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聽到一位長輩住的房子要被收回,甚是震驚,因為他所擁有的房子其實沒有土地持份,土地的所有權是某公家單位的,現在該單位要收回土地的使用權了,那麼居在地上物的人就要面臨搬家了。
姑且不論當年這樣的買賣方式是否正確?但很明顯的可以得知,這位於台北市的房子因為沒有土地持份,所以成交價一定低於市場行情,雖然每年還得支付土地所有權人約台幣兩萬元的租金,2、30年下來總支出成本似乎"很便宜",可是,現在確因為土地要被收回得被迫在半年內遷出,那麼,這接下來的開銷則可預期會像大失血般的迎面而來,想到這裡不禁替他倒抽一口氣。
十多年前我有位朋友在景美區買了一戶二樓的老公寓,約40坪要價台幣250萬,當下覺得很便宜,再細問是沒有土地產權的,只有房子的部份,情況也是土地是類似農田水利會這種單位,我直覺反應告訴對方,這樣妳向銀行的貸款利率一定很高,她不相信!結果銀行告知如果只有房子,那利率是有土地持份的3倍左右。
朋友最後跟其先生商量火速換房,在附近買了一戶有土地所有權的房子,之前的這間就列入沈沒成本了,當時對他們而言確實是很慘,因為小夫妻二人辛苦存了錢買房,因一時不查以為撿了便宜,那知道原來利率差這麼多,咬牙忍痛做出了換房的決定,現在房貸早已還清,兒女也長大可以自給自足,他們也安心住到現在。
這兩個當年類似的案例,如今的結果確是大大不同,我想,如果我是那位長輩,可能會睡不太安穩吧,也許是天生安全感嚴重不足,買房子時,如果有某一部份不是自己的,還要年年付租金,我是一定不會買,因為要是有個"萬一",會不會連房子都不保了呢?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投資就另當別論。對,但如果是自住,個人覺得應該還是要想的遠一點,畢竟,大部份的人,一生可能也只有買一次房子的機會,若是可以我還是希望得以"永恆不變",不知道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妳)是否認同?當然,我也祝福這位長輩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房子,渡過這次的危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其實還是老話這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