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讀懂孩子情緒,100個聽說問答關鍵對話練習/沒有成績單的童年

2022/02/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讀懂孩子情緒這本作者是外國人Doris Heueck-Mauß。在舊式的教養書籍裡面,最常見的就是 專家怎麼說,彷彿在諸多教養版本裡,有一個是最正確的真理。不過隨著和不同孩子的接觸,我開始覺得,其實沒有甚麼絕對正確的方式去教孩子,畢竟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都不一樣。我們只是透過這些教養書籍尋找不同的切入方式/溝通技巧而已。
這本書並非乏善可陳,他提到幾個值得注意的點:八歲的孩子已經開始較健全的心理發展,他們可以區分外在世界、自我反應和內在感受。也可以分辨有些人說出來的話不一定等同於做出來的表情或反應出來的態度。(那些沒說出口的)但是,孩子雖然感受到這些差異,並不一定就能夠處理自己產生的情緒,當他們再長大一點,可能會對於這種言行不一的落差產生各種反抗情緒(叛逆期?)。所以他主張要盡早採用開放式溝通。簡單講,開放式溝通就是鼓勵孩子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避免在他們想要開口的時候就先行下判斷、甚至連肢體語言都要注意,因為孩子可以透過這些蛛絲馬跡看出你的不耐。
說起來即便大人也是一樣的情況,如果另一半/公司的同事/商店的老闆店員對於你想反應的問題表達出各種不耐煩,你大概也不會有甚麼樣的心情繼續講下去,更何況有很多關於內心的煩惱擔憂往往是依據大量脈絡而形成的,缺乏足夠的描述,往往很難令聽者感同身受。如果一方不知道從何說起,另一方又沒有足夠的耐心,溝通會有甚麼樣的結果似乎可想而知。說起來容易,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卻又一再發生。凡事起頭難大概就是這樣寫照。

就這一點,作者提供一些具體的指引,諸如:
別急著回答問題,先問清楚狀況。
分辨孩子的情緒狀態,跟孩子一起討論它。
請注意:六歲以下的孩子只能理解話語的字面含意。
不斷重複提問雖然會令人厭煩,但能幫助孩子學習。
講話時,應避免使用雙關語及帶著輕蔑的口吻。
做到言語和行為上的有禮,落實家庭說的倫理。

諸如此類抽象或具體的指引,都是提醒我們自己以身作則的重要。

不過,即便鼓勵孩子說出煩惱,書中並沒有處理到後續的問題。當我們遇到孩子談到自己被霸凌、被性騷擾、做父母的可以有甚麼樣的具體作為,這牽涉到每個人的處世原則、行為準則,甚至大環境的道德標準。或許因為牽涉過廣,所以作者對此並沒有多做描述。也是我覺得這本書比較可惜的地方。畢竟,說是一回事,回饋更是重要。能不能具體幫助孩子面對問題,甚至常見的問題,足以讓他們對父母有更強的安全感:說出來是能夠幫助自己解決目前所面對的問題。

另外,作者也提到可以透過定期家庭會議的方式解決家中發生的問題或是彼此溝通觀念,這點我個人認為也許在華人家庭稍微困難一點。即便確實大家能夠撥時間一起面對某些在日常生活中常發生的溝通障礙,但很容易變成互相指責的情緒或是訴諸權威的說教大會。

相較於這種訴諸專家的描述方式,<沒有成績單的童年>屬於用異國文化的方式,比較瑞典和台灣在教育上的差異。當然,在閱讀過程中會抱持著外國的月亮真的有比較圓的懷疑。諸如她透過秤雪來複習學校教的水的三態、質能守恆,這樣的小故事究竟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的差異?如果是家庭,台灣人到了瑞典就會變成不是台灣人嗎?
不過,確實透過書中一個又一個生活小故事,可以看到作者正向教育孩子的努力。這種希望將自身認為良善的行為準則,傳遞給下一代的心情,我想不論台灣瑞典,都是與世皆然吧

最近偶而會做噩夢,夢中總是會想到自己數學成績不夠好,或是忘了複習以前的內容,卻要面對即將來臨的大考。明明已經脫離學校教育以久,或是當時數學成績其實也沒有那麼差,卻會做這種莫名擔心與焦慮的夢。或許這樣的夢可以解讀是生活中壓力的轉化,但人畢竟要無中生有是有一定難度的,表示當初至少也曾經感受過同樣的焦慮吧。我們以為人人都該挺過的一關,可能成為許多人一生的夢靨

當我們選擇拋棄用成績單來衡量孩子的表現時,該怎麼確認他們有學好我們認為重要的那些信念呢?

心 大概是最終且最重要的手段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5會員
138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