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課程是改版之前的版本,只使用過一次,但是卻讓我體驗了什麼叫做「從無到有」的過程。我把它記錄下來,感謝自己認真準備的過程,也感謝那一班的學生,那學期極高的配合度,讓課程很完整地落幕。
那時候的課程名稱叫做「鯤喜灣風情畫」,光看名稱就知道一定又是跟社區有關係,但是我對於我們學校的社區認識又不熟,相關資料也只憑網路介紹,要整理出相關的教材可能要花很多時間。
而且當時的我還無法跳脫出單科思維,只要一離開本科,就會非常沒有安全感,我相信應該不是只有我這樣。為了讓自己可以有準備的方向,我跟另一個老師還是決定結合閱讀,至少閱讀牽扯到文字,文字對於國文老師而言還是比較有安全感。
而剛好學校有位老師自費出了一本相關書籍,是有關這個社區的在地美食介紹。這個老師任教學校多年,社區大大小小事情都非常熟悉,所以他集結他在部落格寫的文字,再加上他厲害的拍照技巧,集結成「灣裡好好吃」這一本書。相關書籍介紹我放留言處,如果你有要到這裡玩樂,可以參考。
那個學期初,我從圖書館裡借回這本「灣裡好好吃」,每天就盯著封面看,三不五時就翻翻裡面的內容,想要找到課程的靈感,那個時候連翻備課用書都沒那麼頻繁。而且圖書館的這本藏書量不夠學生一人一本,我就必須要用印的方式,才能讓學生看到文章,而且我們還必須結合閱讀,這個也關係到學習單的設計,反正那時候每天都在思考這件事情。
而那個時候,學校三不五時有閱讀策略、閱讀摘要的研習,什麼畫線斷句、刪掉一些詞語、歸納重點,然後寫下文章摘要。還有畫表格的策略,要推測什麼「上位概念」,很多很多的策略方法,主要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找重點。而學校圖書館有請很多老師來講,講師還入班教學,讓老師可以觀課學習,我那時候也去聽了一些,學到了一些皮毛。
雖然不熟悉這些策略,但還是得趕鴨子上架。我決定用「美食」當底,仿照雜誌介紹在地美食的模式,取了一個名稱「我的灣裡美食地圖」。接著把課程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差不多就是三次段考的時間,每一次就融入一些其他領域的東西,因為很強調跨領域,只好硬找關係攀上。但是我事後回想起來,我這些領域也跨得很自然耶!人果然還是要有一些刺激,這樣才能有一點不一樣。
(1)融入社會領域—畫地圖
只要是美食,應該人人都不排斥,所以最適合拿來當跨領域的第一堂課!而且這本書介紹的店家,都是學生經常見到的,所以他們其實很熟悉。看到自己生活的地區,居然有一本書專門介紹在地的美食,他們其實滿興奮的。
因此這幾節課的安排,先請他們畫出「自己家周圍的地圖」,並標上自己心中的愛店,如果不是社區的學生,就是畫出「學校周圍的地圖」,並標示出一些地標。畫了之後才發現,學生東西南北都搞不清楚,比例尺也更不用說了,反正亂七八糟應該很正常,這樣我們才知道學生更應該加強什麼學科知識。
接著就是將這本書中的店家列出,然後勾選有沒有吃過,甚至給幾顆星評價,來個票選和推薦。順帶提一下,以上這些事情,一定要全部在課堂上進行,讓學生帶作業回家一定收不齊,但是畫地圖之前,可以先給空白紙讓他們帶回家先畫畫看,這樣課堂完成率就會很高。
(2)融入語文領域—文章摘要
關於這個部分,我先承認我真的對閱讀摘要很沒辦法,但為了課程我稍微研究一下,好像也不是太困難,選了一篇先來試玩一下,好像還可以。這個在在證明,只要有心,任何事情其實也沒這麼困難。
我先將學生分組,四到五人為一組。我先示範一篇,把文章和學習單都印給他們,他們就是根據我的步驟,一邊看文章,一邊斷句,一邊理解句子意思,接著從意思去歸納出「上位概念」,然後再將文章「列點化」,最後寫出200字以內的美食摘要。
老師示範完畢,接著就是小組一起完成一篇,最後才是每個人各自完成一篇。本來覺得學生的完成度不高,但是他們的作品好像也滿不錯的,可能是我沒有標準,所以他們有寫出來,我就覺得很不錯。我也不能要求太高,畢竟這些學習單也是匆促完成的,學生肯配合完成,我真的要謝天謝地了。
(3)融入藝術領域—畫海報
彈性課程最後要有作品,既然是「我的灣裡美食地圖」,那就要用海報呈現美食地圖。這是跟我一起合作的老師給的想法,她從一本雜誌上看到,那一整面除了美食照片,還有那些店家的基本介紹。於是我們決定仿照這個模式,請學生買全開海報,把自己負責的美食摘要寫在海報上,並且附上照片。
我本來想說畫海報應該一兩節課就完成,但是學生居然畫上癮了!他們的前置作業也很瘋狂,除了海報紙和基本色筆之外,還有一堆裝飾品,至於店家照片,他們直接彩色列印那本「灣裡好好吃」,真的很大手筆的投資在這份作業上,看了我不感動也難啊!
就這樣,他們總共畫了七節課吧!每個禮拜的那一節,應該是他們最開心的一節課,一邊聊天一邊畫海報,可以合併桌子畫,也可以直接鋪在地上畫,站著畫,坐著畫,甚至躺著畫都可以。有時候我都還沒進教室,他們就已經就畫畫位置,超級自動。當然最後每一組的成品,也都可以讓人感覺到學生的誠意,每一組都很棒!
雖然之後這個「鯤喜灣風情畫」課程被我們換掉,而這個課程也只使用一次,但是為了準備這個課程,其實我也惡補了一些閱讀摘要策略,也算是有一點收穫。另外,往後如果彈性課程牽涉到社區,就算沒有按照全部步驟,也是可以挑幾個部分來使用。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些成果往後都會變成自己教學的一部分,不會白費。
除了感謝曾經認真的自己,還有一起搭檔的夥伴,我其實最想感謝那群學生。他們會三不五時提醒我:「老師,那堂課叫做「鯤喜灣風情畫」,要上「鯤喜灣」,不可以上國文!」當我設計完課程實際實施時,他們也是最好的回饋者,都沒有人擺爛不配合,參與度極高,我想我還可以持續上彈性課程,這應該就是一個很重要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