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關於意識形態的雜談(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到此,筆者覺得各位應該有一個簡單的概念,意識形態其實是一種,屬於我們偏好的項目。極端意識形態,並不是什麼不講理還是怎樣,只是偏好強烈到「只有開車才是真理派」、「沒有高鐵寧可在家派」這種,所以遇到各種科學問題,我們會覺得不可理喻,理由其實是人家認為「高鐵停駛我就不去高雄了啊」,對他來說搭高鐵這件事情比出遊重要。


上週提到,意識形態很像是一種偏好,偏好有時候是真沒道理的,不過這是因為他本來就不講道理嗎?不見得,一般的狀況是,所謂的沒道理往往是「對偏好的不清楚」,而不是沒有偏好、雙重偏好等等。白話說就是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啦!

例如「我就真的討厭吃百香果啊」、「調過的百香果汁好好喝」,這是雙重標準?不,最可能的情況是他怕酸,而不是討厭百香果,只是解釋不清楚,或是他過去的經驗太少,所以講不出個所以然。

意識形態就是這種東西,絕大多數人其實都不知道自己的在政治、經濟、社會上的偏好,這不是書讀太少,而是不常遇到衝突,生活順順的就不需要累積這種經驗。

書讀很多,卻沒有跟人接觸,去理解世界上各人的偏好,欠缺來自於各種生活體驗,就很容易變成書呆子,認定一切都是後天社會建構造成,形成我們現在常說的「自以為可以指導他人生活」的那類人。

社會文化複合形成的個人偏好,就是「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確實是由社會建構出來的,但問題在於這個建構過程,是有人刻意為之,還是自然發展出來?這種很像是第一因的探討,就涉及到基本的左右派邏輯。簡單的解釋就是,一些人認為你的意識形態,是從小到大的社會化中,自然接受的,另一些人則認為這種自然接受的過程,有特定的力量去推動,並非真正的自然狀態。

誰對誰錯?這又是另一種左右對立的概念,我們先來用實際點的例子解釋,不然一般人會開始說文解字,最後通通說不清。基本上,偏好的養成必定是社會建構,只是怎麼建構。這聽來很拗口對吧?

這樣說好了,我們出生在有水果王國美名的台灣,從小到大吃過各種水果,在沒有人逼你吃的前提下,理論上長大後,你可以排出對水果的偏好。

但如果你出生在寒帶國家,選擇可就少得多了。這種自然環境造成的喜好,能說是社會中有某種刻意為之的人為力量去建構的嗎?應該不會有人這樣想,除非我們要把概念擴充,把阿公受戰亂波及來此定居的理由也算在內。

如果你從小到大,父母都只買特定的一兩種水果給你吃,還都是超甜的種類,然後學校營養午餐也都不訂購偏酸的水果,久而久之你就會覺得,水果當然是甜的,沒有酸的。這就是一種社會引導你去接受特定觀念的過程。

raw-image

不見得是你不喜歡-很可能只是你沒遇過

所以我們來談一下,意識形態這種偏好,究竟是好是壞?這其實很難說,回到上週篇章就是「看狀況」。

在一個到處都是毒果樹的地方,父母建構給你的概念是水果有毒不可以吃,即便現在突然發生某種神蹟,水果絕大多數都變成無毒,你一樣會選擇不吃。這能說是蠢決定嗎?吃了還是有1%機率會死,風險算高還低?沒有上帝之眼的你,能夠真的確定現在水果,大多都可以吃了?即便可以,你也可能不適應水果的味道。

這意思是就是,倘若今天發生飢荒,你除了果樹也沒得選了,那究竟是要賭一把,還是堅持不吃到底?意識形態的確可能會害死你,但我們可以說這種意識形態就是全盤錯誤,毫無可取之處?當然不行,完全是看當時的狀況而定。

所以回到開頭,偏好要怎樣解釋?為何常常有人解釋不出來,看來超不理性的說?最大的可能,只是因為他吃過的水果太少,所以當他碰到新品種的果物時,詞彙貧乏到無法解釋這種混雜不同香氣的甜味。至於喜歡還是不喜歡,可能要再花一點時間,因為缺乏可以描述的用詞,會讓他連喜不喜歡都表達不出。

raw-image

這就是多數人,遇到不熟悉的意識形態會發生的事情,而我們可以認定,接受不了的原因,絕對是無法接受新概念?反過來說,也可以說是推銷這個概念的人,業務話術太糟,或是給他吃的樣品太難吃,不見得是概念本身的錯。

便宜行事的分類測驗,都是金光黨的迷魂藥

在意識形態上,要能夠精準的描述出自己,到底偏好的選項是什麼,不是去做什麼「左右派光譜測驗」、「您是否是XX主義」、「自由與秩序偏好」這種簡單測驗法,太過粗暴的試驗,通常都有很強烈的引導意圖,並不是真的想要讓你確定自己屬於何派。

「只是想讓你相信特定觀念是『屬於某種意識形態』。」

真的要了解意識形態,在人類身上的偏好,究竟會造成怎樣的結果,都會是動態的,也就是上週的開車偏好案例。我們要找實際的議題,與人討論、溝通、爭辯,確認對這些題目的認知與喜好,擔憂的風險是什麼,可能的成本又是什麼。

沒有透過多樣化的探討,只是單純地問你「你比較喜歡XXOO?」、「你支不支持OOO的做法」,就筆者來看都有一定程度的危險性。

這限制了你對意識形態認知的範圍,容易掉到特定的範式,覺得好像「支持XX主義就會支持OO行為」、「挺XX行為的就是OO主義」。這其實很奇怪,因為人類的意識形態不管隸屬哪一種,都不是先想清楚自己有整套的思想體系,才開始產生行動,而是透過初期的理念,推動人的行為,再從行為的回饋,去構築一套模式。

這類似「系統」的概念,要有輸入、處理程序、輸出結果、加以回饋的過程。你總是會先相信一些想法,或先做了某些動作,經過一連串的過程,得出一定的成果,並回饋反思,得出對「我們應該要相信這套思考或行動」的結論。

所以,筆者這周想說的是,不要覺得自己應該要屬於哪一派、相信哪種主義、信仰何種理念,然後才去找「相符合的行動」去參與。

你應該是先認識一個議題,然後本身有自己的偏好,透過跟人討論的過程,了解到這個議題的本質,若需要行動改變,那麼將會付出多少成本,或是遇到多大風險,我們能否承受,等等的各種爭辯。最後,你會在好幾個議題的討論中,確認自己的偏好,此時才比較能夠說,自己屬於何種意識形態。

各位請想想,有沒有人向你灌輸有低風險、低成本的意識形態過?有沒發現很像的團體?

嗯,「騙錢直銷」、「假宗教詐財」。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3.9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你會用哪一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人生「是否成功」? A: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才華,把自己在乎的事情做到最好,B:擁有豪宅、跑車、聞名遐邇? 順道一問,你認為別人傾向選擇哪一個? 若你選擇A,但卻同時認為大多數人會選擇B,你可能就中了「集體錯覺」……
Thumbnail
你會用哪一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人生「是否成功」? A: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才華,把自己在乎的事情做到最好,B:擁有豪宅、跑車、聞名遐邇? 順道一問,你認為別人傾向選擇哪一個? 若你選擇A,但卻同時認為大多數人會選擇B,你可能就中了「集體錯覺」……
Thumbnail
品在基本生活條件滿足的情況下,只有品味跨度和幽默感能無限增加一個人的魅力。
Thumbnail
品在基本生活條件滿足的情況下,只有品味跨度和幽默感能無限增加一個人的魅力。
Thumbnail
最近在讀社會心理學、靈性教育、哲學相關的書籍,覺得很多知識都能實際用在生活上,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成就感。 寫文章之前,才剛聽完「哲學與生活」這一本書,裡面有一句話讓我深以為然:哲學分成學院派(理論)和街頭派(實際到街上接觸人),兩者一樣重要;因為有了學院派的理論做依據,我們才能看懂原來這個人的行為是
Thumbnail
最近在讀社會心理學、靈性教育、哲學相關的書籍,覺得很多知識都能實際用在生活上,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成就感。 寫文章之前,才剛聽完「哲學與生活」這一本書,裡面有一句話讓我深以為然:哲學分成學院派(理論)和街頭派(實際到街上接觸人),兩者一樣重要;因為有了學院派的理論做依據,我們才能看懂原來這個人的行為是
Thumbnail
每個人看待不同的議題,都是有層次的(再次強調層次的重要)。這個層次會根據很多條件,當時的狀況有所調整,所以意識形態才會是光譜、區間,不是一條分界線。即便是涇渭分明的兩套OO跟XX主義,在某些議題上也會有一致性的態度。
Thumbnail
每個人看待不同的議題,都是有層次的(再次強調層次的重要)。這個層次會根據很多條件,當時的狀況有所調整,所以意識形態才會是光譜、區間,不是一條分界線。即便是涇渭分明的兩套OO跟XX主義,在某些議題上也會有一致性的態度。
Thumbnail
總之呢,你會是一個自由派,並不代表你就會無條件支持頭髮解禁,有人提出一個「染髮要有限度」,身為家長的你也可能投贊成票。因為對你來說,學生頭髮挑染沒關係,但弄成超級賽亞人就太驚悚。
Thumbnail
總之呢,你會是一個自由派,並不代表你就會無條件支持頭髮解禁,有人提出一個「染髮要有限度」,身為家長的你也可能投贊成票。因為對你來說,學生頭髮挑染沒關係,但弄成超級賽亞人就太驚悚。
Thumbnail
在意識形態上,要能夠精準的描述出自己,到底偏好的選項是什麼,不是去做什麼「左右派光譜測驗」、「您是否是XX主義」、「自由與秩序偏好」這種簡單測驗法,太過粗暴的試驗,通常都有很強烈的引導意圖,並不是真的想要讓你確定自己屬於何派。
Thumbnail
在意識形態上,要能夠精準的描述出自己,到底偏好的選項是什麼,不是去做什麼「左右派光譜測驗」、「您是否是XX主義」、「自由與秩序偏好」這種簡單測驗法,太過粗暴的試驗,通常都有很強烈的引導意圖,並不是真的想要讓你確定自己屬於何派。
Thumbnail
意識形態其實是一種,屬於我們偏好的項目。極端意識形態,並不是什麼不講理還是怎樣,只是偏好強烈到「只有開車才是真理派」、「沒有高鐵寧可在家派」這種,所以遇到各種科學問題,我們會覺得不可理喻,理由其實是人家認為「高鐵停駛我就不去高雄了啊」,對他來說搭高鐵這件事情比出遊重要。
Thumbnail
意識形態其實是一種,屬於我們偏好的項目。極端意識形態,並不是什麼不講理還是怎樣,只是偏好強烈到「只有開車才是真理派」、「沒有高鐵寧可在家派」這種,所以遇到各種科學問題,我們會覺得不可理喻,理由其實是人家認為「高鐵停駛我就不去高雄了啊」,對他來說搭高鐵這件事情比出遊重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