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旅外記事|Meta 大裁員下的倖存者

2022/11/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或許有不少人匆匆看過這個新聞:因為集團策略方向失準,臉書集團 Meta 決定解僱 13%,一萬多名員工。報導上的一行,事實陳述,沒什麼重量。對於臉書員工卻不是這樣一回事:上週是非常恐慌的一週。從週日華爾街日報獨家訊息釋出臉書集團即將裁員開始(Facebook Parent Meta Is Preparing to Notify Employees of Large-Scale Layoffs This Week),每個人都在問,這是真的還是假的?週一跟週二整個辦公室瀰漫著焦慮,連主管也無法回答海量的問題。環境氣氛是會擴散的,尤其不確定性罩頂,沒人說得準自己現有的生活以及權利會不會受影響。
尤其對國際工作者如我更是。公司給我這類沒有公民身份,跨國工作者的,不只是這份工作,還有海外工作簽證,以及在異國的社會保險。無預警的失業要面臨的是雙重問題:個人財務的倒數計時,以及身份居留的倒數計時。
美國時間週三,就是開牌的一天。
週三時公司正式宣佈裁員訊息是真,且裁員規模達到 13%,總計一萬一千多名員工(Meta lays off 11,000+ workers)。每個人都會收到兩封信,一封是 CEO 的話,漫談一些公司策略以及承認自己過於樂觀的錯誤等等,一封是你的職位還保不保。從美國西部開始依據時區發信,美洲開完(NORAM),來到歐洲(EMEA),亞太最後(APAC)。若被裁,收到信的半小時後所有連結公司內部工具以及網域的權限都將被切斷,交接的時間不存在,而只足夠與同事說聲道別。
這簡直像是抽陷阱卡,翻牌那瞬間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完了。
裁員災情遍及每一個事業線、每一個區域、每一個國家、每一個職級。不管學歷多好,工作績效多好,都一樣。我很幸運(以及我有信心我這個職位在這一波影響有限)成為大裁員下的倖存者,然而 LinkedIn 上面即刻出現翻牌後被迫出局的同事文章,需要求職協助。有剛入職七週的工程師,連受訓(Bootcamp)都還沒結束,也有工作六七年的專案經理。一大批人才一瞬間就被釋出至市場。我們趁著這些同事的權限被關掉以前,留言牆和群組裡都充滿了貼文:「對所有被迫離開的人,行舉手禮。」
LinkedIn 網絡上也隨即出現海量的轉貼、分享,有人開了雲端把還在招募人才的公司、職位、地點整理出來。有些早已離職的前臉書員工也提供招募、面試練習、連結人脈網絡的機會。臉書的台灣員工也有自救會(如果你看到這篇,以及你也是受到影響的,但你還沒加入社團的,請讓我知道)。雖然我對我的工作內容跟一些雷同事頗有微詞,但我依舊對這些願意給予幫助且有行動力的優秀同事充滿信心。
除了臉書之外,這週推特也解雇了 50% 以上的全球員工。Microsoft、Stripe、Netflix、Coinbase 等公司也有災情(CNBC: Here’s a rundown of tech companies that have announced layoffs in 2022),族繁不及備載。對於個人來說,這當然是個悲劇。但放遠一點看,大量人才的釋出一方面是原公司精煉化的結果,讓其他求才若渴的企業抓緊機會招募到對的人;這些具有能力跟創意的人也有可能決定另創蹊徑,促成新團隊,以及新的商業機會。
我大學畢業八年,工作經歷至今六年,待過的大型企業集團,無論是國家辦公室還是全球辦公室層級,都曾歷經過裁員以及組織重整,而這次可能是影響離我最近的一次。過去這兩年尤其明顯:COVID 19 造成的就業困難、地緣政治造成的工作居留短缺,以及經濟的好與壞。小時候只覺得在讀一行事實,現在也才體會到原來循環都是真的。我們可能恰巧都生在一個我們所不知道的時代巨輪之下。
總之,個人能做的事情也還是有限的:對被受影響的人行禮,並且給予幫助與祝福。留下來的人,則得穩定團隊軍心,穿上救身衣,看緊潮流,隨時準備 Plan B。能做的事情太少了,便是說得好:只能讓生命來到你這里。
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張愛玲
903會員
61內容數
商業知識應用的範圍極廣,文化價值交換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市面上較少針對廣義文化企業的系統性地整理,也較少評論者以管理角度提出讓這些企業能夠有機發展、自給自足的思考方針。我將自己定錨為人文與商業相輔的實踐家,希望藉由所學提出應用策略框架,使更多亞洲文化商業體能用嶄新的角度,帶來下一波的文藝復興。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