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自由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存在心理動力學的四大終極關懷(optimal concern),分別是死亡丶孤獨丶自由丶無意義。在一次藝術治療課程的研習中,藝術治療師吳明富提到:其中,自由這個概念在我們的文化中最難以解釋。像是「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這樣的狀態是完全自由的嗎?在存在主義的角度看來,其實是不自由的。因為「喜歡」是你的慾望,而你被慾望牽著走,所以你並不自由。當你可以察覺自己的慾望,可以選擇是否行動,那才是自由。自由,是有限制下的自由。

存在主義是19世紀歐陸哲學的精華,核心思想在於探尋:人存存到底有什有什麼意義。從齊克果(Kierkegaard)開始,他駁斥黑格爾(Hegel)對於人類理性的強調,著作中蘊含著對生命中的焦慮與不確定性的探討;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受其老師胡塞爾(Edmund Husserl)發展的現象學影響,建立出存在主義哲學系統。他的著作《存有與時間》(Sein unt Zeit),主要分析人的存有,他反對西方哲學過度強調人的理性,轉而也強調情感在人的存在中之地位。大家熟知的尼采丶沙特丶卡夫卡丶卡謬丶波娃丶梅洛龐蒂,都是受存在主義影響的哲學家丶作家。

若人能本真的瞭解他自己,則在他的存在中,他會發現這個存在不是別人的,而是我自己的。因此,我要承擔和負起自己的存在,這是說,我要正視和關心我自己。對於我自己的每一個抉擇,我不能讓別人來決定,而是由我反省當時的情況,作出一個明智的抉擇。(陳榮華等,2006)

確實,我想到在蒙特梭利教育哲學中,「自由」是最基本的原則,卻也是最容易被誤解的一個概念。諸如:

孩子在蒙特梭利的教室中可以自由地走動,那真的有在學習嗎?

孩子好像太自由了,不用寫作業也不用考試?

孩子還太小了,沒有辦法自主學習吧?如果沒有人規定進度的話,孩子能學到足夠的知識嗎?

大人害怕孩子自由,那其實是源於我們自身的焦慮,我們焦慮於孩子自己做決定丶為自己負責,我們害怕孩子犯錯丶失誤,害怕一切不在自己的掌控下。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否定了孩子做為一個「人」的存在,我們並不把孩子視為一個真真實實存在的人!如果不把一個人視為「人」,這是對一個人極度不尊重,不是嗎?

但要真正尊重一個人,由其是對小孩這樣奇妙又複雜的生物體,對於我而言,也是在臨床中不斷摸索丶自我懷疑丶跳脫既有模式,才有辦法辨識出自己習以為常的價值體系,而關於實踐,又是一段艱辛過程了⋯⋯

我自己有一次失敗的經驗,主要是因為和家長對於「自由」有著不同的理念

那是一個無口語表達丶智力受限的小學一年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有不斷重複的自我刺激行為,比如總是停在某個位置,為了看某一盞燈丶總是翻出某一本書的某一頁,不斷觸摸丶總是尋求聲光玩具,想不停地按,若是被中斷這些行為,則會以敲打自己的頭部加上哭喊,用強烈地情緒去表示,且任何動作只要無法達成需求(比如穿鞋子時鞋子沒穿好丶外套拉鍊沒拉好),也都會引起情緒反應。因此,家人為了不讓他出現這樣的情緒起伏,時常替他把這些日常大小事都做好,每次下課第一句話,也是詢問:今天情緒還好嗎?有沒有打頭?

然而,只關注在安撫情緒,卻也是對孩子能力增進的一種限制,沒有機會利用這些生活中的學習機會,去嘗試、去練習,從實際經驗中,讓內在達到真正的安定

The more you do for me, the more you steal from me.(Maria Montessori)

確實孩子是有智力上的限制丶有口語機制上的障礙,可是難道因為如此,就不能學習?就不能發展出溝通模式?就不能獨立自主嗎?由於我持續在學習蒙特梭利的教育哲學,讓我有機會用另外一種角度看見這個孩子的需求,而不只是單純解讀為情緒行為問題丶自我刺激反應。我開始仔細反思,並在一言一行中落實對孩子的尊重,給予學習的自由。

照顧植物

照顧植物

後來大約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也才終於看到這個孩子的變化:

不再對外界的刺激過度反應,更願意去探索環境,因而自我刺激大大地減少。

自主行動增加,比如幫忙收拾教室丶關電燈丶拔掉電風扇插頭⋯⋯等。

在指令引導下,主動嘗試去做我和他一起練習過的活動。


結語:

為什麼要給孩子自由?孩子需要自由嗎?

從存在主義的觀點來看,抑或用蒙特梭利的教育哲學觀來看

重視孩子的自由,就是尊重「人 」身而為人的存在意義。


後記:

這孩子的家人確實也反應他的理解和執行正確度有所提升,但,這卻也是我和這孩子相處的最後一個月。

也許是看到了孩子的進步,家長提出要入班觀察。其實我很歡迎家長和我一起合作,一起討論,也就一口答應了。到了當天,感覺到孩子對於教室和平常不一樣,多了好多人,就開始有一些情緒反應,也數度走向教室的門口(表示想要離開),再來,因為家長在身旁,似乎回到家裡的互動模式,遇到任何困難,就會出現激烈情緒,而使家長為了安撫而主動幫孩子完成。

雖然這時我鼓勵家長不要害怕去面對孩子的情緒反應,也提到平時親子互動能調整互動模式,但家長似很在意孩子為何不能趕快發展出口語?要怎麼用繪本引導口語?為什麼孩子在課程中無法情緒穏定的好好安坐?歷經了這些提問,我知道我還需要和家長有更多的溝通,才有機會讓孩子現階段的需求能被滿足,能自由地讓孩子探索並學習,在錯誤中修正,在挫折的情緒中,學習面對自己。

但很遺憾的是家長下週選擇停課,不再來了。(下篇待續,下週六晚間18:00)

引用資料:陳榮華,傅佩榮,關永中,蔡信安,林照田,林火旺,楊金穆,楊植勝(2006)。西洋哲學傳統。台北市: 國立臺灣大出版中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îm Uí-thîng的沙龍
41會員
46內容數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閱讀嗎?人類的閱讀行為怎麼出現、數位閱讀時代對人類之影響、如何成為閱讀精熟者進行深度閱、親子共讀、學前幼兒讀寫萌發、學齡兒童學習閱讀與書寫⋯⋯ 從古到今,從老到少,從認知神經科學到兒童文學,讓我這位熱愛閱讀的語言治療師,帶著對閱讀深深著迷的方格子讀者們,一起加入認識「閱讀」的行列吧!
2023/08/12
能夠堅定地在#Me Too運動中站出來的人,這個過程必定是經歷許多的掙扎、懷疑、自我探索,以及各種糾結纏繞的感受。而面對經歷這些事件的人們,我們又能怎麼做?對於將傷痛訴說出的人們,我們的社會可以安全接住他們嗎?我觀察自己在旁觀這一切時,充滿深深地痛苦
Thumbnail
2023/08/12
能夠堅定地在#Me Too運動中站出來的人,這個過程必定是經歷許多的掙扎、懷疑、自我探索,以及各種糾結纏繞的感受。而面對經歷這些事件的人們,我們又能怎麼做?對於將傷痛訴說出的人們,我們的社會可以安全接住他們嗎?我觀察自己在旁觀這一切時,充滿深深地痛苦
Thumbnail
2023/07/22
#Me Too運動中越來越多人發聲表態,但其實有一陣子我都不太敢去看那些細節,直到最近才在自我沉澱,加上一些紀錄片觀看、書籍、資料閱讀,一點一點釐清自己,感受自己的懼怕,從何而來?
Thumbnail
2023/07/22
#Me Too運動中越來越多人發聲表態,但其實有一陣子我都不太敢去看那些細節,直到最近才在自我沉澱,加上一些紀錄片觀看、書籍、資料閱讀,一點一點釐清自己,感受自己的懼怕,從何而來?
Thumbnail
2023/07/07
最近#MeToo運動的狀況,讓我的腦海中不斷地浮現這個圖像,這是17世紀少數的女性畫家Artemisia Gentileschi(阿特米希亞· 真蒂萊希)在17歲完成的一幅作品
Thumbnail
2023/07/07
最近#MeToo運動的狀況,讓我的腦海中不斷地浮現這個圖像,這是17世紀少數的女性畫家Artemisia Gentileschi(阿特米希亞· 真蒂萊希)在17歲完成的一幅作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想在生活中有一份純粹無雜質的「自在」,首先,得學著區分自己的生活,以及他人的生活。 把一件事劃分出界線,就像是心理學說的「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這個概念是源自於阿德勒心理學,簡言之,就是有意識地「覺察」,並將事情切割為「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 屬於自己的課題,我們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
Thumbnail
想在生活中有一份純粹無雜質的「自在」,首先,得學著區分自己的生活,以及他人的生活。 把一件事劃分出界線,就像是心理學說的「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這個概念是源自於阿德勒心理學,簡言之,就是有意識地「覺察」,並將事情切割為「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 屬於自己的課題,我們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
Thumbnail
許多人的痛苦,來自無法轉化爲成人的狀態處事,拒絕身為成人的事實,依舊眷戀孩子時期的「得」與「不得」。在孩提時代「得」的是被承擔、被決定、被命令,不需要透過自己摸索和思考,一切只需要「問」和「求」,似乎總能得到答案。無論是負面的答案或是正面的答案,都有人負責「給」或「告知」,然後在心中,感受那一份安全
Thumbnail
許多人的痛苦,來自無法轉化爲成人的狀態處事,拒絕身為成人的事實,依舊眷戀孩子時期的「得」與「不得」。在孩提時代「得」的是被承擔、被決定、被命令,不需要透過自己摸索和思考,一切只需要「問」和「求」,似乎總能得到答案。無論是負面的答案或是正面的答案,都有人負責「給」或「告知」,然後在心中,感受那一份安全
Thumbnail
媽媽:「心理師,為什麼我的孩子都要我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我不說他就不會自己主動學習?那明明是他的事、他的責任?」 我:你在他小時候是不是常跟他說什麼事情應該怎麼做才是好?也時常提醒、叮囑他幾句? 我:那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時常掌控的他的生活,那他要如何『練習獨立』? 所以想要獨立,得靠自己立著才行。
Thumbnail
媽媽:「心理師,為什麼我的孩子都要我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我不說他就不會自己主動學習?那明明是他的事、他的責任?」 我:你在他小時候是不是常跟他說什麼事情應該怎麼做才是好?也時常提醒、叮囑他幾句? 我:那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時常掌控的他的生活,那他要如何『練習獨立』? 所以想要獨立,得靠自己立著才行。
Thumbnail
愛是一種珍貴而獨特的人類活動,它存在的意義正好就是因為「人是自由的選擇去愛」,不管是愛自己、愛他人、愛世界。他的愛肯定的是「他愛的對象」的整體存在,而不只是被弗洛伊德所說的「性本能」驅策的自然反應。因此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必然擁有自由愛人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因為所有人類都共同生而為人的這個事實,具有開
Thumbnail
愛是一種珍貴而獨特的人類活動,它存在的意義正好就是因為「人是自由的選擇去愛」,不管是愛自己、愛他人、愛世界。他的愛肯定的是「他愛的對象」的整體存在,而不只是被弗洛伊德所說的「性本能」驅策的自然反應。因此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必然擁有自由愛人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因為所有人類都共同生而為人的這個事實,具有開
Thumbnail
孩子,你自由嗎?為甚麼總是以強烈地情緒在表達? 我是一個不被他人理解的自我;無聲的自我,如同被禁錮般,沒有自由,不被理解,只能聲嘶力竭地吶喊著⋯⋯ 但,這一個月的時間,因著被尊重,而重獲自由;我,展翅高飛⋯⋯
Thumbnail
孩子,你自由嗎?為甚麼總是以強烈地情緒在表達? 我是一個不被他人理解的自我;無聲的自我,如同被禁錮般,沒有自由,不被理解,只能聲嘶力竭地吶喊著⋯⋯ 但,這一個月的時間,因著被尊重,而重獲自由;我,展翅高飛⋯⋯
Thumbnail
我自己有一次失敗的經驗,主要是因為和家長對於「自由」有著不同的理念。那是一個無口語表達丶智力受限的小學一年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有不斷重複的自我刺激行為,比如總是停在某個位置,為了看某一盞燈丶總是翻出某一本書的某一頁,不斷觸摸丶總是尋求聲光玩具,想不停地按,若是被中斷這些行為,則會敲打自己的頭部
Thumbnail
我自己有一次失敗的經驗,主要是因為和家長對於「自由」有著不同的理念。那是一個無口語表達丶智力受限的小學一年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有不斷重複的自我刺激行為,比如總是停在某個位置,為了看某一盞燈丶總是翻出某一本書的某一頁,不斷觸摸丶總是尋求聲光玩具,想不停地按,若是被中斷這些行為,則會敲打自己的頭部
Thumbnail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Thumbnail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