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讀過的學校都很「鼓勵」學生。從幼稚園始,她就拿過林林總總的獎項:清潔奬、閱讀獎;小學又有EQ之星之類;上到中學,最近還得了個「數學奬」和「人文學科奬」。
沒看錯,是我女兒得到了一個數學獎。認識她的人都知道這獎要是落到小女手,都得趕緊看看太陽是否從西邊升起。不是自卑,而是客觀而言學校內比她數學好的人多的是。可這數學獎怎得沒頭沒腦地落左我家女兒手上?
因為這個獎項不是「最佳」或「最高分」的數學獎,而是「growth mindset」類別。學校有頒發獎學金給科目成績出眾的同學,但有三個領域他們額外注重,會分科去頒獎表揚。除了growth mindset還有courage in the learning zone和 support of peers兩個範疇。女兒數學自非最高分的一群,但想是老師要鼓勵她過去一個學期努力嘗試,就把這獎項頒給她。
全家都笑這個獎項應易名「太陽由西邊升起獎」。放暑假了,女兒沒有假期功課,就把先前嚷着要買回來的數學習作拿出來做。我奇怪:「為甚麼這樣勤力?」她聳聳肩:「媽,你知我就是growth mindset 啊?我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趁有時間就替數學加把勁,開學後就不怕追不上了。」我忍不住笑出來:「那你在告訴我這個獎是打破了你數學科的玻璃天花板嗎?很好啊!媽就認為你可以當上一個數學家。」我倆哈哈大笑,她又轉個頭投入習作簿:「媽,你還得替我準備多一年的習作,這兩本只是温習過去學過的,新學年我得買一本合我所學的練習練習一下。」我差點沒笑昏過去。
和好友談起,她女兒原來也在上中學後加倍努力:「有時不知怎的,我在家工作都下班了,她還待在房中。我去看一看她,原來她全神貫注地做功課。有時候還做得得晚,我得勸她關燈去睡啊!都不明白為甚麼初中會有這麼多功課,更別說這一年特多網課,就怕孩子們都坐得太久了。」媽媽擔心孩子會壞眼睛,可是她那聰慧的女兒最後拿下一年全額獎學金。「其實上學期有一科她做得不太好,她告訴我就欠這一科,只要努力把這科讀好就夠資格多拿學業獎。」朋友雖然未老,也真算老懷安慰。
獎項,對於父母而言毫不重要。難道好友真的會因為免學費一年而額外高興嗎?我自問也不會因為一個數學的growth mindset獎飄飄然至以為女兒真的能當上數學家。能或不能其實不在父母掌握:孩子的潛力無窮,發揮不發揮都在孩子自己。看着這兩個女孩子,家長們頂多在旁鼓勵加油打氣一下。她們自訂目標,自然都是靠自身努力去完成,父母不叨光只能陪陪笑而已。但從兩人身上我卻看到學校頒發獎項的最大意義:正面鼓勵孩子,推動他們更上一層樓,打破偏見(比如小女多年都對數學沒信心但卻沒因此放棄學習),令孩子不自暴自棄,從建立自信開始針對自己的不足改進。
孩子只要對未來充滿希望,就有動力繼續學習,這些看重孩子付出而頒發的獎項要比父母每日嘮叨一萬次「努力學習天天向上」有用多了,也是奬項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