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供諮商輔導或職涯諮詢的過程中,我常會問民眾:「你的感覺是什麼?」碰到很多民眾會說:「不知道」或「沒有感覺」。有些時候「不知道」、「沒有感覺」這些回答隱含的意思是:「我有感覺,但我不知道怎麼說」;或者其實是感覺太多、太滿了,已經超過任何人所能承受的範圍,身體、心理會自動進入凍結的機制,以致個案意識層面「感覺不到自己的感覺」或「隱約覺得可能是有感覺,但不敢去碰觸自己的感覺」。
以上現象會發生在不一定是有創傷經驗的人身上,為了行文方便,暫且先把這群人稱為「不敢有感覺的人」好了。如果細究「不敢有感覺」的原因,常常是出於「害怕」,害怕自己有感覺就會承受不住;害怕有感覺的話就會耽誤自己的學業或工作;害怕自己有感覺就會變得情緒化;害怕自己有感覺就會失控;害怕自己承認自己感覺的話,別人(包括父母、師長)就會不喜歡我;害怕有感覺的自己,是很糟糕的;害怕自己的感覺錯了,覺得自己不應該有這樣的感覺,最好把感覺抹掉,甚至應該要換成另一個感覺。
如果你也是「不敢有感覺的人」,那也沒關係,看看你是否想要有所改變,體驗看看「有感覺」是什麼樣的生活。如果你因此感到困擾,或者因為其他原因想要改變「沒感覺」的狀況,提供給你以下幾個方向做練習。
一、在自己覺得不開心或卡卡或「自己好像怎麼了」的時候,問自己:「你的感覺是什麼?」或「你今天心情怎麼樣?」
二、如果問完自己第一題,還是感覺不到感覺,或回答不太出來,試著感受一下身體的感受,身體有沒有哪裡不舒服或卡卡,或者有點緊繃呢?是哪個部位呢?
三、感受到心情或感受到身體不舒服之後,試著回想一下今天發生什麼事?然後用文字記錄下來,或者自己對自己說出來:「我今天的狀態是_______(例如: 肚子痛、肩膀很僵硬、手腳冰冷、很陽光、心情不好、不爽、生氣、煩躁、難過等),因為發生了_____________(可以說出事件,例如: 今天莫名其妙被老闆念)」
四、找一些適合自己又不具傷害性的方式進行紓壓或情緒宣洩。
例如:畫畫、唱歌、寫日記、po文。
五、如果以上練習,試著進行一遍之後,還是沒有改善,或者不太知道練習的效果如何,或者即便有感覺,也不太知道怎麼紓壓或情緒宣洩,不太知道怎麼處理自己的狀態,可以找自己的諮商師討論。
沒有感覺一定有理由,對部分的民眾來說,沒有感覺或許是一種生存之道,沒有感覺或許比較好辦事、好生活,不用接觸感覺就不會痛苦,自己就比較能夠活下去。這篇文章不是在否定「不敢有感覺的你」過去採用的生存之道,也「不是」在鼓吹你「應該」要找回自己的感覺,而是希望提供給你新的方向思考,不論你有沒有想要找回感覺,你都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對人生還能抱有一些期待與希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