終職位症候群」的一些非醫學症狀,而且對組織部會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比方說:拒絕繳交公司或部門應繳的社會基金;不跟大家一起喝咖啡、下午茶;自備午餐,不和大家一起吃午飯;關掉暖氣,堅持一定要開窗戶;不願分擔同事結婚或退休的禮物資金。
  • 彼得博士的忠告:不要一味地覺得升遷很好,而無止盡的追逐升遷。要是升到你能力以外的程度,就會出現「彼得原理」的危機。換言之,保持謙遜,不要過度自滿。

以上,是我對於《彼得原理》一書內容觀察到的重點摘要。看到這裡,我想你不妨思考一下,可以如何整理資訊的脈絡與視覺呈現的規劃?

...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52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全息圖解析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904會員
243內容數
不只給你知識,更給你贏得職場賽局的本事。 分享書選閱讀、全息圖解、職人觀點與萃取技術,讓你在知識變現的時代,獲得學習成長與高效產出的養分。
2022/03/02
2022/03/02
2021/12/19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說明如何從《零規則》這本書中萃取出知識點與概念,並製作為一張全息圖?
Thumbnail
2021/12/19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說明如何從《零規則》這本書中萃取出知識點與概念,並製作為一張全息圖?
Thumbnail
2021/10/28
這本《賦權:當責式管理的延伸實踐》延續《當責》的觀點,提出組織如何從「分層負責,充分授權」走向「分層當責,充分賦權」的實務做法。在這篇文章中不會談論太多書中的內容,讓我們把焦點,放在如何將書中萃取出的知識點與概念,製作為一張全息圖?
Thumbnail
2021/10/28
這本《賦權:當責式管理的延伸實踐》延續《當責》的觀點,提出組織如何從「分層負責,充分授權」走向「分層當責,充分賦權」的實務做法。在這篇文章中不會談論太多書中的內容,讓我們把焦點,放在如何將書中萃取出的知識點與概念,製作為一張全息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The Peter Principle: Why things always go wrong? 世界上每一個人,在某個地方,都有他不能勝任的職位。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升遷夠多次,他終究會達到那個職位!
Thumbnail
The Peter Principle: Why things always go wrong? 世界上每一個人,在某個地方,都有他不能勝任的職位。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升遷夠多次,他終究會達到那個職位!
Thumbnail
「為什麼那樣的人可以當上主管?」 「難道真的換了位置就會換了腦袋?」 當我們有了以上的疑問,就代表了這個人在目前的職務表現上令人無法苟同,但我們可曾想過在他被升遷之前是否相較之下顯得較為友善討喜?為什麼會有如此顯而易見的差異呢? 美國管理學大師勞倫斯・彼得自創了《彼得原理》,講述的是在階層體系中,員
Thumbnail
「為什麼那樣的人可以當上主管?」 「難道真的換了位置就會換了腦袋?」 當我們有了以上的疑問,就代表了這個人在目前的職務表現上令人無法苟同,但我們可曾想過在他被升遷之前是否相較之下顯得較為友善討喜?為什麼會有如此顯而易見的差異呢? 美國管理學大師勞倫斯・彼得自創了《彼得原理》,講述的是在階層體系中,員
Thumbnail
阿崴閱讀-彼得原理,樂金文化出版。作者:Laurence J. Peter & Raymond Hull 很棒的是副標:Why things always go wrong 這是一本少見的”負面”商管書籍,但卻非常的真實又貼切。更有趣的是,這是一本1968年就提出理論的書籍,經過了50多年又再次的整
Thumbnail
阿崴閱讀-彼得原理,樂金文化出版。作者:Laurence J. Peter & Raymond Hull 很棒的是副標:Why things always go wrong 這是一本少見的”負面”商管書籍,但卻非常的真實又貼切。更有趣的是,這是一本1968年就提出理論的書籍,經過了50多年又再次的整
Thumbnail
前陣子,協助公司(一年新創)面試一些職者。從一兩年工作經驗的工程師,到 50 歲、身經百戰的工程師都有。 在這麼大的範圍當中...
Thumbnail
前陣子,協助公司(一年新創)面試一些職者。從一兩年工作經驗的工程師,到 50 歲、身經百戰的工程師都有。 在這麼大的範圍當中...
Thumbnail
「世界上每一個人,在某個地方,都有他不能勝任的職位。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升遷夠多次,他終究會到達那個職位。」
Thumbnail
「世界上每一個人,在某個地方,都有他不能勝任的職位。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升遷夠多次,他終究會到達那個職位。」
Thumbnail
「德不配位」,使我聯想到「彼得原理」。衆所皆知,管理學家勞倫斯. 彼得曾在1969年出版一本同名的書《彼得原理》。提到在組織或者企業等級制度當中,人們會因為某些特質或技能,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位置。最後這個人會變成障礙,影響到這個組織或企業的發展。
Thumbnail
「德不配位」,使我聯想到「彼得原理」。衆所皆知,管理學家勞倫斯. 彼得曾在1969年出版一本同名的書《彼得原理》。提到在組織或者企業等級制度當中,人們會因為某些特質或技能,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位置。最後這個人會變成障礙,影響到這個組織或企業的發展。
Thumbnail
2、「升遷是沒有盡頭的」 「有本事,你就爬上去,去改變這個世界的規則,否則,你就乖乖服從現有的制度。」 在年輕氣盛時,學長、教官們都曾這樣教育著我們,抱怨是沒有用的,只有充實好自己,等機會到時,去改變它,不然這一切都只是你在打嘴砲而已。 曾經修理你的人可能也會升遷,又或者只是換了一群上級。 #小結
Thumbnail
2、「升遷是沒有盡頭的」 「有本事,你就爬上去,去改變這個世界的規則,否則,你就乖乖服從現有的制度。」 在年輕氣盛時,學長、教官們都曾這樣教育著我們,抱怨是沒有用的,只有充實好自己,等機會到時,去改變它,不然這一切都只是你在打嘴砲而已。 曾經修理你的人可能也會升遷,又或者只是換了一群上級。 #小結
Thumbnail
#殘酷的管理學事實 因為工作職務與角色的關係,自己很常看「管理」系列的書籍,然後,《彼得原理》可以說是自己目前看到最特別的一本。 相較於其他系列的「心靈雞湯」或是「正能量」,《彼得原理》完全不來這一套,相反地,他直白地會讓人有點難以接受甚至會感到些許絕望,是本不斷吐嘲讀者的一本書。 #小結
Thumbnail
#殘酷的管理學事實 因為工作職務與角色的關係,自己很常看「管理」系列的書籍,然後,《彼得原理》可以說是自己目前看到最特別的一本。 相較於其他系列的「心靈雞湯」或是「正能量」,《彼得原理》完全不來這一套,相反地,他直白地會讓人有點難以接受甚至會感到些許絕望,是本不斷吐嘲讀者的一本書。 #小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