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療】心理界限比物理界限重要

更新於 2024/11/2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個案的議題或許最終是心理師自身議題的救贖。不去面對的,還是得去面對,無法跨越的,換來可以跨越的契機。
Kimi因為厭惡公婆靠近孩子而來,抗拒公婆抱孩子,跟孩子親近,而對公婆的厭惡感也危及到婚姻。
跟公婆住在一起的我,其實也困擾住在一起的感受。我雖對公婆無強烈厭惡的感受,但的確很不喜歡過度靠近親密的感覺,我很能體會Kimi的感受。
除了生活習慣不太一樣外,另外做為一個獨立個體的狀態,很難容忍別人進入到我的結界範圍,即便他是另外一半的家人,但對我來說就算再怎麼好,也不是我的家人。但我知道這隱含自己比較深層的議題,困難相信人別。
記得孩子剛出生時,我感到自己像個母猩猩,極度不喜歡孩子被抱,其他人抱孩子可以,但公婆抱孩子時我就會有種不舒服的感受,為了表現文明識大體,只能將不舒服感受壓下去,我當時是用動物本能來解釋自己情緒。但現在回過頭看,或許我很害怕孩子被搶走,而且對方又是跟我孩子有血緣的人(對於自己的父母我不害怕,因為我感到我父母是看重我的),感到自己在擁有孩子的主場上不是全然的有利。
以客觀來說,公婆都是很好的人,公公溫文有禮,婆婆不拘泥小節,平常都是願意幫助弱小的人,他們在路上或生活中看到需要幫助的人,都會鼓勵孩子對人多點包容和同情心。
然而我理智上知到公婆的善良和好,但進入到生活中密切相處時,卻很難忽略不想親近或維持緊密關係的感受,因此在互動時我呈現出來的樣子有時就會顯得淡漠,或是看起來不太愉快,我內在感到有些緊張無法放鬆的情緒。
我一直很困擾這樣的狀態,我的理智和內心經常打架,但我還是會忍不住順從內心的感受,表現出疏離拒絕的行為。
在會談時我感到這議題我還沒有完全處理好,我要怎麼協助Kimi去渡過呢?
仔細聆聽Kimi的生活經驗,一邊給予回覆,發現我們都害怕自己的獨立完整性被破壞,一直以來我們都是致力保有自己的界限在生活,我們做自己想要的決定,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結婚與生孩子後的剎那間,對方父母對孩子無界限愛的延伸,讓自己感到被入侵,也感到很難扭轉另外一半乃至於孩子被公婆壟在無界限的關係和愛裡,這樣的感受讓我們害怕,很怕自己保有界限的狀態被破壞。
我對著Kimi說:如果我們能對自己承諾,不管對方如何表現,但我們仍可以堅持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會照自己想要的教導孩子、經營家庭,那麼是否心理界限確認了,那麼物理界限也就可以鬆綁了呢?
我對Kimi這麼說時,我彷彿也對自己這麼說著,我還不確定Kimi是否感到有幫助,但對我來說,心理的警戒感有稍微鬆綁一些。治療結束回家後,我感到能比較自在和公公對話。
或許心安定了,到哪都會自由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自聊。自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以前覺得生氣時候要人深呼吸緩解情緒,這個方法爛透了。 直到自己成為心理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呼吸來緩解自己與他人緊張、焦慮的心情後,才接受這是一個可以平穩情緒的方法。思考後發現,以前感到生氣時用深呼吸調節情緒方法很爛,並不是深呼吸這方法不好,而是突然要在日常都沒有做過呼吸練習的人,在生氣的當
    從孩子可以坐在我盤腿後的雙腳上,我經常就抱著他們讀書,一開始從布書、厚紙板的書,到現在故事結構比較完整,或是科普的書等,涉略比較廣泛。 一開始孩子還不會說話,我只帶他們看圖片,然後命名,搭配各種圖片的狀聲詞或動作,例如看到狗狗就汪汪,小羊就咩咩,有蝴蝶的就把書當作蝴蝶的翅膀開闔,小孩就感到看書是好玩
    最近心理治療個案量下滑,舊案結束新案還未進來,治療量下滑最直接影響的當然是收入,但是冷靜思考,即便是手邊僅存的工作量,得到收入安然度日是沒問題。 即便理智上思考是如此,但對金錢焦慮的情緒會不自主的襲捲而來。有時會心底自嘲,心理師在意金錢,好像不免有銅臭味,這麼不空靈怎麼渡人焦慮。對於心底這樣批評自己
    我是一位心理師,聽別人說話和為別人治療是我的工作。 我也是一個人,人類會有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承擔的社會責任、期待框架,這些我一個也沒有比別人少過。心理師訓練的其中不成文的手則,成為別人治療師之前得自己也進行過治療。這是手則,比較是成為一位心理師的教戰方針,而不是守則,規定得遵守這件事。自聊自療是
    我以前覺得生氣時候要人深呼吸緩解情緒,這個方法爛透了。 直到自己成為心理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呼吸來緩解自己與他人緊張、焦慮的心情後,才接受這是一個可以平穩情緒的方法。思考後發現,以前感到生氣時用深呼吸調節情緒方法很爛,並不是深呼吸這方法不好,而是突然要在日常都沒有做過呼吸練習的人,在生氣的當
    從孩子可以坐在我盤腿後的雙腳上,我經常就抱著他們讀書,一開始從布書、厚紙板的書,到現在故事結構比較完整,或是科普的書等,涉略比較廣泛。 一開始孩子還不會說話,我只帶他們看圖片,然後命名,搭配各種圖片的狀聲詞或動作,例如看到狗狗就汪汪,小羊就咩咩,有蝴蝶的就把書當作蝴蝶的翅膀開闔,小孩就感到看書是好玩
    最近心理治療個案量下滑,舊案結束新案還未進來,治療量下滑最直接影響的當然是收入,但是冷靜思考,即便是手邊僅存的工作量,得到收入安然度日是沒問題。 即便理智上思考是如此,但對金錢焦慮的情緒會不自主的襲捲而來。有時會心底自嘲,心理師在意金錢,好像不免有銅臭味,這麼不空靈怎麼渡人焦慮。對於心底這樣批評自己
    我是一位心理師,聽別人說話和為別人治療是我的工作。 我也是一個人,人類會有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承擔的社會責任、期待框架,這些我一個也沒有比別人少過。心理師訓練的其中不成文的手則,成為別人治療師之前得自己也進行過治療。這是手則,比較是成為一位心理師的教戰方針,而不是守則,規定得遵守這件事。自聊自療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自從這學期開始沒在教學之後,深刻感受到自己「就是個沒有孩子的人」。我不用要求自己要同理有孩子的人,因為我身邊多了很多沒有孩子的同學。我的生活環境發生改變,從充滿小孩,到現在這個模樣。或許不用這麼羨慕、或許就好好享受、或許.....不用有小孩也沒關係了,這些解放之聲進入我的生命當中。
    Thumbnail
    每次當我看到電影裏有人為他人犧牲自己,我總會不自覺傷心流淚。深觀這份情感,是源自我的父親。
    Thumbnail
    《自療書》作者 / 楊依靜。ISBN 9786269583256。 這是一本像金句集的書。 ●榮格說 「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 第一次是活給別人看 第二次是活給自己看 四十歲是轉捩點」 (p.150) ●你的前半輩子也許活在別人的眼光裡,你的後半輩子要還給自己,追尋自己想要的人生。(p
    Thumbnail
    5月18日,週末分享會邀請陳亭亘老師帶領大家進行「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的第一堂課——「我與我之外」,老師透過這個活動讓我們探索: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並進而覺察自己所擁有的身分。
    Thumbnail
    #人生的轉機(癌症的身心自療法) #羅倫斯李山博士 #王季慶 #許添盛 #梁瑞安 #賽斯 書中提到:大多數的人,在癌症出現之前,都有「失去希望」的經驗,不相信自己能過令人滿足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讓我們清晨歡喜起床、夜晚歡喜入眠、熱情期待每一天以及未來的那種意義。[無望感]
    「它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好起來了。」坐在辦公桌前,神遊的思緒依然安排好了今日份的工作排程,對自己的紀錄差不多到一個點上了,依舊浸在無能為力的情緒海裡,無法自救。
    Thumbnail
    長期坐在辦公室對身體造成的各種不適是很常見的問題,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自療法來讓身體放鬆,包括喝咖啡、擺盆花、流汗運動、聊天、購物以及其他方式。
    Thumbnail
    生活紀錄 Record11 這是第二次來看玫瑰墓樂團的音樂演講,由成大博物館和臺灣文學館合辦,以「文學力」發揚本土人權精神。用生命寫歌,用音樂說故事,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自從這學期開始沒在教學之後,深刻感受到自己「就是個沒有孩子的人」。我不用要求自己要同理有孩子的人,因為我身邊多了很多沒有孩子的同學。我的生活環境發生改變,從充滿小孩,到現在這個模樣。或許不用這麼羨慕、或許就好好享受、或許.....不用有小孩也沒關係了,這些解放之聲進入我的生命當中。
    Thumbnail
    每次當我看到電影裏有人為他人犧牲自己,我總會不自覺傷心流淚。深觀這份情感,是源自我的父親。
    Thumbnail
    《自療書》作者 / 楊依靜。ISBN 9786269583256。 這是一本像金句集的書。 ●榮格說 「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 第一次是活給別人看 第二次是活給自己看 四十歲是轉捩點」 (p.150) ●你的前半輩子也許活在別人的眼光裡,你的後半輩子要還給自己,追尋自己想要的人生。(p
    Thumbnail
    5月18日,週末分享會邀請陳亭亘老師帶領大家進行「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的第一堂課——「我與我之外」,老師透過這個活動讓我們探索: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並進而覺察自己所擁有的身分。
    Thumbnail
    #人生的轉機(癌症的身心自療法) #羅倫斯李山博士 #王季慶 #許添盛 #梁瑞安 #賽斯 書中提到:大多數的人,在癌症出現之前,都有「失去希望」的經驗,不相信自己能過令人滿足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讓我們清晨歡喜起床、夜晚歡喜入眠、熱情期待每一天以及未來的那種意義。[無望感]
    「它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好起來了。」坐在辦公桌前,神遊的思緒依然安排好了今日份的工作排程,對自己的紀錄差不多到一個點上了,依舊浸在無能為力的情緒海裡,無法自救。
    Thumbnail
    長期坐在辦公室對身體造成的各種不適是很常見的問題,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自療法來讓身體放鬆,包括喝咖啡、擺盆花、流汗運動、聊天、購物以及其他方式。
    Thumbnail
    生活紀錄 Record11 這是第二次來看玫瑰墓樂團的音樂演講,由成大博物館和臺灣文學館合辦,以「文學力」發揚本土人權精神。用生命寫歌,用音樂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