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人物|光,帶他走向遠方──專訪攝影大師李屏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以影像作畫,以鏡頭為詩,他的電影攝影作品影響了一代電影人,他的生涯際遇也寫就了一部電影史。與侯孝賢導演合作從《童年往事》(1986)到《刺客聶隱娘》(2015)等多部影史經典,也曾為許鞍華、王家衛、是枝裕和等風格各異的導演掌鏡,行跡遍及天涯海角,斬獲無數國際影壇榮耀,他是光影詩人李屏賓。
這些年的光影哲學、堅毅信念,如今被他凝作字字珠璣的動人生命傳記《光,帶我走向遠方》。正值新書推出之際,賓哥也與我們分享他一路行來的生命點滴。
是母親與青春鑄就我的性格
李屏賓是戀家的人,卻偏偏一頭鑽進一個回不了家的行業。29 歲那年,他初任《竹劍少年》(1983)攝影師,前前後後在中影從業十二年。此後他又因工作舉家遷往香港,十一年後再搬到洛杉磯。拍攝工作讓他常滿世界地跑,後來在電影合約中,他總會記上一條:希望往返班機行經臺北,這樣他就可以藉機探望母親。
已故的母親王永珠,是讓李屏賓時常叨在嘴邊的人。母親形塑了他待人接物的溫厚性格,也成為他漂泊生涯中的情感支柱。他形容獨力撐起一個家的母親生活節儉、不好出門,只要看著孩子長大,便開心自足。每回與母親短暫相聚的時光,也總是稀鬆平常,母親會提前為他做上喜歡的料理,多是豆沙包、年糕、綠豆湯一類傳統簡單的麵食。即使不是端午,母親也會特別包上甜粽。幼時的李屏賓嗜吃甜食,後來雖然已不常吃,但在母親面前,他還是會盡量多吃上幾口。
家,在李屏賓的記憶中總是很遠。小學四年級,他離家來到臺北木柵的國軍先烈子弟教養院讀書,距鳳山老家三百多公里。為了省錢,清晨買上一張月台票進站,一路躲避查票員,晃晃蕩蕩坐上十餘小時的慢車回高雄,是他難忘的寒暑假回憶,也讓他如今仍笑說:「欠鐵路局很多錢。」
在那個沒有其他娛樂的年代,對李屏賓而言,青春只有打架和看霸王電影兩件事。所幸因為知道回家很難,更知道不輕言悲苦的母親照養孩子不易,他沒有學壞。早年成長於宛如孤兒院的國軍遺族學校,後來又分發到金門當兵,日日親歷生死一線的砲火,團體生活讓他對人與人際有更深的認識,也更懷有共情力與惻隱心,因為「大家都很慘。」現在回頭看,李屏賓直言他在那段年歲裡學到的是:「跟人交往很真就好了」,以及「尊重別人」。
如今,在工作中他身旁常有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來當場工,總是站得遠遠的。他總會問對方的名字,並請對方參與一些更有技術性的工作。他希望他們來片場是有收穫的,不是虛擲光陰。而年輕人總是驚喜且快樂地投入,愛呼他「賓哥」,與他像朋友一樣相處。「我不太喜歡階級,我很少利用我的權力。」他說。在現場的他雖是統御百號人的龍頭,卻沒有絲毫架子,讓人願意靠近,也絕不虧待人。
我要用技術服人
「像風中的蘆葦迎風而彎,卻彎而不斷。」這是法國導演吉爾布都對李屏賓的形容。外型如父親稍顯粗獷豪邁的他,內裡卻承襲了母親的柔軟心細,當然還有骨子裡的韌性,以及好挑戰的心。李屏賓說,他在現場的平易近人不是做好人,「只是讓別人知道,我不會欺負他,而不是去討好他。」尤其在專業片場,李屏賓說光是當好人是沒用的,還要「用技術服人」。
當年在法國拍攝底片電影《印象雷諾瓦》(2012)時,曾有一顆用穩定攝影機拍攝的鏡頭,需跟隨演員一路從幽暗的長廊,走到沐浴地中海陽光的陽台。他請助理跟光圈,助理覺得不可能辦到,於是雖然已經幾十年沒有跟過光圈和焦點,李屏賓仍親自上陣。後來,他得知攝影助理還曾偷偷打去沖印廠,詢問鏡頭是否有問題,在得知他真的辦到了之後,法國助理們也開始對他全心信服。
在專業領域打磨多年,李屏賓也沉澱出一套自己的心法。當年在學攝影、當助理時,他就已發現傳統的那套用燈方法並非鐵律,思索著如何突破創新。適逢臺灣新電影興起,也讓他更大膽實踐自己簡單有效的攝影哲學。他擅長把控精簡的設備,也往往能為劇組省下一大筆錢。出色的專業能力與製片思維,也成為他之後去到人生地不熟的香港的競爭力。
電影讓我學會「感覺」
與侯導第一次合作《童年往事》時,李屏賓自言還不理解什麼是「感覺」。這個略顯文青的字彙,在當時還讓他感到陌生。但他知道,不論用什麼樣的詞形容,關鍵都在於「動不動人」。因為侯導不試戲,他需要預判光該打在哪裡,如果演員沒有走到預測的位子,就形同打光失敗。雖然極富挑戰性,但也趣味十足。
後來日子久了,李屏賓也慢慢嚼出什麼叫「感覺」或「味道」。他說「不一定是光影」,有時候忽然來一陣大風,兩片落葉飄落,就有蕭瑟感,就是一種情緒;有時候孤身一人,地上搖晃著樹影,或是火車轟隆駛過,也有味道極了。「我很喜歡拍火車,可能我從小老逃票,老坐火車回家。我覺得火車有一個時間感。」他說,火車的轟隆聲就好似時間經過,影子來去,總能很具象地讓人感受到離別、時光流逝的心情。
拍攝《刺客聶隱娘》前,李屏賓也曾一度很擔心,不知道該如何拍出不一樣的古裝片。他平時喜歡看畫,他說:「看畫也能看出一種情緒」。後來,他推薦了一幅大器野性的畫作給侯導。李屏賓想把唐朝拍得野一點,之後也確實慢慢找到了方向。他說,「感覺」要去尋找,也要「無中生有」。
「每個年代的『感覺』不同,但人還是人。」李屏賓形容「感覺」與每個人的生命有關,很難去統一「感覺」到底是什麼。對年輕人來說,「簡單來講就是要嘗試,要大膽,不能按部就班。」好比他拍《戲夢人生》(1993),用了極少的燈,後來很多人驚艷於他怎麼能用底片拍出這種味道,紛紛上門尋求合作。他說自己之所以能在這個領域做這麼久,並持續推出代表作,就是因為他仍在不斷嘗試,自我挑戰。他深知「感覺」一直在變,就像兒時因省電而生的昏暗印象,若是搬到現代社會來,就顯得刻意。「感覺」也不一定是痛苦,如果把城市拍得恰如其分地摩登,也能生出「感覺」來。
我因電影過上百種人生
拍電影總是到處游牧,問及李屏賓如果不做電影,會做什麼?他不假思索地說,沒有考慮過。「電影的魅力,是我可以過一百個不一樣的人生。」那其中的痛與成長,讓他自覺彷彿活了好幾個生命。「以後當隻狗吧。」他轉而笑說,「天天在家裡面。」
他進一步解釋,如果來生還是人,也不知道個性是否會改變,若是現在的他,絕不可能做很安逸的工作。從小在外漂泊、習慣獨自面對與解決事情,也磨礪了他熱愛跳脫框架、冒險挑戰的心性。這二三十年來,他幾乎都拍年輕導演的電影,雖然心知接大片團隊更安定,但挑戰性高的工作於他更有魅力。他常常不問預算,不問製作,聊過之外,就這麼接下了。
而這幾年輾轉兩岸三地拍戲,也讓他累積不少心得觀察。比如,這些年香港電影雖逐年萎縮,但隨著社會環境的疼痛改變,也讓今年金馬獎湧現好幾部來勢洶洶的小製作港片;這幾年中國電影全面朝市場化邁進,因投資成本高,各方面品質把關也嚴。雖然不免在整體風氣上「向錢看」,但仍有文藝佳作如《隱入塵煙》(2022)因口碑加持,締造票房奇蹟;反觀臺灣,雖是維持一樣的市場規模,但因創作多缺乏痛苦與孤寂,也往往易流於表層現象與小眾,難以捕捉到更細微細緻的情思。同時,過低的輔導金審核門檻也是問題。
李屏賓回顧過去,雖然臺灣電影的市場也小,但尚有國際可以走出去,然而這十幾年,幾乎沒有多少片子進到國際影展核心,讓人認識現在的臺灣。他為臺灣電影的競爭力感到憂心。
聊起欣賞的攝影師,李屏賓説有很多,像是《教父》(1972)的高登威廉(Gordon Willis)、《末代皇帝》(1987)的維托里奧斯托拉羅(Vittorio Storaro)、《銀翼殺手2049》(2017)的羅傑狄金斯(Roger Deakins)等。但在工作時,他常常會特意不看參考片,只因不希望被帶著走,能練出屬於自己的思路與技法。
如同他年輕時看《教父》,也許並未接收到什麼確實的資訊,卻能感受到對方敢於用什麼樣的影像面對世界的觀眾。他自道,一路走來或許被很多人影響著,他雖不能辨明那當中的方方面面,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依舊不斷在改變與挑戰著。
採訪:張硯拓
撰稿:婉兒Cari
攝影:ioauue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這個孩子說她不想放棄自己,有些話她想說可不可以呢?這個社會該如何面對她的勇氣?」對於脆弱、隱私我們總慣性地以「救援」的單一態度去處理,卻反而是最應該思索面對它的多種可能。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觀看賀照緹導演的作品,總是讓人充滿「力量」。這種力量並非是指單純的力度展現,而是一種接收的循環
「我們大概就只做這件事(拍紀錄片)了,而且想講的故事還很多。」從業二十幾年,拍攝過各類題材的楊力州導演,為自己的創作生涯如是註解。在成為紀錄片導演之前,他是一位專職老師,未曾料到會將自己往後的生命奉獻給電影;在這之後,他關注偏鄉,注視那些底層、無力發聲的人物,展現他們在生活中的樣態。
戲外被封為性感男神,戲裡則常以感性演出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張孝全,今年三十八歲,且不幫自己做任何市場定位:「因為定位不是自己給的,演員一直以來都是處在相較被動的位置,你只能決定你眼前有什麼戲可以演?除了這個之外,如何充實自己?這一些是比較能確定的事,剩下的,其實都只能交給這個世界。」
身為金馬每年選片指南的台柱之一、具備「在三十秒內把一部電影講到讓觀眾買單」魔力的陳曉珮推測,影展的氛圍或是觀眾的好奇心、「搶先看」的新鮮感、甚至滿額禮都是觀眾可能加買某部片的因素。「影展就是一種邪教。」這句話從影展部總監口中說出,別具趣味又似乎有著強大說服力。
在各種類型戲劇迎來百花齊放的影劇時代裡,《我的牙想你》提供一個台劇 BL 劇種的選項,能讓人輕鬆入門又忍不住想回放反覆細細品嚐。或許在追了此劇以後,你將會懂得,為何總有人想要躺在坑裡、不出來了。
因為吳晟「社會型作家」的特質,《他還年輕》亦離不開社會議題。因為關心,所以下筆書寫,寫小孩、寫親人、寫家國、寫環境,只盼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而今書寫已屆一甲子,問近日有什麼寫作的遺憾或感悟嗎?「到現在,我就只恨時間不夠,我關注的太多了,我就一直想要趕快把我關注的這些,趕快寫、趕快寫。」
「當這個孩子說她不想放棄自己,有些話她想說可不可以呢?這個社會該如何面對她的勇氣?」對於脆弱、隱私我們總慣性地以「救援」的單一態度去處理,卻反而是最應該思索面對它的多種可能。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觀看賀照緹導演的作品,總是讓人充滿「力量」。這種力量並非是指單純的力度展現,而是一種接收的循環
「我們大概就只做這件事(拍紀錄片)了,而且想講的故事還很多。」從業二十幾年,拍攝過各類題材的楊力州導演,為自己的創作生涯如是註解。在成為紀錄片導演之前,他是一位專職老師,未曾料到會將自己往後的生命奉獻給電影;在這之後,他關注偏鄉,注視那些底層、無力發聲的人物,展現他們在生活中的樣態。
戲外被封為性感男神,戲裡則常以感性演出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張孝全,今年三十八歲,且不幫自己做任何市場定位:「因為定位不是自己給的,演員一直以來都是處在相較被動的位置,你只能決定你眼前有什麼戲可以演?除了這個之外,如何充實自己?這一些是比較能確定的事,剩下的,其實都只能交給這個世界。」
身為金馬每年選片指南的台柱之一、具備「在三十秒內把一部電影講到讓觀眾買單」魔力的陳曉珮推測,影展的氛圍或是觀眾的好奇心、「搶先看」的新鮮感、甚至滿額禮都是觀眾可能加買某部片的因素。「影展就是一種邪教。」這句話從影展部總監口中說出,別具趣味又似乎有著強大說服力。
在各種類型戲劇迎來百花齊放的影劇時代裡,《我的牙想你》提供一個台劇 BL 劇種的選項,能讓人輕鬆入門又忍不住想回放反覆細細品嚐。或許在追了此劇以後,你將會懂得,為何總有人想要躺在坑裡、不出來了。
因為吳晟「社會型作家」的特質,《他還年輕》亦離不開社會議題。因為關心,所以下筆書寫,寫小孩、寫親人、寫家國、寫環境,只盼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而今書寫已屆一甲子,問近日有什麼寫作的遺憾或感悟嗎?「到現在,我就只恨時間不夠,我關注的太多了,我就一直想要趕快把我關注的這些,趕快寫、趕快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常看電影的人,也會觀注國內外重要影展, 得獎者除了影帝影后劇情片外,必定常聽到獲得最佳攝影獎的李屏賓。 李屏賓,滿熟悉的名字,人很陌生,因為攝影師是站在鏡頭外, 觀眾看到的是演員,聽到的導演的名字,攝影師和編劇,眾多幕後工作人員一樣, 都是被忽略的,不見得會在海報被掛名的。 有時,會在影劇
Thumbnail
《千禧曼波》是一眾人的反反覆覆,是爭相模仿那一抹天橋上的回眸身影,是逃離不了世間,遂無法迎來清淨,亦無法繼續常保單純。電影行至結尾,我忽然確信,這個夜晚,父親曾經前來為我祝禱,他帶來的不只是生日快樂,而是讓我再次明白自己是配角,方能捨得,做為一個善良,平凡,快樂,單純的人,就算是配角也罷。
在雲林一個小康家庭中,生活平淡卻溫馨。家中的年輕禮儀師,名叫李小鳳,雖然在龍巖工作低調,卻滿懷專業、熱情和仁愛。 李小鳳的妻子是一位溫柔善良的女性,總是把家庭、小孩教育放在首位。然而,隨著時光流逝,她漸漸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委身於家庭,為之貢獻一切。 有一天,李小鳳注視著妻子黯淡的眼神,內心感到一
Thumbnail
李尚龍是一位青年導演和作家,曾經經歷從軍校到知名教育機構的轉變,現在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的新書《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探討了成長、改變、愛情和青春等主題。本文以書中所述的一段話作為引言,闡述了對世界的看法和對自我的期許。
Thumbnail
作者李雅容,也就是李應鏜的女兒,在自序裡提及自己兒時在家中從旁觀察的時刻,那些來訪的客人和父親、母親的交談,總是用著一口道地的臺語,對許多人而言,生活於1930-1950年代的臺灣地方仕紳,總好像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對於她而言,卻是一段真實的童年。
Thumbnail
2023年12月10日,我到桃園中壢的馬祖新村欣賞李啟睿老師的作品《桃園母女圖鑑》。第一次欣賞老師的作品,也是第一次觀看「沉浸式劇場」作品是在「台灣當代表演藝術課」上老師播放的《李太太與他的四個女兒》。記得當時老師提及演出前可以和劇中人物在同一場地近距離看他們的日常生活就覺得很有趣,沒想到很快就有機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Thumbnail
李滄東的精神世界與尼采的精神三變較為不同。在此,我想邀請讀者想像一個不斷處於動態中、卻不會傾斜至倒塌的槓桿裝置,在橫桿的兩端分別是小說家/駱駝與詩人/小孩,而作為此裝置的支點,並不斷調整施力點與抗力點的,即是電影導演/獅子。
Thumbnail
分享對作者李惠貞老師作品的喜愛,書中探討文學系畢業在社會中的掙扎,以及尋找自己位置的過程。強調接受真實的自我,找到個人的光。
Thumbnail
大叔李善均離世後 重新點開看了一集就因為太悲傷而棄劇的「我的大叔」 四天看完15集,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內心不為人知的一面 扒開我們用「沒事」來包裝的黑暗內心 一直感覺這是我、我是他,沒辦法走出來 讓我無法忽視的,是小酒館的老闆娘-鄭熙 每天打烊後,跟著社區顧客一起走回家 其實是跟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常看電影的人,也會觀注國內外重要影展, 得獎者除了影帝影后劇情片外,必定常聽到獲得最佳攝影獎的李屏賓。 李屏賓,滿熟悉的名字,人很陌生,因為攝影師是站在鏡頭外, 觀眾看到的是演員,聽到的導演的名字,攝影師和編劇,眾多幕後工作人員一樣, 都是被忽略的,不見得會在海報被掛名的。 有時,會在影劇
Thumbnail
《千禧曼波》是一眾人的反反覆覆,是爭相模仿那一抹天橋上的回眸身影,是逃離不了世間,遂無法迎來清淨,亦無法繼續常保單純。電影行至結尾,我忽然確信,這個夜晚,父親曾經前來為我祝禱,他帶來的不只是生日快樂,而是讓我再次明白自己是配角,方能捨得,做為一個善良,平凡,快樂,單純的人,就算是配角也罷。
在雲林一個小康家庭中,生活平淡卻溫馨。家中的年輕禮儀師,名叫李小鳳,雖然在龍巖工作低調,卻滿懷專業、熱情和仁愛。 李小鳳的妻子是一位溫柔善良的女性,總是把家庭、小孩教育放在首位。然而,隨著時光流逝,她漸漸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委身於家庭,為之貢獻一切。 有一天,李小鳳注視著妻子黯淡的眼神,內心感到一
Thumbnail
李尚龍是一位青年導演和作家,曾經經歷從軍校到知名教育機構的轉變,現在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的新書《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探討了成長、改變、愛情和青春等主題。本文以書中所述的一段話作為引言,闡述了對世界的看法和對自我的期許。
Thumbnail
作者李雅容,也就是李應鏜的女兒,在自序裡提及自己兒時在家中從旁觀察的時刻,那些來訪的客人和父親、母親的交談,總是用著一口道地的臺語,對許多人而言,生活於1930-1950年代的臺灣地方仕紳,總好像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對於她而言,卻是一段真實的童年。
Thumbnail
2023年12月10日,我到桃園中壢的馬祖新村欣賞李啟睿老師的作品《桃園母女圖鑑》。第一次欣賞老師的作品,也是第一次觀看「沉浸式劇場」作品是在「台灣當代表演藝術課」上老師播放的《李太太與他的四個女兒》。記得當時老師提及演出前可以和劇中人物在同一場地近距離看他們的日常生活就覺得很有趣,沒想到很快就有機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Thumbnail
李滄東的精神世界與尼采的精神三變較為不同。在此,我想邀請讀者想像一個不斷處於動態中、卻不會傾斜至倒塌的槓桿裝置,在橫桿的兩端分別是小說家/駱駝與詩人/小孩,而作為此裝置的支點,並不斷調整施力點與抗力點的,即是電影導演/獅子。
Thumbnail
分享對作者李惠貞老師作品的喜愛,書中探討文學系畢業在社會中的掙扎,以及尋找自己位置的過程。強調接受真實的自我,找到個人的光。
Thumbnail
大叔李善均離世後 重新點開看了一集就因為太悲傷而棄劇的「我的大叔」 四天看完15集,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內心不為人知的一面 扒開我們用「沒事」來包裝的黑暗內心 一直感覺這是我、我是他,沒辦法走出來 讓我無法忽視的,是小酒館的老闆娘-鄭熙 每天打烊後,跟著社區顧客一起走回家 其實是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