奬項的意義

奬項的意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女兒讀過的學校都很「鼓勵」學生。從幼稚園始,她就拿過林林總總的獎項:清潔奬、閱讀獎;小學又有EQ之星之類;上到中學,最近還得了個「數學奬」和「人文學科奬」。

raw-image


沒看錯,是我女兒得到了一個數學獎。認識她的人都知道這獎要是落到小女手,都得趕緊看看太陽是否從西邊升起。不是自卑,而是客觀而言學校內比她數學好的人多的是。可這數學獎怎得沒頭沒腦地落左我家女兒手上?

因為這個獎項不是「最佳」或「最高分」的數學獎,而是「growth mindset」類別。學校有頒發獎學金給科目成績出眾的同學,但有三個領域他們額外注重,會分科去頒獎表揚。除了growth mindset還有courage in the learning zone和 support of peers兩個範疇。女兒數學自非最高分的一群,但想是老師要鼓勵她過去一個學期努力嘗試,就把這獎項頒給她。

全家都笑這個獎項應易名「太陽由西邊升起獎」。放暑假了,女兒沒有假期功課,就把先前嚷着要買回來的數學習作拿出來做。我奇怪:「為甚麼這樣勤力?」她聳聳肩:「媽,你知我就是growth mindset 啊?我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趁有時間就替數學加把勁,開學後就不怕追不上了。」我忍不住笑出來:「那你在告訴我這個獎是打破了你數學科的玻璃天花板嗎?很好啊!媽就認為你可以當上一個數學家。」我倆哈哈大笑,她又轉個頭投入習作簿:「媽,你還得替我準備多一年的習作,這兩本只是温習過去學過的,新學年我得買一本合我所學的練習練習一下。」我差點沒笑昏過去。

和好友談起,她女兒原來也在上中學後加倍努力:「有時不知怎的,我在家工作都下班了,她還待在房中。我去看一看她,原來她全神貫注地做功課。有時候還做得得晚,我得勸她關燈去睡啊!都不明白為甚麼初中會有這麼多功課,更別說這一年特多網課,就怕孩子們都坐得太久了。」媽媽擔心孩子會壞眼睛,可是她那聰慧的女兒最後拿下一年全額獎學金。「其實上學期有一科她做得不太好,她告訴我就欠這一科,只要努力把這科讀好就夠資格多拿學業獎。」朋友雖然未老,也真算老懷安慰。

獎項,對於父母而言毫不重要。難道好友真的會因為免學費一年而額外高興嗎?我自問也不會因為一個數學的growth mindset獎飄飄然至以為女兒真的能當上數學家。能或不能其實不在父母掌握:孩子的潛力無窮,發揮不發揮都在孩子自己。看着這兩個女孩子,家長們頂多在旁鼓勵加油打氣一下。她們自訂目標,自然都是靠自身努力去完成,父母不叨光只能陪陪笑而已。但從兩人身上我卻看到學校頒發獎項的最大意義:正面鼓勵孩子,推動他們更上一層樓,打破偏見(比如小女多年都對數學沒信心但卻沒因此放棄學習),令孩子不自暴自棄,從建立自信開始針對自己的不足改進。

孩子只要對未來充滿希望,就有動力繼續學習,這些看重孩子付出而頒發的獎項要比父母每日嘮叨一萬次「努力學習天天向上」有用多了,也是奬項的真正意義。

avatar-img
Teresa Ho的沙龍
59會員
165內容數
本來以為一邊當媽一邊學做媽,怎知反過來被女兒每天調教的是小女子。所謂親子,原來是互動而非從上而下的教養。拋棄八股的君臣父子兄弟等包袱,原來當媽所得更教我驚喜萬分。有孩子的人,是上天多賜重活一趟的機會。把握這機會把點滴記下來,提醒自己無論當媽當爸當甚麼,最重要其實是當好一個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Teresa H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沒當媽的;當媽的;雙職的;單親的都好,在苦悶的生活中打開自己的心,感受一下生活上的選擇帶給自己的恩賜,也算得上是享受人生吧?
遺漏了甚麼?我們的人生都因為追逐分數和別人的肯定,遺漏了太多太多的人和事。
別以為我寫這麼多自己就拿捏得天衣無縫。讀到那揪心的一句「父母永遠都會比子女所需遲一點放手,有些地方甚至一直都不能放手。」時,我轉頭吩咐啃着《Harry Potter》的女兒:「女呀,若果你在生活上察覺老母有甚麼硬是叼着尾不放手,你得好好和我說清楚啊!」女兒點點頭,不知她有沒有聽懂,又埋頭進書本裏去。
很無聊也沒真的是怎麼樣的實驗,但女兒啟發了我一點:習慣一旦形成,原來要改變並不容易,即使人有意識地叫自己改,也需要花可能和當初不經意建立舊習慣時同樣或更大的力量。這樣我想起十多二十年前一部暢銷書,名叫大概七大習慣之類的,就是教人要養成幾種成功人士通有的小習慣,那做好小事便成大器。
八卦也好、無聊也罷,閱讀這行為本身並不深奧也不高尚,竅門不在閱讀能力而在興趣。女兒用了很長的時間去找自己喜愛的小說類型,也有孩子只愛讀有關生物、科學、地理、天文等書籍。總之不放棄,文字帶給人類的遠遠多於我們能想像的一切。
孩子一是變成事不關己己不勞心(反正功課我不想做但全世界都在迫着做便敷衍一下);二變成一旦有點能力後,做事馬虎不肯盡全力(因沒有鍛鍊好做人態度),這時候孩子還可還原基本步,從學做人開始慢慢學好,再把良好的態度放在做事的一環中嗎?也許,但余不予厚望。
沒當媽的;當媽的;雙職的;單親的都好,在苦悶的生活中打開自己的心,感受一下生活上的選擇帶給自己的恩賜,也算得上是享受人生吧?
遺漏了甚麼?我們的人生都因為追逐分數和別人的肯定,遺漏了太多太多的人和事。
別以為我寫這麼多自己就拿捏得天衣無縫。讀到那揪心的一句「父母永遠都會比子女所需遲一點放手,有些地方甚至一直都不能放手。」時,我轉頭吩咐啃着《Harry Potter》的女兒:「女呀,若果你在生活上察覺老母有甚麼硬是叼着尾不放手,你得好好和我說清楚啊!」女兒點點頭,不知她有沒有聽懂,又埋頭進書本裏去。
很無聊也沒真的是怎麼樣的實驗,但女兒啟發了我一點:習慣一旦形成,原來要改變並不容易,即使人有意識地叫自己改,也需要花可能和當初不經意建立舊習慣時同樣或更大的力量。這樣我想起十多二十年前一部暢銷書,名叫大概七大習慣之類的,就是教人要養成幾種成功人士通有的小習慣,那做好小事便成大器。
八卦也好、無聊也罷,閱讀這行為本身並不深奧也不高尚,竅門不在閱讀能力而在興趣。女兒用了很長的時間去找自己喜愛的小說類型,也有孩子只愛讀有關生物、科學、地理、天文等書籍。總之不放棄,文字帶給人類的遠遠多於我們能想像的一切。
孩子一是變成事不關己己不勞心(反正功課我不想做但全世界都在迫着做便敷衍一下);二變成一旦有點能力後,做事馬虎不肯盡全力(因沒有鍛鍊好做人態度),這時候孩子還可還原基本步,從學做人開始慢慢學好,再把良好的態度放在做事的一環中嗎?也許,但余不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