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找合適球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前陣子讀【團隊,從傳球開始:五百年都難以超越的 UCLA 傳奇教練伍登培養優越人才和團隊的領導心法】這本書的時候,看到伍登教練找人與帶人的內容時,突然有感而發,也領悟到部門主管帶人與伍登教練帶球隊一樣。

教練要為球隊找到到最適合穿上這件球衣的人進來,而且要讓團隊的每個人都對得起身上的這件球衣。

部門主管要根據部門的文化、工作的需求,找到當下最適合、最缺乏的人才加入,還要持續讓團隊擔得起工作、融入得了整個團隊,從個人變成團隊的一份子。

要求孩子努力穿上標準球衣?陪孩子找到適合他的球衣?

當主管,無庸置疑地應該形塑一個符合公司文化、工作所求的球隊,並為這個球團找到合適的人才。

但當我是個媽媽的時候呢?我該把孩子訓練成適合穿某件球衣的人?還是幫孩子找到適合他穿的球衣?

這些問題困擾了我好一段時間。我想答案是後者!
但仔細回想卻發現自己一直以來,常在不知不覺間,試圖強迫孩子穿上標準球衣。

想到這裡,忍不住腦補孩子們無助又無奈的畫面,覺得既後悔、又後怕還有心痛。
有的孩子在父母期待眼神中努力想把標準球衣穿好,卻始終無法獲得肯定。
有的孩子則是不願意套上標準球衣,而被貼上叛逆、不努力這些標籤。

就像【丟掉普羅克瑞提斯的鐵床】這篇文章提到借用古希臘神話-普羅克瑞提斯鐵床的寓言故事,隱喻現代父母急於養育出標準優秀孩子的焦慮。

每個父母心裡有「理想型孩子」的樣貌,這個想像可能源於自己未圓夢想的遺憾,可能來自於主流文化與社會的價值期待,也可能是子承父業的期許心態。

raw-image

父母心中的「理想型孩子」,就像一件件款式、尺寸固定的標準版球衣,父母總不自覺地將「理想型孩子」標準版球衣套在孩子的身上。
當孩子們未如預期般穿出標準版球衣的帥氣、美貌與合身合氣質,我們就會開始挑剔並試圖修正孩子的言行舉止、表現,希望讓他們「穿得起」這件標準球衣。

就像普羅克瑞提斯的鐵床所代表的隱喻一樣,標準、典範扼殺的不只是孩子的創造力,還包括了孩子未被發掘的天賦與自信心,甚至是自我

這是我們身為父母所希望看到的嗎?肯定不是的。我們並非為了扼殺孩子而要求他們符合標準、成為典範,只是延用代代相傳、熟知的教養方式為他們想、對他們好。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啊,我們並沒有變成不好的人,也沒有呆板或沒自信啊?!過往的教育方式沒錯,那是工業時代所需要的人才培訓方式-標準化。

只是現在我們身處於資訊化時代,需要的是創意、獨立思考、解決複雜系統問題的人才,因此,我們已不再只是追求標準與典範,而是不斷追求、創造新的標準與典範。

好的!這些道理聽起來很合理,但孩子畢竟是孩子,沒經驗、沒吃過苦,真的要聽之任之嗎?萬一選錯、走錯,孩子辛苦一輩子怎麼辦?

這些確實是身受傳統教育長大的我們,在面對這些新的教養方式與觀念,必然會產生的不確定、焦慮與不知所措。

焦慮一:怕孩子辛苦、怕孩子找不到好工作
對治方案:心甘情願的工作不辛苦、只有不想工作沒有找不到工作

不可否認「怕孩子辛苦」是我也是所有父母心中最大的焦慮,但仔細想了下,似乎沒有不辛苦的工作,身為一國元首的總統很辛苦,全球富豪排行榜的貝佐斯也很辛苦。

權力愈大,責任愈大,世界上並沒有個一體適用的公式來衡量工作對每個人的辛苦程度,不論哪個年代、社會、國家,都不存在沒有價值的工作。

試想只有第一名,沒有第二名的班級,或是大家都是老闆卻沒有員工的社會,是什麼樣?我想這是個很難想像,且比烏托邦更不可能的存在。

所有的工作都有辛苦的一面、有創造價值的一面,工作的價值是絕對的,而工作的辛苦是相對的,不管孩子是因為興趣、熱情所在,還是因為對現實、能力的妥協,只要心甘情願就不會覺得辛苦。

分享兩個實際發生在我孩子的例子。

2022年4月早春時分,氣象局發了周末的低溫加暴雨特報,小兒子Sean堅持要我實現承諾:帶他去游泳。
我在說服無效後只能遵守承諾,在又濕又冷的周日帶他去游泳,心想:等你下水之後就知道有多冷,肯定玩不了幾分鐘就放棄了。

運動中心的泳池是冷水池,而全場不到四個人下水游泳,Sean是泳池裡唯一的孩子,當我在蒸汽室、烤箱來來回回的避寒時,絲豪沒有放棄的傾向,我幾度走到池邊問他:「不冷嗎?要不要起來了?」他回我「不冷啊。」,然後繼續他的「游」然自得。我學到了:

有種冷叫父母覺得冷,有種辛苦叫父母為孩子叫苦孩子心甘情願就不苦。

大兒子Mike小二參加直排輪選手班時,因為剛換競速鞋的關係而磨破腳,五十元硬幣大小的水泡或破皮傷口。
那傷口看的媽媽我心疼不已,心想反覆磨擦該有多痛,而Mike卻只是貼上一層層的透氣膠帶,穿上鞋子繼續上場,一圈又一圈的溜著,所有直排輪競速選手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正是心甘情願就不痛,心甘情願就不苦。

再談談擔憂孩子未來找不到工作這個焦慮,2022年104人力銀行發了新聞稿2月有87萬個職缺,創歷年新高。

就算新聞不時報導科技進步讓機器人、AI取代某些工作,但同樣的也創造出更多原本不存在的工作。
IFTF在2017年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2030年有85%的工作現在還沒被創造出來(https://strammer.com/en/will-85-of-the-jobs-that-exist-in-2030-be-new/)。

想想網紅、Youtuber、電競選手、21世紀最性感的工作-資料科學家,每個工作都是最近幾年才被創造出來的工作。

這是個缺人多於缺工作的年代,也是個工作一直被創造出來的年代,且讓我們放下孩子找不到好工作的擔心,轉為陪伴孩子成為一個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人的力量,無論是已知的工作或即將被創造出來的工作,本質上都是在解決問題。

焦慮二:怕孩子沒經驗、選錯發展方向
對治方案:在能力所及的前提,多陪孩子嘗試

在這個快速變遷、充滿不確定性且複雜的時代,我們過去許多的經驗、歷史借鏡、老生常談可能都無法應用到我們或孩子面臨的問題或選擇。

舉例來說,我們常念孩子沉迷3C,不做正事,還自信滿滿的跟孩子舉例自己小時候都不玩遊戲。
事實上,我們以前是沒環境、沒條件、沒得玩,倘若我們也出生在3C世代,還真不見得能克制住不沉迷3C世界。
想想看我們就算買衣服都要多試幾件才能買到合身又合意的,更何況是孩子的未來。

過往經驗不適用,又怕孩子沒經驗、犯錯、選錯,那該怎麼辦呢?
與其說教、經驗談,不如在能力所及情況下,陪孩子犯錯!

我們最常跟孩子說的話,除了「快點」,應該就是「不可以」,反對的出發點是保護孩子。

沒有嘗試就沒有犯錯機會,沒有犯錯機會就沒有學習、成長的機會。
我們應該像《沒問題先生(Yes Man)》電影的男主角學會說YES一樣,對孩子說YES!

對孩子說YES!並不是沒有原則、底線的有求必應,也不是放任孩子隨性而為,而是我們練習:不要受限於我們過去的經驗及想像力,急著拒絕孩子。

當父母的若覺得孩子的想法太過天馬行空,往往是因為他們說的超過我們已知的、能想像的範疇。許多的科技與發展,都是從這些未知、無法想像的天馬行空而來的。

當孩子提出想做的事,在時間、空間、金錢所及的條件下,而且那件事既不違法、不傷害自身及他人健康的前提下,何妨讓孩子試試看呢?

先問孩子為什麼想做這件事?瞭解孩子的想法及目的後,不論你買不買單、認不認同,別急著說:NO!,取而代之的是,陪孩子去嘗試、犯錯與學習、成長。

只有不符合父母期待的孩子,沒有不優秀、不成功的孩子,

我在國中時,早早立定自己學資訊的志向,一直都是用功讀書的主流派乖寶寶,直到自己工作多年後,叛逆與非主流思維逐漸外顯。

看著兩個兒子跟我小時候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雖然多數時間我都是「好啊」媽媽,但有時也不免落入主流思維框架,把「用功讀書」、「考好學校」這兩件標準球衣套到孩子身上。

Mike小六的時候,問我好幾次:「可不可以讀縣內另一間有棒球隊的國中?」
我雖心知以Mike的個性,會問這麼多次,肯定是蠻想嘗試的,而我卻一次次以各種考量、分析,然後投下反對票,希望他好好讀完高中,考大學時再來選擇,屆時我會支持他讀運動相關科系。

Mike最終妥協了,讀了學區內的國中,走在所謂的主流道路上。

反對,不是因為孩子不願意或做不到,而是媽媽我自己內心的焦慮:擔憂他一時興頭上選錯,擔心他進球隊以打球為主,落下功課,也擔心運動員的路不好走。

當時的我除了陷入上面提到的兩種焦慮外,還陷入非主流的路不好走的迷思,否絕的或許不單是孩子對於就讀學校的選擇,可能還有他的夢想、自信與其他我無從得知的部分。

穿上暫時合身的球衣,不放棄持續找最適合的球衣

當個為孩子找到合適球衣的媽媽,並不代表在孩子們找到合適球衣前要祼體等待最適合的那件。

念體制內的學校很好、念體制外也不錯、嘗試不同的才藝或運動很好、瞭解建教班很好,總之先穿上一件還可以的球衣,然後邊嘗試其他可能性。

什麼叫穿上一件還可以的球衣呢?我常跟兩個孩子說:

在還沒找到自己有興趣、想做的事之前,在台灣的社會條件下,認真念書考高分是給自己比較多的選擇空間與機會,以免你之後找到興趣了,卻發現沒得選

凡事先試過,有試有機會,而且試過才能說喜不喜歡


raw-image

每個孩子都是個獨特的「理想型孩子」,父母的理想不見得是孩子的理想,父母既然無法幫孩子過他的人生,何不練習放下,放下自己的理想型,放下讓孩子成為自己想要的理想型的堅持,轉為陪孩子找到屬於他個人的「理想型」。

我們可以陪孩子們選錯、試錯、穿錯球衣,一直到陪他找到那件屬於他個人的「理想型」球衣,看著他發光發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讓心跟著飛揚的沙龍
5會員
26內容數
我是飛揚,一名敏捷崇尚者與樂於分享服務的顧問。敏捷不只是軟體開發,可以是工作很多面向的助力,可以是人生生活態度,從戲劇、電影、閒書中汲取人生啟發,反思衝動消費,將敏捷理念融入工作、學習和生活,我將我的敏捷探索和分享帶到 Fang格子沙龍。 邀請你加入我的文字世界!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一起敏捷!
2024/06/04
敏捷的成功需要整個團隊參與及沉浸式敏捷體驗,本文以失敗案例為例,探討敏捷失敗以及如何成功。作者認為,成功源於做對很多事,而失敗往往只因為少做了或做錯了一件事,敏捷的第一步是找到對的人,開始第一次的沉浸式敏捷體驗並獲得第一次成功經驗,讓團隊直接做中體驗與感受敏捷的好處,就會啟動敏捷在組織內的擴散與成功
Thumbnail
2024/06/04
敏捷的成功需要整個團隊參與及沉浸式敏捷體驗,本文以失敗案例為例,探討敏捷失敗以及如何成功。作者認為,成功源於做對很多事,而失敗往往只因為少做了或做錯了一件事,敏捷的第一步是找到對的人,開始第一次的沉浸式敏捷體驗並獲得第一次成功經驗,讓團隊直接做中體驗與感受敏捷的好處,就會啟動敏捷在組織內的擴散與成功
Thumbnail
2024/04/01
隨著孩子愈來愈大,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時間愈來愈少、細碎。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日常相處時間裡,建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
Thumbnail
2024/04/01
隨著孩子愈來愈大,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時間愈來愈少、細碎。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日常相處時間裡,建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
Thumbnail
2024/01/09
慕姿老師說在親子、伴侶關係中,因為情緒界限不清造成的各種無意識情緒勒索;菊仙老師說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該管就要管。這些我都知道,但我仍會因為擔心衝突減損了親子與伴侶關係的存款額度,導至關係失衡。該怎麼辦呢?我怎麼慢慢從惡性循環解套呢?請聽我細細說來。
Thumbnail
2024/01/09
慕姿老師說在親子、伴侶關係中,因為情緒界限不清造成的各種無意識情緒勒索;菊仙老師說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該管就要管。這些我都知道,但我仍會因為擔心衝突減損了親子與伴侶關係的存款額度,導至關係失衡。該怎麼辦呢?我怎麼慢慢從惡性循環解套呢?請聽我細細說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孩子的教養,絕對取決於父母本身;想改變小孩,先從父母自身的觀念改起。近幾年的薩提爾等教養模式,都在強調「安定的父母,才能接納小孩的不安定。」如果希望孩子能終生學習,在未來有競爭力,「如何自我成長」是父母首先該面對的自我挑戰。
Thumbnail
孩子的教養,絕對取決於父母本身;想改變小孩,先從父母自身的觀念改起。近幾年的薩提爾等教養模式,都在強調「安定的父母,才能接納小孩的不安定。」如果希望孩子能終生學習,在未來有競爭力,「如何自我成長」是父母首先該面對的自我挑戰。
Thumbnail
全世界都有孩子未來可以發光發熱的舞台;用以往的思維來指導孩子,反而限制她的想像,也許我們已沒有能力預測孩子未來的職業與生活,但做為父母老師,能夠陪伴孩子們認識自己,探索各種可能。擁有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各種困難的信心,和活成自己想要樣子的勇氣,才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Thumbnail
全世界都有孩子未來可以發光發熱的舞台;用以往的思維來指導孩子,反而限制她的想像,也許我們已沒有能力預測孩子未來的職業與生活,但做為父母老師,能夠陪伴孩子們認識自己,探索各種可能。擁有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各種困難的信心,和活成自己想要樣子的勇氣,才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Thumbnail
教練要為球隊找到最適合球衣的人,還要讓每個人對得起身上的這件球衣。 為人父母該把孩子訓練成適合穿某件球衣的人?還是陪他找到適合的球衣?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理想型孩子」,父母的理想不等同孩子的理想,我們應該陪孩子們選錯、試錯、穿錯球衣,一直到陪他找到那件屬於他個人的「理想型」球衣,看他發光發熱。
Thumbnail
教練要為球隊找到最適合球衣的人,還要讓每個人對得起身上的這件球衣。 為人父母該把孩子訓練成適合穿某件球衣的人?還是陪他找到適合的球衣?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理想型孩子」,父母的理想不等同孩子的理想,我們應該陪孩子們選錯、試錯、穿錯球衣,一直到陪他找到那件屬於他個人的「理想型」球衣,看他發光發熱。
Thumbnail
每個禮拜天,跟我一起打球的一個九年級生,每次都會跟我提到他的壓力很大,每次考試都會胃痛,我問他壓力源是什麼,他說是父母,因為父母希望他考上前三志願,而他自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任務。天下父母心,但是我們是不是忽略了哪些地方,而讓我們最愛的人受到痛苦而不自知。小孩要有競爭力,取決於父母的競爭觀……
Thumbnail
每個禮拜天,跟我一起打球的一個九年級生,每次都會跟我提到他的壓力很大,每次考試都會胃痛,我問他壓力源是什麼,他說是父母,因為父母希望他考上前三志願,而他自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任務。天下父母心,但是我們是不是忽略了哪些地方,而讓我們最愛的人受到痛苦而不自知。小孩要有競爭力,取決於父母的競爭觀……
Thumbnail
2021年奧運正在日本東京如火如荼地舉行,台灣優秀的運動員們正在努力地為我國爭取最高的榮譽。 近期,我們也可以透過電視新聞及報章媒體,看見選手們的榮耀。我們都知道在團體合作的運動項目中,除了不斷提升自我的能力外,擁有一位超級「神隊友」,將會大大的提高奪牌機率。 然而,想在人生中、家庭中獲得永久金牌,
Thumbnail
2021年奧運正在日本東京如火如荼地舉行,台灣優秀的運動員們正在努力地為我國爭取最高的榮譽。 近期,我們也可以透過電視新聞及報章媒體,看見選手們的榮耀。我們都知道在團體合作的運動項目中,除了不斷提升自我的能力外,擁有一位超級「神隊友」,將會大大的提高奪牌機率。 然而,想在人生中、家庭中獲得永久金牌,
Thumbnail
我很清楚,我不是要做給別人看, 所以,儘管在意,也能問心無愧... 儘管擔心,總還是讓自己笑臉迎人... 我只是不想讓平庸成為孩子的代名詞, 我只是不想孩子只能自怨自艾的活著... 甚至,夜闌人靜時,我也這樣想著, 我想要自己的小孩遇到怎樣的老師, 我就努力讓自己成為那樣的老師。
Thumbnail
我很清楚,我不是要做給別人看, 所以,儘管在意,也能問心無愧... 儘管擔心,總還是讓自己笑臉迎人... 我只是不想讓平庸成為孩子的代名詞, 我只是不想孩子只能自怨自艾的活著... 甚至,夜闌人靜時,我也這樣想著, 我想要自己的小孩遇到怎樣的老師, 我就努力讓自己成為那樣的老師。
Thumbnail
在諮商室裡,我遇到很多害怕失敗的孩子。 他們都會說,如果有任何失敗的機會或風險,我就不願意去做,萬一失敗怎麼辦?為什麼我要承擔這些呢!多丟臉,也浪費時間!倒不如,什麼都不要做。 他們不敢嘗試任何挑戰,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們不會輕易出手,然而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行動方法。他們只要有一點點的不確定
Thumbnail
在諮商室裡,我遇到很多害怕失敗的孩子。 他們都會說,如果有任何失敗的機會或風險,我就不願意去做,萬一失敗怎麼辦?為什麼我要承擔這些呢!多丟臉,也浪費時間!倒不如,什麼都不要做。 他們不敢嘗試任何挑戰,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們不會輕易出手,然而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行動方法。他們只要有一點點的不確定
Thumbnail
保護孩子不受到任何傷害是父母的天職,但其實根本做不到,孩子難免會跌倒,在感情上也可能會受傷,會因外在刺激和意外受到驚嚇,會因意外或失去而悲傷,會因不平或委屈而憤怒。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父母究竟該如何教育孩子?在控制與放手間該如何拿捏?
Thumbnail
保護孩子不受到任何傷害是父母的天職,但其實根本做不到,孩子難免會跌倒,在感情上也可能會受傷,會因外在刺激和意外受到驚嚇,會因意外或失去而悲傷,會因不平或委屈而憤怒。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父母究竟該如何教育孩子?在控制與放手間該如何拿捏?
Thumbnail
孩子啊,你拿什麼樣的現實折皺自己的身體?你拿什麼樣的量尺評判自己的靈魂?
Thumbnail
孩子啊,你拿什麼樣的現實折皺自己的身體?你拿什麼樣的量尺評判自己的靈魂?
Thumbnail
六月,又到了學校的畢業季與升學選擇的時間點。 考試結束,許多學生整天滾來滾去,讓家長憂心忡忡,無論是選填志願、或是選擇類組與科系,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呢?以下是我的建議:每次選擇的時候,想一想《哈利波特》的分類帽。
Thumbnail
六月,又到了學校的畢業季與升學選擇的時間點。 考試結束,許多學生整天滾來滾去,讓家長憂心忡忡,無論是選填志願、或是選擇類組與科系,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呢?以下是我的建議:每次選擇的時候,想一想《哈利波特》的分類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