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散的聲音與話語:讀《文學的聲音》、《走向語言之途》、與《掌中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留存的聲音:讀孫康宜《文學的聲音》

誰能說話?我能聽到誰的聲音?
在時間前後遞嬗的長河裡,許多聲音都滅頂了,再也沒有浮現。不過也好,它們的主人都離開了,何必只留下聲音,平增孤寂?
但文學卻很奇怪。許多作者——即使不是每一個,都希望自己的話語在身後永存。希望當一個讀者拿起書時,能夠細細閱讀,讓自己能夠再被捲入交錯的時空。
孫康宜教授的《文學的聲音》,已經是二十年前出版的讀物。她細細的閱讀前人的作品,放回他們所處的時空,咀嚼他寫下這句話的感覺和涵意。閱讀,不是拘限,而是溝通;不是孤立而是彌合。讓我們預備好心胸,更寬廣的心胸。

重新,傾聽:讀海德格《走向語言之途》

有些人,沉浸在悠揚、飄浮的文字;有些人,嘗試把文字當作鑿刀,一點一點、精準的刻下自己所見、所聽的表象。可是,越是努力描繪,渴望記錄,越會發現所謂的「現實」,從指間逸逃而出。
我們轉身投入現實,接受「現實」的界限;一件事,永遠不會和另一件事一模一樣,竭盡全力也不可能。當我試圖確認某件東西,「它」,在我生命中的位置的時候;卻會發現:除非我們捨棄這個固定的、一成不變的位子,我們永遠無法接觸到,「它」。
我於是哀傷的學會了棄絕:
詞語破碎處,無物存有。
海德格說得很好,詮釋格奧爾格的詩詮釋得非常精采。海德格這個「沒有人格」、拒絕傾聽的人,留下了與自己的生命截然不同的美麗話語。

掌中集:讀林文義《掌中集》

短短三百字,一筆一字,仍然追索著清晰的意象和柔美的韻律。把生命,書,所見所聽的點滴收集起來,匯集成一本安詳而帶有風骨的記錄。
與他不同,我,倒是習慣寫得囉嗦、確切,務要讓人一字一句能明白我的意思,不歧岔出去而滋生誤解。但我卻向來喜愛林文義的書寫。讀他的文字像是徜徉於一個異空間,屬於此世,卻將現實切為種種,極小而唯美的碎片,再集合起來。
我,把我的時間沉入其中,放任它們分散、溶解。當我讀完一篇文章時,才感覺真正醒了過來。
結尾後PS
1.最近在圖書館,發現了一些...顯然是被時代埋沒的經典。為了避免這些書籍哪一天消失,會完全找不到資訊,我之後的文章會在「參考文獻」標出比較老的書年份與出版社,永續經營。
2.對海德格「沒有人格」這句評語,是沙特說的。轉引自《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書134頁。
圖片來自Unsplash,由Vincent van Zalinge提供,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林文義,《掌中集》。時報文化,2019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三民,2001年
海德格,《走向語言之途》,孫周興譯。時報文化,1993年
莎拉.貝克威爾(Sarah Bakewell),《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那些關於自由、哲學家與存在主義的故事》,江先聲譯。商周出版,2017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8會員
142內容數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傅元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我們關注到自己,和與我們接觸的東西,都是「有限的存在」(finite beings)。意思是:它限定在自己的存在內,不會是另一個東西。譬如說一隻狗被限定在狗的存在,它就不會同時也是一隻貓。
當「給予的愛」漸漸離開它原本的方式,希望把對方塑造成自己所想的樣子時;「欣賞」可以把我們帶回愛情的原點。〔...〕我們不要只從我出發來改造對方,也不要只為了對方而委屈自己;我們要回到我們的交會之處,那是我們當初感受到各自的魅力,發生愛情的地方。
當凱林彈琴時,我們可以想像:他的背後有一個龐大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多麼渺小,他的背影是多麼孤寂。這有什麼用呢?不但別人問他,他也無法自制,不停的自己問自己;周遭的槍聲、爆炸聲,死亡的聲音,寂靜的聲音,都不斷的纏著我們,要我們問自己這個問題。
《破碎的琴鍵》的開頭,恐怖份子用步槍擊碎了凱林僅剩的心靈寄託——鋼琴與音樂,這成為最後一根稻草,讓凱林當即決定逃難,離開敘利亞。於是,他決定不再彈奏,找零件將鋼琴修好後,便賣出去以籌備離開的資金。
從2005年推出開始,YouTube,逐漸變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影音平台,直到今天。不過,隨著我們可以越來越方便的看到和分享各式各樣的影片,YouTube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有些還非常嚴重。這,正是這一部《百萬Youtuber爆紅實驗!》,由伊塔瑪爾.羅斯執導的記錄片,所要告訴我們的。
在愛中我們放下自己,與對方會合;但這不代表我們捨棄了自己。如果我們不敢帶著完整的自己,來到對方面前,那或許不是滿全(fulfillment of)的愛。
當我們關注到自己,和與我們接觸的東西,都是「有限的存在」(finite beings)。意思是:它限定在自己的存在內,不會是另一個東西。譬如說一隻狗被限定在狗的存在,它就不會同時也是一隻貓。
當「給予的愛」漸漸離開它原本的方式,希望把對方塑造成自己所想的樣子時;「欣賞」可以把我們帶回愛情的原點。〔...〕我們不要只從我出發來改造對方,也不要只為了對方而委屈自己;我們要回到我們的交會之處,那是我們當初感受到各自的魅力,發生愛情的地方。
當凱林彈琴時,我們可以想像:他的背後有一個龐大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多麼渺小,他的背影是多麼孤寂。這有什麼用呢?不但別人問他,他也無法自制,不停的自己問自己;周遭的槍聲、爆炸聲,死亡的聲音,寂靜的聲音,都不斷的纏著我們,要我們問自己這個問題。
《破碎的琴鍵》的開頭,恐怖份子用步槍擊碎了凱林僅剩的心靈寄託——鋼琴與音樂,這成為最後一根稻草,讓凱林當即決定逃難,離開敘利亞。於是,他決定不再彈奏,找零件將鋼琴修好後,便賣出去以籌備離開的資金。
從2005年推出開始,YouTube,逐漸變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影音平台,直到今天。不過,隨著我們可以越來越方便的看到和分享各式各樣的影片,YouTube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有些還非常嚴重。這,正是這一部《百萬Youtuber爆紅實驗!》,由伊塔瑪爾.羅斯執導的記錄片,所要告訴我們的。
在愛中我們放下自己,與對方會合;但這不代表我們捨棄了自己。如果我們不敢帶著完整的自己,來到對方面前,那或許不是滿全(fulfillment of)的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Thumbnail
潘國靈《身體變奏曲》是一本「默默」的書——橫跨疫情前後的微語與呢喃,在世界的風雨之後,默默沈澱為另一個全貌。 而這捲羊皮紙循序攤開,亦成為我們的觀照,映見生命幽微不可言處的自己。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小說寫久了,總有一個聲音叫我去嘗嘗新。而既然要玩共創,肯定是寫一些無法獨自完成的故事。 懷著這種心情,我在方格子上東尋西覓,企圖找到與我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的創作者。
Thumbnail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Thumbnail
《一筆入魂》-怡慧老師的創作人生課 書的封面提字深深的吸引著我: 「只要能讀,你就能寫。 能寫的人,就可以被看見; 一字一句,創造自己的機遇。」 對平常就有閱讀習慣的我,閱讀不是一件難事。 可是,如同美國詩人史坦利·康尼茲曾說過的:「腦中的詩句總是完美的,當你試著轉變
Thumbnail
我總是沉默 說很少的話 因為我總是預備兌現它 說得太多 就無法樣樣實現了           ~摘自秋天的筵席 在誠品,剎那背書名的閃電擊中,隨手拿了這本詩集,讀了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是如此不合時宜,才會日益沉默。詩人的字句由我的主詞開始,默默的代入讀者的我,悄悄的走入我的心中
Thumbnail
簡政珍《變臉詩》分為兩輯,第一輯「光影沒入溪聲」以全新創作為主,第二輯「變臉書」則梳理《意象風景》等舊作,重立詩題,冀望更貼近生活與人。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Thumbnail
潘國靈《身體變奏曲》是一本「默默」的書——橫跨疫情前後的微語與呢喃,在世界的風雨之後,默默沈澱為另一個全貌。 而這捲羊皮紙循序攤開,亦成為我們的觀照,映見生命幽微不可言處的自己。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小說寫久了,總有一個聲音叫我去嘗嘗新。而既然要玩共創,肯定是寫一些無法獨自完成的故事。 懷著這種心情,我在方格子上東尋西覓,企圖找到與我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的創作者。
Thumbnail
無的遺忘─痕跡   海德格(Heidegger,1889-1976)在喚起「存有」時,什麼依舊被遺忘了?什麼是「遺忘」?死亡是遺忘嗎?德希達(Derrida,1930-2004)說:「我總是力圖使我自己處在哲學思辨的界限上,我說的是界限,而不是死亡,因為我根本不相信今天人們所輕易說的哲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Thumbnail
《一筆入魂》-怡慧老師的創作人生課 書的封面提字深深的吸引著我: 「只要能讀,你就能寫。 能寫的人,就可以被看見; 一字一句,創造自己的機遇。」 對平常就有閱讀習慣的我,閱讀不是一件難事。 可是,如同美國詩人史坦利·康尼茲曾說過的:「腦中的詩句總是完美的,當你試著轉變
Thumbnail
我總是沉默 說很少的話 因為我總是預備兌現它 說得太多 就無法樣樣實現了           ~摘自秋天的筵席 在誠品,剎那背書名的閃電擊中,隨手拿了這本詩集,讀了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是如此不合時宜,才會日益沉默。詩人的字句由我的主詞開始,默默的代入讀者的我,悄悄的走入我的心中
Thumbnail
簡政珍《變臉詩》分為兩輯,第一輯「光影沒入溪聲」以全新創作為主,第二輯「變臉書」則梳理《意象風景》等舊作,重立詩題,冀望更貼近生活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