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接到家長的求助訊息!告知因為學生妹妹的班上預防性停課一天,我的學生,姊姊,覺得妹妹總是一直在停課(那個班已經停課兩次以上),而她卻要去上學,因此一早的心情「非常不美麗」,鬧著脾氣,一直哭泣,不肯來上學,弄得媽媽很揪心。
其實在疫情嚴峻的這個時間點,家長是可以選擇讓姐姐也留在家裡的,只要搬出「防疫假」這塊金牌,小學生沒有打疫苗,我們是只能准假的。但是這就落入了一個兩難的選擇裡:家長要小朋友承擔風險,接受「來上學」是自己應盡的義務;抑或為了降低染疫風險,將小朋友留在家裡用載具上「非同步」課程學習?在做這個選擇時,家長也同時陷入了一個親子權力對峙的局:這個決定是否會讓孩子發現只要用哭泣,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逃避自己不想要的。
在這位家長安撫孩子的空檔,我盤點了眼前已經到校的學生,發現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或者是跟姊姊年紀相差甚大的學生,他們沒有比較的對象,所以都很「認命」的來上學,沒有掙扎。
想起前一天也是一個家裡當弟弟的學生跑來質問我:為什麼國中的姊姊已經停課、家裡還有遠親也是篩陽,他卻還要來上課?他好想待在家裡,他不想來上學…
說實話,當下我的心裡閃過的OS是:這位同學,你沒搞懂,想讓你來上學的是你媽媽,因為你爸媽都要上班,實在沒時間陪你在家裡啊!
於是我板起臉,扮起這個黑臉,明確的告知孩子:你並不符合居隔標準,因此,你必須來上學。這種情形,「老師」必須得揹這個鍋。
的確,孩子都貪圖家裡舒適的環境。現在的爸媽都跟孩子當朋友,營造溫馨的親子氣氛,爸媽非常的努力地讓大多數的孩子們都在舒適、安全、溫馨的氛圍下健康成長,可是我在第一線卻發現,有些孩子,很寂寞…
這讓我非常困惑。明明爸爸媽媽已經這麼努力的付出了,現代的爸爸媽媽在許多教養專家的「專業呼籲」下,也從小都非常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也享受著爸媽辛勤工作換來的舒適生活,為什麼還有孩子會感到寂寞?而且還不少孩子表示自己是寂寞的…
以前我們的爸媽沒有那麼多的教養專家教他們怎麼教孩子,花那麼多心血經營如此溫馨的親子關係,我們也沒有感到寂寞啊!
孩子們表示,每天學校下課後去安親班,安親班下課後回家就很晚了,回家只有吃飯、洗澡、睡覺,看到爸媽的時間,他們也大部分都在滑手機。
班上一個獨生女的家庭,父母跟她在家時最常做的「休閒娛樂」,就是滑手機,各人滑各人的…
在這裡我還真是必須為家長說句話,平時工作已經累死了,回家是真的需要滑手機減壓的。家長也是人,除了要為孩子犧牲奉獻外,也要為自己找一條活路。
我自己也是個職業婦女,深切的了解工作與家庭兼顧是多麼辛苦的事。有時不禁感慨,我陪伴別人小孩的時間比起陪伴自己小孩的時間還多,花在別人小孩身上的精力比自己的小孩還多。
回到那位「心情不美麗」的女孩,果然,「沒比較,沒傷害;一比較,就有許多想法」。家裡手足可以待在家,自己卻必須在淒風苦雨的天氣裡出門,的確,難為這位十歲的孩子了!
這時,就端視家長對於學校裡學什麼的想法,會牽動家長的決定。如果家長覺得學校只是學習知識的地方,那在風險這麼高的時刻,是真的可以把小孩放在家裡進行學習的,因為網路上的線上學習電子書等,可以滿足「學習知識」的需求。
如果家長認為學校是提供孩子學習自律,規律、責任感與團體生活的場所,那麼,學校的實體課程就是不可替代的學習場域,必須承擔風險讓孩子來學校進行學習。
憑良心說,就學生的學習效能來說,在小學階段,實體課程的效果是遠遠大於線上課程的。
每次停課完回來後,比起趕課程進度的辛苦,更讓老師覺得辛苦的是小朋友的常規與作息大亂,老師往往都要花上幾天「順一下」,讓小朋友「回魂」。
因為疫情,這近一年的期間教育圈裡創了許多新的教學名詞:同步教學、非同步教學、混成教學…不要說家長聽到頭暈,連我們老師都是第一次接觸這些名詞,而且必須「瞬間熟成」,老師也感到深深的為難啊!
要知道,學生到學校實體授課跟線上授課對老師來說是兩套系統,要同時兼具,是很難達成的目標。而現在為了滿足不同家長的需求,出現一種最新的「混成教學」,老師要同時服務來學校的學生跟在家線上學習的學生,每個老師都變成「健達出奇蛋」,一次滿足家長的三個願望。而大家要知道,「健達出奇蛋」已經,絕版了…
可以理解小朋友不想上學的心情。
那日看著兩眼紅腫的那位「姐姐」拖著重重的書包(因為怕停課,所有的主科課本跟簿本都帶回家)走進教室,瞬間有「小朋友來打卡上班」的即視感。
現在的學生,來學校上學就像來上班一樣,在學校的時間規範裡,一節課一節課的完成「任務」,然後在學校放學後,奔赴另一家公司(安親班、補習班)繼續加班,日復一日過著這樣的生活。
聽起來很可憐?天龍國大部分的小學生都是過這樣的日子啊!學習,本來就是一個改變自己的歷程;要改變,不可能是輕鬆的。
在詢問小朋友對於線上課與到學校上課的學習感受,當然不少孩子喜歡在家裡的舒適度,但是問到學習效能,都一面倒的承認在學校學習的效果比在家裡好很多。小學生的學習內容,是紮馬步的階段,是需要大人在身邊盯著,做好基本功的。
在我的認知裡,「來上學」這件事,除了是來學知識,更是來學習遵守規範、學習怎麼跟人互動、學習怎麼負責與承擔,學習怎麼,成為一個人,一個能融入社會的人。所以,沒有「不想」上學這個命題,要學習跳脫舒適圈,學習跟自己的惰性抗爭,還有,學習「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