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自由嗎?

2021/11/2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存在心理動力學的四大終極關懷(optimal concern),分別是死亡丶孤獨丶自由丶無意義。在一次藝術治療課程的研習中,藝術治療師吳明富提到:其中,自由這個概念在我們的文化中最難以解釋。像是「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這樣的狀態是完全自由的嗎?在存在主義的角度看來,其實是不自由的。因為「喜歡」是你的慾望,而你被慾望牽著走,所以你並不自由。當你可以察覺自己的慾望,可以選擇是否行動,那才是自由。自由,是有限制下的自由。
存在主義是19世紀歐陸哲學的精華,核心思想在於探尋:人存存到底有什有什麼意義。從齊克果(Kierkegaard)開始,他駁斥黑格爾(Hegel)對於人類理性的強調,著作中蘊含著對生命中的焦慮與不確定性的探討;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受其老師胡塞爾(Edmund Husserl)發展的現象學影響,建立出存在主義哲學系統。他的著作《存有與時間》(Sein unt Zeit),主要分析人的存有,他反對西方哲學過度強調人的理性,轉而也強調情感在人的存在中之地位。大家熟知的尼采丶沙特丶卡夫卡丶卡謬丶波娃丶梅洛龐蒂,都是受存在主義影響的哲學家丶作家。
若人能本真的瞭解他自己,則在他的存在中,他會發現這個存在不是別人的,而是我自己的。因此,我要承擔和負起自己的存在,這是說,我要正視和關心我自己。對於我自己的每一個抉擇,我不能讓別人來決定,而是由我反省當時的情況,作出一個明智的抉擇。(陳榮華等,2006)
確實,我想到在蒙特梭利教育哲學中,「自由」是最基本的原則,卻也是最容易被誤解的一個概念。諸如:
孩子在蒙特梭利的教室中可以自由地走動,那真的有在學習嗎?
孩子好像太自由了,不用寫作業也不用考試?
孩子還太小了,沒有辦法自主學習吧?如果沒有人規定進度的話,孩子能學到足夠的知識嗎?
大人害怕孩子自由,那其實是源於我們自身的焦慮,我們焦慮於孩子自己做決定丶為自己負責,我們害怕孩子犯錯丶失誤,害怕一切不在自己的掌控下。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否定了孩子做為一個「人」的存在,我們並不把孩子視為一個真真實實存在的人!如果不把一個人視為「人」,這是對一個人極度不尊重,不是嗎?
但要真正尊重一個人,由其是對小孩這樣奇妙又複雜的生物體,對於我而言,也是在臨床中不斷摸索丶自我懷疑丶跳脫既有模式,才有辦法辨識出自己習以為常的價值體系,而關於實踐,又是一段艱辛過程了⋯⋯
我自己有一次失敗的經驗,主要是因為和家長對於「自由」有著不同的理念
那是一個無口語表達丶智力受限的小學一年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有不斷重複的自我刺激行為,比如總是停在某個位置,為了看某一盞燈丶總是翻出某一本書的某一頁,不斷觸摸丶總是尋求聲光玩具,想不停地按,若是被中斷這些行為,則會以敲打自己的頭部加上哭喊,用強烈地情緒去表示,且任何動作只要無法達成需求(比如穿鞋子時鞋子沒穿好丶外套拉鍊沒拉好),也都會引起情緒反應。因此,家人為了不讓他出現這樣的情緒起伏,時常替他把這些日常大小事都做好,每次下課第一句話,也是詢問:今天情緒還好嗎?有沒有打頭?
然而,只關注在安撫情緒,卻也是對孩子能力增進的一種限制,沒有機會利用這些生活中的學習機會,去嘗試、去練習,從實際經驗中,讓內在達到真正的安定
The more you do for me, the more you steal from me.(Maria Montessori)
確實孩子是有智力上的限制丶有口語機制上的障礙,可是難道因為如此,就不能學習?就不能發展出溝通模式?就不能獨立自主嗎?由於我持續在學習蒙特梭利的教育哲學,讓我有機會用另外一種角度看見這個孩子的需求,而不只是單純解讀為情緒行為問題丶自我刺激反應。我開始仔細反思,並在一言一行中落實對孩子的尊重,給予學習的自由。
照顧植物
後來大約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也才終於看到這個孩子的變化:
不再對外界的刺激過度反應,更願意去探索環境,因而自我刺激大大地減少。
自主行動增加,比如幫忙收拾教室丶關電燈丶拔掉電風扇插頭⋯⋯等。
在指令引導下,主動嘗試去做我和他一起練習過的活動。

結語:

為什麼要給孩子自由?孩子需要自由嗎?
從存在主義的觀點來看,抑或用蒙特梭利的教育哲學觀來看
重視孩子的自由,就是尊重「人 」身而為人的存在意義。

後記:

這孩子的家人確實也反應他的理解和執行正確度有所提升,但,這卻也是我和這孩子相處的最後一個月。
也許是看到了孩子的進步,家長提出要入班觀察。其實我很歡迎家長和我一起合作,一起討論,也就一口答應了。到了當天,感覺到孩子對於教室和平常不一樣,多了好多人,就開始有一些情緒反應,也數度走向教室的門口(表示想要離開),再來,因為家長在身旁,似乎回到家裡的互動模式,遇到任何困難,就會出現激烈情緒,而使家長為了安撫而主動幫孩子完成。
雖然這時我鼓勵家長不要害怕去面對孩子的情緒反應,也提到平時親子互動能調整互動模式,但家長似很在意孩子為何不能趕快發展出口語?要怎麼用繪本引導口語?為什麼孩子在課程中無法情緒穏定的好好安坐?歷經了這些提問,我知道我還需要和家長有更多的溝通,才有機會讓孩子現階段的需求能被滿足,能自由地讓孩子探索並學習,在錯誤中修正,在挫折的情緒中,學習面對自己。
但很遺憾的是家長下週選擇停課,不再來了。(下篇待續,下週六晚間18:00)
38會員
46內容數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閱讀嗎?人類的閱讀行為怎麼出現、數位閱讀時代對人類之影響、如何成為閱讀精熟者進行深度閱、親子共讀、學前幼兒讀寫萌發、學齡兒童學習閱讀與書寫⋯⋯ 從古到今,從老到少,從認知神經科學到兒童文學,讓我這位熱愛閱讀的語言治療師,帶著對閱讀深深著迷的方格子讀者們,一起加入認識「閱讀」的行列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