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不生。前後際斷。
今則念念成三世。念念識不住。
念念唯是風。念念無主宰。」
— 祖師云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宗鏡錄》卷六十六
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 延壽 集
夫既無我,亦無於人。乃至眾生壽者,十六知見等。
如大涅槃經云。
佛言。如說名色繫縛眾生。名色若滅,則無眾生。離名色已,無別眾生。離眾生已,無別名色。亦名名色繫縛眾生。亦名眾生繫縛名色。
師子吼言。世尊。如眼不自見。指不自觸。刀不自割。愛不自受。云何如來說言,名色繫縛名色。何以故。言名色者即是眾生,言眾生者即是名色。若言名色繫縛眾生。即是名色繫縛名色。
佛言。善男子。如二手合時,更無異法而來合也。名之與色,亦復如是。以是義故,我言名色繫縛眾生。若離名色,則得解脫。
釋曰。如二手合時更無異法者,二手雖有相合,以但是一身之用,故無異法。雖非異法。若以一手,合義不成。如名色眾生雖然不異。要因名色繫縛眾生。要離名色方得解脫。一切諸法離合縛脫,亦復如是。
維摩經云。
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
肇法師曰。天生萬物,以人為貴。始終不改謂之人。外道以人名神。謂始終不變。若法前後際斷,則新新不同。新新不同,則無不變之者。無不變之者,則無人矣。既前際無人。後際無壽者。中際無我無眾生。世間凡所有法。皆是意言分別立其名相,都無實義。眾生不了,妄有所得。沒在其中,不能出離。是以諸佛方便說人法二空。唯識正義。於虛誑名相中而能拔出。
如大智度論云。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空無根本,如夢如幻等。眾生在何處住,而菩薩拔出。須菩提意謂。如人沒深泥而得拔出。佛答。眾生但住名相虛誑憶想分別中。佛意一切法中,無決定實者。但凡夫虛誑故著。如人暗中見似人物,謂是實人,而生畏怖。又如惡狗臨井,自吠其影。水中無狗,但有其相。而生惡心,投井而死。
眾生亦如是。四大和合,故名為身。因緣生識和合,故動作言語。凡夫人於中起人相生愛生恚。起罪業,墮三惡道。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憐愍眾生,種種因緣教化,令知空法而拔出之。作是言。是法皆畢竟空無所有。眾生顛倒虛妄,故見似有。如化,如幻,如乾闥婆城,無有實事。但誑惑人眼。乃至佛告須菩提。若諸法當實有如毫釐許。菩薩坐道場時,不能覺一切法,空無相無所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能以此法利益眾生等。
又云。如人遠行,獨宿空亭。夜中有鬼,擔一死屍來著其前。復有一鬼從後而來,瞋罵前鬼。云是我屍,何以擔來。前鬼復言。本是我物,我自擔來。二鬼各以一手爭之。
前鬼語曰。可問此人。後鬼即問。是誰死人。誰擔將來。是人思惟。此之二鬼,皆有大力。實語虛語,皆不免死。我今不應妄語答鬼。便答後鬼。前鬼擔來。後鬼大瞋。拔其手足,出著地上。前鬼愧之,取屍補之。補之便著。臂手足等,舉身皆易。於是二鬼,共食所易活人之身。各各拭口,分首而去。
其人思惟。父母生身,眼見食盡。我今此身。盡是他肉。為有身耶。為無身耶。如是思惟,心懷迷亂不知所措,猶如狂人。天既明矣。尋路而去。至前國土。見有佛塔。凡見眾僧。不論餘事。但問己身,為有為無。
諸比丘問。汝何人耶。答曰。我亦不知是人非人。即為眾僧廣說上事。眾僧皆云。此人自知己身無我,易可化度。即語之言。汝身本來恒自無我。但以四大和合聚集,計為本身。如汝本身,與今無異。時諸比丘,度為沙門。斷煩惱盡。得阿羅漢。是故有時,於他人身亦計為我,已無我故。有時於我,謂為他人故。
文殊問經云。有老人夜臥。手捉兩膝而便問云。那得有此兩小兒耶。身若有我。云何不識,謂為小兒。故知橫計,皆無定實。
又云。菩薩作是念。諸法空,無我,無眾生。而從因緣故,有四大六識。是十法,各各有力。能生能起。能有所作。如地能持。水能爛。火能消。風能迴轉。識能分別。是十法,各有所作。眾生顛倒故,謂是人作我作。如皮骨和合,故有語聲。惑者謂人語。如火燒乾竹林,出大音聲。此中無有作者。又如木人,幻人,化人。雖能動作,無有作者。此十法亦如是。
廣百論云。若隨自覺執有我者。豈不但緣無常身等,虛妄分別,執為實我。所以者何。現見世間但緣身等,前後隨緣,分位差別。虛妄計度,我肥我瘦。我勝我劣。我明我暗。我苦我樂。身等無常,可有是事。常住實我,無此差別。由此比知一切我見。皆無實我以為境界。唯緣虛妄身等為境。隨自妄想覺慧生故。如緣暗繩。顛倒蛇執。
寶行王正論偈云。
如人依淨鏡。得見自面影。此影但可見。一向不真實。
我見亦如是。依陰得顯現。如實檢非有。猶如鏡面影。
顯揚論問曰。若唯有蘊,無別我者。誰見誰聞。誰能了別。
乃至偈答云。如光能照用。離光無異體。是故於內外。空無我義成。
論曰。現見世間,即於光體有能照用說為照者。離光體外,無別照者。如是眼等有見等用說為見者。乃至了別者。無別見者等。是故內外諸法,等無有我。
問 : 若實無我。云何世間有染有淨。
答 : 染淨諸法,從因緣生。不由實我。何以故。頌曰。如世間外物。離我有損益。內雖無實我。染淨義應成。
論曰。如世外物雖無有我。而有種種災橫順益事業成就。如是內法雖無有我。而有種種染淨義成。是故無過。
問 : 既人法俱空。若實無我,誰受生死依正果報。或復厭苦求趣涅槃。縛解去來,昇沈等事。
答 : 雖無作者,而有作業。以眾緣力,至於後世。相續不斷。但以識為種。能有厭求記憶等事。
大涅槃經云。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眾生五陰,空無所有。誰有受教,修集道者。佛言。善男子。一切眾生,皆有念心,慧心,發心,勤精進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雖念念滅。猶故相似相續不斷。故名修道。乃至如燈。雖念念滅,而有光明,除破闇冥。念等諸法,亦復如是。如眾生食。雖念念滅,亦能令飢者而得飽滿。譬如上藥。雖念念滅,亦能愈病。日月光明,雖念念滅,亦能增長草木樹林。善男子。汝言念念滅。云何增長者。心不斷故,名為增長。
如淨名經偈云。雖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失。善惡之業因。苦樂之果報。非有人我,能作能受。但是識持,因果不亡。
如古師云。眾生為善惡而受其報者。皆由眾生心識,三世相續。念念相傳。如今世現行五蘊。猶前世識種為因,起今世果。今世有作業熏種,而為來世現行因。展轉相續為因果故。
又善惡之業,皆由心識而起。謂前念造得善惡業。然此一念識雖滅。而後念心識生。既心識相傳不斷。即能任持善惡之業,而亦不亡。以由識持故。
識論云。
然有情類,身心相續,煩惱業力,轉迴諸趣。厭患苦故,求趣涅槃。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由妄熏習似我相現。愚者於中妄執為我。故知厭苦求樂。捨此生彼。則驗知無我。若定有我有體。則不能去來,隨緣起滅。以定有故,不可移易。只為識心,如幻無定故。乃有從凡入聖之理。厭妄求真之門。則不壞因緣。能含正理。
大莊嚴論問 : 有縛則有解。無我則無有縛。若無有縛,誰得解脫。
答 : 雖無有我,猶有縛解。何以故。煩惱覆故,則為所縛。若斷煩惱,則得解脫。是故雖復無我,猶有縛解。
問 : 若無我者,誰至後世。
答 : 從於過去煩惱諸業。得現在身,及以諸根。從今現世復造諸業。以是因緣,得未來身。及以諸根。
譬如穀子,眾緣和合。故得生芽。然此種子,實不至芽。種子滅故,芽便增長。子滅故不常。芽生故不斷。佛說受身,亦復如是。雖復無我,業報不失。
問 : 若無我者,先所作事,云何故憶而不忘失。
答 : 以有念覺,與心相應。便能憶念三世之事,而不忘失。
又復問 : 若無我者,過去已滅。現在心生。生滅既異,云何而得憶念不忘。
答 : 一切受生,識為種子。入母胎,由愛水潤漬,身樹得生。
如胡桃子,隨類而生。此陰造業,能感後陰。然此前陰,不生後陰。以業緣故,便受後陰。生滅雖異,相續不斷。如嬰兒病。與乳母藥,兒患得愈。母雖非兒。藥之力勢,能及於兒。陰亦如是。以有業力,便受後陰,憶念不忘。
又大智度論云。
問曰 : 心所趣向。心為去,為不去。若去,此則無心。猶如死人。若不去,云何能緣。如佛言,依意緣法。意識生意。若不去,則無和合。
答 : 心不去不住而能知。如般若中說。一切法無來無去相。云何言心有來去。若有來去。即墮常見。諸法無有定相。知心不住,為無常相。結使未斷,或生吾我。如是思惟。若心無常,誰知是心。心為屬誰。誰為心主,而受苦樂。一切諸物,誰之所有。即分別知,無有別主。但於五陰計有人相,而生我心。以我心故,生我所。我所心生故,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愛等諸煩惱,假名為縛。若修道解是縛而得解脫,即名涅槃。更無有法,名為涅槃。如人被械得脫,而作戲論。是械是脚。何者是解脫。是人可怪。於脚械外,更求解脫。眾生亦如是。離五陰滅,更求解脫。
故知有識則繫縛。無識則解脫。若離五陰空別求解脫者。如離此方空,別求他方空。故思益經云。愚於陰界入。而欲求菩提。蔭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
華嚴會意問云 : 若準六根無我,誰造誰受耶。
答 : 佛說作善生天,為惡受苦者。此但因緣法爾。非是我能為受也。若言是我非因緣者。作惡何不生天,乃墮地獄耶。我豈愛彼地獄故受苦耶。我既作惡而不受樂者,故知善惡感報,唯因緣非是我也。如論云。因緣故生天。因緣故墮地獄。是此意也。
問 : 既言無我。誰感因緣。若言無我,但是因緣自為者。草木亦稟因緣。何不生天與受苦耶。
答 : 內外雖但稟因緣。因緣有二。
一,善惡增上業因緣。但感生天,及地獄異熟等。
二,善惡等流業因緣。生天者,感寶地金華。墮地獄者,感刀林銅柱等。
此是因緣業作。非我能為。豈謂受報不同,而計有我也。故經云。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
問 : 若言造業受報,但是因緣非由我者。何故有證無我者,雖有已造惡業因緣,而不感受報耶。既得無我即不受報者。故知我造惡業受報,非是業因緣也。
答 : 由得無我已,即斷惡業因緣。無彼因緣,故不受報。非謂有我無我,受不受也。故經云。因緣故法滅等。此之謂也。即以如實推究,我不可得。是故無我,唯六根也。外我所執外分有六塵也。非實我所有。
問 : 若言唯是色聚等,無實財寶非我所者,即我等遍有。何得世人有富饒財寶。有貧無一錢等。
答 : 財寶是色。從業因生。以業增勝故,即財寶豐盈。由業不清淨故,貧無一物也。此則有無因業。非是我所能為也。若言財寶實有,非由業因緣有者。即一切眾生執有我所。何故有貧富不同。故知由業因緣,非我實有也。說長者多盈財寶,餓鬼無一毛覆身,業是也。破中間見聞等病,故於中間分為六識也。見聞等病,空無所有也。若言見聞等是我非是識者。如聾盲人有我,何不得見聞等耶。既聾盲等人有於我,而不得見聞者。故知見是識,非是我也。是知於此根塵識三處推擇,唯有法而無我人。
問 : 或言有我,由迷似生,非實有者。何不迷他為自。今既以自為自,不得為他。以他為他,不得為自者。故知自他實有非由計生也。又但是迷心,非實有者。何不於水迷見為火。於火迷見於水。故知水火實有。不是迷生也。
答曰 : 有二。
初者,然此分別計我,藉三緣生。謂邪師,邪教,邪思惟等。由此三緣。久久熏力慣習,遂計彼為他。執自為我。此但由計有實有故。若言實有,非熏習而計有者。初出胎時,何不執自及以他身。既初出胎時,未熏習故,不計自他。故知計有自他,由妄熏故也。如說分別我執,藉三緣生故。又云惡見熏習等。
二者,凡所見執實,必迷似生。離似則無所執性。故知如計水火,由執似生也。何者。以水火似有。但是虛相誑心。以不了相虛,執為實有。何以故。所得冷熱,但是觸塵。所見青黃赤白,是色法故。流相騰焰,是法塵故。執實水火,但唯法塵妄見有也。如說從自心生,與心作相等是也。
問 : 既親驗水火,但唯塵等。云何有水火相別。
答 : 六塵不別,但是虛似有殊。即此似相,由迷執所起故。是故似之與執,但有迷生。
如說餓鬼恒河見水為火喻等。此但從自心生,外非實有也。又云。凡有見自見他,皆是迷心自現。如迷東為西。然迷人西,不離悟人東。但為迷人迷故,不見悟人東也。非謂迷見西處,無彼東也。若言迷見西處,無實東者。即見西是悟。不是迷也。以無悟人東,無所迷故。既知實東謂為西者,足見人不離東也。信知眾生不離佛界。佛界不離眾生界。但為迷故癡盲,對目不知見。深自悲哉。
如大涅槃經云。
外道先尼言,瞿曇。若無我者,誰見誰聞。佛言。善男子。內有六入。外有六塵。內外和合,生六種識。是六種識,因緣得名。善男子。譬如一火。因木得故,名為木火。因草得故,名為草火。乃至眾生意識,亦復如是。因眼因色,因明因欲,名為眼識。善男子。如是眼識,不在眼中。乃至欲中。四事和合,故生是識。乃至意識,亦復如是。若是因緣和合故生。智者不應說見即是我。乃至觸即是我。善男子。是故我說眼識乃至意識,一切諸法,即是幻也。云何如幻。本無今有。已有還無。乃至內外六入,是名眾生我人士夫。離內外入,無別眾生我人士夫。
又言,瞿曇。如汝所言,內外和合。誰出聲言,我作我受。佛言,先尼。從愛無明,因緣生業。從業生有。從有出生無量心數。心生覺觀。覺觀動風。風隨心觸喉舌齒唇。眾生同想,聲出言說。我作我受。我見我聞。善男子。如幢頭鈴。風因緣故。便出音聲。風大聲大。風小聲小。無有作者。
又百論云。
我若是有。應如色等,從緣而生。
生定歸滅,則非常住。若非緣生。
應如兔角,無勝體用。何名為我。
又念念滅,所以非常。相似相續,所以非斷。
如是佛子。遠離二邊。悟入緣生,處中妙理。
問 : 既無我人。云何有生有死。
答 : 但生是空生。死是空死。畢竟無有我人可得。如經云。一切世間法。唯因果無人。但是依空法。還生於空法。是知眾生果中,但有名數。名數本空。萬法何有。
如法性論云。數盡則群有皆虛。名廢則萬像自畢。因茲以觀。斯乃會通之津徑。反神之玄路。是以境因名立,名虛則境空。有從數生,數虛則有寂。名數起處,皆是自心。心若不生,萬法何有。
所以華嚴經頌云。
世間一切法。但以心為主。
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
若能如實觀之,則見自心之性。可謂會通之津徑。反神之玄路矣。
又淨名疏,智者廣釋六大性無我。如經云。是身無我,為如地。此正約地種明無我也。今例作兩釋。
一,作破外人解。二,約內觀明義。
- 一,破外人者。
外人計云。若言身無神我。那得能擔輕負重。內人破言。地亦能荷負山嶽。可有神我耶。
- 次,約內觀解者。
若毘曇明眾生是假名。地大是實法。成論明地大亦是假名。四微是實法。今明雖復假實之殊。同是苦諦下無我行觀門所攝。如地是四微所成。若一微是主。三亦是主。若一非主。三亦非主。當知無主。若內地四微所成無主者。外地四微所成,亦無有主也。若內外地無主者。此三事所成,何得有主。若無主,即是無我。故云此身無主,為如地也。
又請觀音經云。
地大,地無堅性。地若是有者,為自性有。他性有。共性有。無因性有。四種中隨計一性,即是有見。若謂是事實。餘妄語。實即是剛義,是性,是主義也。若檢四性不得。此為見地是無。是事實。餘妄語。實即是剛,是性,是主。若見地亦有亦無。是事實。餘妄語。實即是剛,是性,是主。若見地是非有非無。是事實。餘妄語。實即是性,是主。若於此四句有所計執者。即是性實,是剛,是主。
金剛般若經云。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亦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亦著我人眾生壽者也。若不取四句,則是觀地無剛性。若無剛實,則無主無我。故說是身無主,猶如地也。
經云。是身無我,為如火。亦作兩釋。一,作破外人解者。外人計有神我。云何知耶。見身能東西馳走,及出音聲。故知有神我也。內人破曰。約火一法,破其兩計。所以者何。火燒野草。亦能東西自在。亦是我也。又燒著竹木,出諸音聲。亦是有神我也。
次約內觀釋者。火為三微所成。無有定性。無性,即是無火也。今身為名色所成。身無定性。若身無定性,即無我也。復次此身中諸煖即是火。若外火無我。內火亦無我也。
又請觀音經云。火大,火性從因緣生。若從緣生,即無自性。無實,即無我。破性,及四句。類地可知。經云。是身無壽,為如風。亦作破內外觀釋。破外人者。外人計有壽者,云何知耶。若無壽者,何得有出入息,相續不斷。內人破曰。出入息者但風相。外風無壽者。內風豈是壽者也。次內觀解者。風相觸擊。故輕虛自在。遊中無礙。有何壽命。大集云。出入息者,名為壽命。若觀此出入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來無經遊。去無履涉。如空中風。求不可得。風既非壽。息亦何得是壽也。
又請觀音經云。風性無礙。今以四句觀風。若言有性有生,四句可得者。即是礙相。不得入道。若四句觀風。風不可得,即是無礙。無礙故,即是入如實之際。觀身三事,息非壽命如風。故說是身無壽,為如風也。
經云。是身無人,為如水。此約水種破人。亦作破外人內觀解。初明破外人者。外人計有神,即是人。云何知耶。若身中無神。何能慈恩潤下。曲隨物情也。內人破曰。我見水能下潤。隨器方圓。水無神無人者。而汝能恩潤順物。亦無神無人也。
今明內觀解者。水為三微所成。無有定性。無性即無水。三事成身。無有定性。無性即無身。無身即無人。故說是身無人。為如水也。
又解,如小兒水中見影。謂言水裏有人。入水求人,終不可得。凡夫三事中生身見,謂身是人。深觀三事,不見身相。即無人也。
又如請觀音經云。水性不住。以其住者。池沼方圓,礙之即住。非水有住性也。今檢人亦如是。隨諸法得人,名無定性。若四句檢水。有性有著。即是住義。若檢水四句。無性無著。即是無住。無住故,入如實際。
經云。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此是總約四大破我。說無我行也。若作破外人解。外人計云。若身中無實有神我者。今現見六情依身而住。故知實有神我也。內人破曰。現見六情依四大住。無別我神之所依也。
若約內觀解者。身名是一。一身不應在四我住。若一大我住,三大應無假名身。若各有者,即有四身。若即若離四句,約四大中檢身不得。故知身無有實。若不得身實,即身見破。身見破,即我見十六知見皆破也。
經云。是身為空,離我我所者。此是第二約空種破,說無我行也。若作破外人解。外人計有我所。若無神我,何得所有。國土人物是實。所若見實,當知我亦是實。內人破曰。若爾。所是空,我亦應空。如身中空種。空種及一切外空是所。所空故,我亦空也。
若約內觀解者。即是正約空種破身見也。四大造色圍虛空故,假名為身。離空即無身。若外內空不名身。今約空種檢身不可得,即身見破。身見破,即離我我所也。
經云。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者。此是第三檢識種破我。是知說無我行也。若作破外人解。外人計云。若身中無神,那得知四時氣序等事也。內人破曰。如草木瓦礫,亦猶陰陽氣候,逐時轉變。似有所知,而非神知者。令身雖有知。如草木瓦礫,無神知也。
又外人計身內有神。神使知知之。內人破曰。若神使知知。復誰使神。知遂無使。神何須使。若無神使,即無知者。無知者,即如草木瓦礫也。
若約內觀。的觀識種。所以者何。三事成身。命煖無知。知只是識。若謂識能知者,過去識已滅。滅故不能知。現在識剎那不住。無暫停時。亦不得知。未來識未有。未有之識,豈得有知。三世求識,知不可得。離三世無別有知。故說此身無知,如草木瓦礫也。
經云。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次約風動,助成破識有作。說無我行也。若作破外人解。外人計身內有神我。故能執作施為,作一切事。內人破曰。此非神作。身有所作,皆風力轉也。
若約內觀心解。妄念心動,身內依風得有種種所作。故大集經云。有風能上。有風能下。心若念上,風隨心牽起。心若念下,風隨心牽下。運轉所作,皆是風隨心轉,作一切事。若風道不通。手脚不遂。心雖有念,即舉動無從。
譬如人牽關棙。即影技種種所作。捩繩若斷,手無所牽。當知皆是依風之所作也。今觀此依風,不自生。亦不他生。若無生,即是空。尚不能自有。令三事成身不可得。誰是作也。
釋曰。夫外計內執我者。皆於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種中,及身內識煖息三事等起執。今觀六大三事內,唯是識之一大。世多堅執以為實我。今只用於內外三世中推,自然無我無識。內外推者,只如執識實在身內者。
且何者是識。若言身分皮肉筋骨等是識者,此是地大。若言精血便利等是識者,此是水大。若言身中煖觸是識者,此是火大。若言折旋俯仰言談祗對是識者,此是風大。除四大外,唯是空大。何者是識。各各既無。和合豈有。如一砂壓無油。合眾砂而豈有。似一狗非師子。聚群狗而亦無。此四大種,現推無體,即是內空。死後各復外四大,一一歸空,即是外空。內外俱空。識性無寄。
又內推既無識,應在外者。外屬他身,自無主宰。及同虛空,有何分別。內外既空。中間奚有。以因內外立中間故。但破內外。中間自虛。
若識內外空者。應在心世。何者。因三世以辯識。因識以立三世。若無有識,誰分三世。若無三世,何以明識。以此三識,若不思過去,即想未來。過未不緣,即住現在。離三際外,更無有識。故祖師云。一念不生。前後際斷。今則念念成三世。念念識不住。念念唯是風。念念無主宰。
故金剛經云。
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以因現在立過去。因過去立未來。現在既不住。過未亦無生。互檢互無。徹底空寂。但有微毫起處,皆從識生。今推既無,分別自滅。分別既滅,境界無依。如依水生波。依鏡現像。無水則波不起。無鏡則像不生。故知非關法有法無。但是識生識滅。
如金剛三昧經偈云。
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
滅是諸分別。是法非生滅。
如是洞達。根境豁然。自覺既明。又能利他普照。
故經偈云。
究竟離虛妄。無染如虛空。
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
是以世間麁浮。不於自身子細明察。
妙觀不習。智眼全盲。執妄迷真。以空作有。若能善觀。即齊諸聖。
如圓覺經云。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淨室。常作是念。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淡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所以凡夫迷夢,怕怖生老病死。以二乘偏見,厭離成住壞空。若頓悟之時,不厭不怖。全將生死法,度脫於群生。以生死性空故。
如釋迦如來,不離不著。生則王宮降誕,演獨尊之文。老則壽八十年,示遷壞之法。病則背痛偃臥,警泡幻之身。死則示滅雙林,顯無常之苦。令小根者悟其遷變。俾大器者頓了圓常。故知生老病死之中,盡能發覺。行住坐臥之內,俱可證真。豈同怖厭凡小之見乎。
《宗鏡錄》 卷六十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