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日冬小姐聊天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她的自我覺知已經開啟,同時還保留著過往的「應該」,也就是信念上的限制與小我的恐懼。在言語展現寬大不羈的胸襟時,「可是」、「但是」也會隨之冒出頭,讓說出的前言以一種無奈的心境,落在她所不期望的結果之中。
不理會他人眼光
「你喜歡自己嗎?」我問。
「喜歡啊!我很喜歡我自己。」日冬小姐回覆我。
「很棒耶!那麼你也夠認同自己。」我說。
「嗯⋯⋯有時候不會耶,我會覺得好像應該更努力。」她想了一下才說完。
「怎麼說呢?你喜歡自己、也不理會他人的眼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我問。
日冬小姐「知道」不用理會他人眼光,做舒適的自己比較重要。更深入一點地說,她也明白別人的想法理會不完,不在意才能對自己的身心平衡有益。
她知道,也舉例自己是如何將不在意應用在生活場景中。事實是,大部分的時候並不如她所描繪的「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更多的是因為外在的批評與期望,驅使了自己的行動,也改變了自己原本的方向。
不在乎卻很煩
「一次兩次還好,但周遭環境是那種覺得你應該更好的氛圍,就會開始自我懷疑:我是不是真的不夠好?」日冬小姐說。
「原來如此。浸泡在環境之中,確實容易會這樣。」我說。
「有時候為了避免麻煩,我不想跟他們談我真正的想法。因為一講出來那些認為我應該要怎樣的人,就會開始強加自己的價值觀給我,想要我改變。」日冬小姐說。
「但你還有一個不在乎他人眼光的能力。」我說。
「對啊,我不想理他們,我覺得很煩。」日冬小姐說。
「很煩嗎~?不在乎為什麼會覺得煩呢?」我問。
之於我而言,不在乎就不會有反應,就算有瞬間的慣性反應,也能夠很快代謝掉,這與囤積情緒造成心理不平衡的「壓抑」有很大的不同。
當然,很煩的感受出現是很正常的,但對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都感到很煩,就需要留意是不是心靈帶來的提醒。她的心理尺度早已失衡,只要一添加事件,就會因為傾斜到「煩」的感受,而讓事件變重、變大,變得無法承受。
原本的自己
「我可能還沒有修煉到無法不理他們吧。」日冬小姐說。
「原來如此。但至少你喜歡你自己。」我說。
「對啊,我喜歡自己。但是他們會覺得我要更好,我就會覺得我是不是不夠好。」日冬小姐說。
「你說你原本的性格,就是不喜歡好爭喜功不是嗎?」我問。
「對啊,我不喜歡爭。為什麼不能就讓我用自己的步調過生活?」日冬小姐問。
我認為這是一項對靈魂的叩問:不喜歡,為什麼不讓自己用舒適的、平靜的方式生活?
即便看起來在向外求尋答案,向那些要求日冬小姐「更好」的人提出崩潰式的質問。但同時我也把這句話看成是冬日小姐的靈魂對她提問:為什麼讓自己過著精神煩亂的生活?只為別人認為的「應該」?
矛盾的內心
「你當然可以過著妳要的生活,除非你選擇了其他你認為更重要的事。你很有覺知力,你是有力量的。」我說。
「我知道啊,但是我總不能放下那些事情都不管,只做我自己吧?」日冬小姐說。
「為什麼不能呢?」我問。
「那就會被很多人講話、被臭罵吧?怎麼可能放下不管?」日冬小姐說。
「嗯,你喜歡自己卻捨得讓自己的心理處於不平衡,是不是因為你選擇了其他認為更重要的、更想顧慮的事情呢?」我說。
「是這樣說沒錯啦。但很煩啊~我就是很矛盾。」日冬小姐說。
「做自己」包含了自己想要展現出來的品格,並且允許自己擁有舒適、平衡的狀態。
「做自己」並非只是普世價值上會被形容為「自私」、「沒用」、「擺爛」的詞彙(再說,詞彙是中性的,當然這些很常被歸類在負面形容,然而這樣也只是主觀上的認知)。如果想展現的品格是「為他人著想」,那麼這也就只是做自己的一種方式,無關好壞。重點是不去批判自己的行為,而是著重在內心舒適與關係平衡。
不配得的感受
「如果你知道是自己選擇的,並且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選而沒人逼迫你,那麼這或許不是矛盾,就只是心理想要,而小我認為你應該做另一種選擇。」我說。
「那我要怎麼辦?我要怎麼想?」日冬小姐問。
「你配得任何美好,你不需要成為誰就已經值得被愛了。」我說。
「是嗎?可是我不這麼認為,我不覺得自己這麼好。我從沒這麼想過,沒想過自己可以得到美好。」日冬小姐說。
「這樣的感覺,我能夠理解成是一種不配得感嗎?」我問。
「可以,我覺得是耶。」日冬小姐說。
對話到此刻為止,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喜歡自己,同時也能有不配得感。
不配得感是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美好的人事物。日冬小姐喜歡自己原本的樣貌,卻認為這樣的自己是不值得擁有美好的人。之於我而言,乍聽之下是很矛盾的,畢竟喜歡自己與滿意自己的模樣,感覺起來是能相通的,但日冬小姐顯然並不滿意自己目前的模樣,即便她喜歡自己。
我試著拆解這個細微的呈現:
如果是並存,是不是說明喜歡自己不等於滿意自己、欣賞自己?抑或是喜歡自己、滿意自己、欣賞自己的人,還是會擁有不配得到美好的感受呢?喜歡、滿意、欣賞自己的人,不一定是有自信的人嗎?
一個有自信的人,喜歡、滿意、欣賞自己的美好,自然對於美好的狀態不會有分離感,並且信任生命的安排,至少不會有「我不覺得我值得擁有好東西」的感受。偶爾的挫敗與低落,不會讓他們立即背離這樣的信任,或許只是還有我沒能觸及的地方。
談話中出現的「我知道」、「我想過」,都指出了日冬小姐的自我觀察與覺知,然而這些都比不過「但是」。覺知的部分是心裡層面上的「知道」,但始終沒有辦法「做到」的狀態,則是屬於生存的層面。她「知道」自己是喜歡自己的,卻沒辦法「做到」允許自己成為那個喜歡的自己,因而產生自我矛盾。
總結
這種無法允許自己成為喜歡的自己,或許是造成「喜歡自己與不配得感並存」的原因吧?
最後,很感謝與日冬小姐的對話,帶來了關於「喜歡自己」與「不配得感」的思考面向。在此僅分享整理對話的心得,祝安好。
捕捉人間的片段故事。
👉🏻感謝您閱讀閒人的聽故事心得
👉🏻如果能為您提供一點靈感並按下愛心❤️
將會是我持續分享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