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的治療日記|五十分鐘!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救命呀!我好難想像,我要去做治療時,就要直接和個案——單獨兩個人,關在這樣不怎麼大的空間,整整要五十分鐘欸。」我繼續說:「一定很難熬,扎扎實實五十分鐘,感覺沒個盡頭!」
一直記得,那年實習,要接個別治療個案之前,我曾這樣緊張、害怕的跟朋友說。(順帶一提,那位朋友就是本專欄另外一位作者,忙碌小員工。)
事情已過去兩、三年,我實在沒印象那時朋友怎麼回應我的。不過,我猜她在面對這件事,也有一定的緊張吧!
攝影師:Suzy Hazelwood: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656855/

五十分鐘那麼多,怎麼辦?

大部分的個別治療設計為五十分鐘為一個session(一次的治療)。
正式接個案之前,我當然已經有過各式各樣、很多的練習:學校上課時的模擬演練(通常由同學來輪流來演出個案,或者由助教演出)、在醫院做過不少的病房會談與門診心理衡鑑、跟臨床督導再三討論我第一次接個別治療時,要具有的架構。
但說實話,不論我所進行過的哪種演練,都沒有到「對談五十分鐘」那麼久。往往最多十五到二十分鐘就已經非常長。而模擬演練的那短短幾分鐘往往就讓我腦子要枯竭,感覺大腦是高速運轉到要壞掉的CPU,我嗯嗯啊啊笨拙試著回應、同理、反映、接納、關注、總結……等,天哪,這一切好難,這麼短的時間我都覺得難熬,等正式要與個案進行心理治療的的那「五十分鐘」,我是該怎麼辦?
感覺我一定會完蛋。
Pexels 上由 Alexander Dummer 拍攝的相片: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133021/

就算感覺完蛋,還是得兵荒馬亂上場

我知道在做第一次治療之前,我有著滿出來的災難化思考與焦慮
萬一個案都不說話我該怎麼辦? 這五十分鐘肯定漫長難熬! 萬一個案問出我沒辦法招架的問題呢? 個案一看就會覺得我菜到爆又廢到爆吧? 沒有督導在身邊可以立刻救我,我會不會說錯什麼話,萬劫不復? 是啦,就算事後會與督導討論逐字稿,但那也是等這五十分鐘過後的事了,我得自己先撐過去這個「五十分鐘」啊!
你想想看,在日常生活的經驗裡,我們也鮮少有經驗,與他人完完整整、專注地、其他什麼事都不做的「單純對談五十分鐘」吧? 我們可能是邊吃飯邊和別人閒聊、邊散步邊和朋友說話或邊漫不經心划手機邊應和家人。
我當然知道,當人們對一件事越焦慮,反而越難專注在當下;當我越在乎的是自己對接治療、被評價的焦慮,我越難真實看見在我眼前的個案,因為我的腦中早就被自己的慌張與恐懼,塞滿滿啦!
但跟一個很焦慮的實習生「不要焦慮」是沒用的,就像是跟緊張的人說「不要緊張」一樣的完全沒用。
督導比我淡定一百倍,他一副「反正時間到了,你就會做這件事啦」的老神在在,而隨著要接治療的日子一天天逼近,我只有「天哪!這五十分鐘一定完蛋」的兵荒馬亂
然後,日子到了,我帶著同意書、批價單、錄音設備、簡直把夾板和白紙當成救生衣一般緊抓著,找到我的個案,領著他進入治療室,我要進行心理治療了!
Pexels 上由 Shawn Stutzman 拍攝的相片: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1010480/

大 改 觀 的後來

很快的,第一次心理治療結束, 我所擔心的事情都沒有發生。更甚至,從那時候到執業現在,我對原來預期與害怕會感到「難熬的五十分鐘」沒有發生。我完全改觀:
五十分鐘,過●超●快!
快到怎麼好像才剛開始時間就要不夠用了,快到覺得自己資料根本無法沒蒐集完全,快到我發現自己反而會有超時的問題。
當我陷在這樣專注的心流裡,傾聽他們的故事,接納與肯定他們的感受,核對他們現在此時此刻的感覺,討論他們對我(治療師)的感受與看法,與他們一同規劃等等離開治療室要怎麼去度過這一週、要展該怎麼樣的行動……
噢,天哪,原來五十分鐘這麼短!!!
我甚至需要瞄向時鐘,來確定我還剩下多少時間、盤算我需要多少時間進行收尾與最後回饋與討論。有時候瞄向時鐘我會被嚇一跳,啊喔!感覺時間要不夠用了。
就算我真的在這五十分鐘感受到了難熬(非常少數的時候),那會變成有用的材料可以去挖掘,成為助力。我為什麼覺得難熬? 是我跟個案兜著圈轉太久了嗎? 是個案說的什麼剛好跟我的價值觀牴觸嗎? 是個案展現了什麼,讓我有這樣的感覺嗎? 當我有這樣的感受時,個案會不會同樣覺得這次治療的五十分鐘很難受? 現在這是個好時機我要來和個案和對這件事嗎?
攝影師:SHVETS production: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7176319/
有時,當結束治療後,我心中感嘆五十分鐘怎麼如同光速不見時,我會想起那個第一次要去做治療之前,覺得「五十分鐘可怕又漫長」的自己。到走到現在變成「五十分鐘眨眼即逝」的自己。
光是這件事,就為我注入了「我想,我很適合當心理師」「噢,我愛我的職業與工作」的強心劑。
Written 熱血小隊員

「心理師的治療日記」全新專題,將會收錄心理雜貨舖裡面兩位心理師,在做心理治療/心理諮商,歷程中的心得、體悟與反思,作為紀錄與分享,歡迎追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14會員
22內容數
由兩位臨床心理師,與你分享,大眾心理學以及心理學專業的相關書籍。歡迎一起走進我們的「心理書報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理雜貨舖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說,我們在學校、實習、臨床經驗與各種(很燒錢)的工作坊,奠基與配備的必要的學識、技術與理論,是我們在臨床實務工作中的最佳工具與利器;那始終願意「愛著」、「陪著」個案與他們的問題,便是我們的魔法般的終極武器。
有時候我會不小心忘記,身為治療師, 我說的話對於個案可能至關重要,影響力遠比我想像的還要大。
如果說,我們在學校、實習、臨床經驗與各種(很燒錢)的工作坊,奠基與配備的必要的學識、技術與理論,是我們在臨床實務工作中的最佳工具與利器;那始終願意「愛著」、「陪著」個案與他們的問題,便是我們的魔法般的終極武器。
有時候我會不小心忘記,身為治療師, 我說的話對於個案可能至關重要,影響力遠比我想像的還要大。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去透視一個人潛意識想法的方法有許多,如通過他的失誤動作(口誤、筆誤)、謊言、幻想、白日夢等等,但精神分析最關注也最著力探究的,仍是夢境,一如佛洛伊德在《夢的詮釋》中的名言: 夢的詮釋是通往潛意識心智活動的知識之皇家大道
我們正處於人設崩塌的時代。在訊息流通量逐漸失速的現在,要呈現一個平面完美的形象是越來越難了。我很難描述對於那些被打倒的偶像的感覺,混雜了同情的同時,也有種親切感,原來偶像也是泥巴做的,大家都是在泥坑裡打滾的普通人嘛。 啊,或許我也有點害怕,哪天也會爆出方格正心理師的表裡不一,畢竟這不是沒發生過
Thumbnail
這本書語言樸實,其間佈滿了極具實用性的案例、建議甚至話術,我簡直愛不釋手,反覆品讀。
Thumbnail
台灣和澳洲隔著5600公里,台灣人和澳洲人要怎麼從平行線到交流線? 2023是Anna在澳洲的第四年,對這個國家有多一層的體悟。在這個國家生活並不容易,從語言與文化的差異,氣候,到工作及職場環境,在台灣的我們其實很難想像這些“差異”所帶來的衝擊。每每看到旅外台灣人在社群上豐富且精緻的生活,那些海灘
Thumbnail
當治療/諮商所會想到要「預收訂金」時(擔心個案預約時間沒來出現空窗而預付訂金,期待他們能如約定的時間諮商),個案有或沒有出現只是表面的問題,開啟預收費用這個問題的更底層問題在於『治療/諮商所的商業模式』...
這個粉專有一搭沒一搭的也寫了幾年了,有時我不禁想自己究竟為何而寫? 不是為了業配,也不是為了其他演講之類的工作邀約(其實我很怕麻煩),且想到自己對著一群不認識的人掏心掏肺,更是覺得毛骨悚然,但我畢竟是凡夫俗子,每當得到一些迴響肯定,還是覺得很開心。 或許我需要一個地方去安置自己的心情,尤其心理治療是
Thumbnail
我一直在想,我為什麼會車禍然後殘疾的活著? 後來年底的最近參與個案研究,才發現現階段心理諮商很少對身心障礙者的領域做個別研究及諮商設計,多半是針對大眾因為工作、情感產生的心理疾病做治療。 我身處的身障族群,因為小眾被省略;也因為沒有經歷過失去的人,沒辦法感同身受我們後天被剝奪的痛,很難真的對陌生人
Thumbnail
本文重點: 1、4種不同設立治療所的模式。 2、設立治療所與設立醫院的差異。
Thumbnail
當你在網路上找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所(以後以機構代之)的時候,你會先看什麼內容呢? 「服務團隊」、「服務項目」還是「所長」是誰呢?這是以一個由使用者的觀點去看TA會在哪裡逗留,會專注在哪裡的思維。多數的構沿用其他機構現成的模板,稍微加減內容,這個時候內容就成為吸睛的關鍵了。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去透視一個人潛意識想法的方法有許多,如通過他的失誤動作(口誤、筆誤)、謊言、幻想、白日夢等等,但精神分析最關注也最著力探究的,仍是夢境,一如佛洛伊德在《夢的詮釋》中的名言: 夢的詮釋是通往潛意識心智活動的知識之皇家大道
我們正處於人設崩塌的時代。在訊息流通量逐漸失速的現在,要呈現一個平面完美的形象是越來越難了。我很難描述對於那些被打倒的偶像的感覺,混雜了同情的同時,也有種親切感,原來偶像也是泥巴做的,大家都是在泥坑裡打滾的普通人嘛。 啊,或許我也有點害怕,哪天也會爆出方格正心理師的表裡不一,畢竟這不是沒發生過
Thumbnail
這本書語言樸實,其間佈滿了極具實用性的案例、建議甚至話術,我簡直愛不釋手,反覆品讀。
Thumbnail
台灣和澳洲隔著5600公里,台灣人和澳洲人要怎麼從平行線到交流線? 2023是Anna在澳洲的第四年,對這個國家有多一層的體悟。在這個國家生活並不容易,從語言與文化的差異,氣候,到工作及職場環境,在台灣的我們其實很難想像這些“差異”所帶來的衝擊。每每看到旅外台灣人在社群上豐富且精緻的生活,那些海灘
Thumbnail
當治療/諮商所會想到要「預收訂金」時(擔心個案預約時間沒來出現空窗而預付訂金,期待他們能如約定的時間諮商),個案有或沒有出現只是表面的問題,開啟預收費用這個問題的更底層問題在於『治療/諮商所的商業模式』...
這個粉專有一搭沒一搭的也寫了幾年了,有時我不禁想自己究竟為何而寫? 不是為了業配,也不是為了其他演講之類的工作邀約(其實我很怕麻煩),且想到自己對著一群不認識的人掏心掏肺,更是覺得毛骨悚然,但我畢竟是凡夫俗子,每當得到一些迴響肯定,還是覺得很開心。 或許我需要一個地方去安置自己的心情,尤其心理治療是
Thumbnail
我一直在想,我為什麼會車禍然後殘疾的活著? 後來年底的最近參與個案研究,才發現現階段心理諮商很少對身心障礙者的領域做個別研究及諮商設計,多半是針對大眾因為工作、情感產生的心理疾病做治療。 我身處的身障族群,因為小眾被省略;也因為沒有經歷過失去的人,沒辦法感同身受我們後天被剝奪的痛,很難真的對陌生人
Thumbnail
本文重點: 1、4種不同設立治療所的模式。 2、設立治療所與設立醫院的差異。
Thumbnail
當你在網路上找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所(以後以機構代之)的時候,你會先看什麼內容呢? 「服務團隊」、「服務項目」還是「所長」是誰呢?這是以一個由使用者的觀點去看TA會在哪裡逗留,會專注在哪裡的思維。多數的構沿用其他機構現成的模板,稍微加減內容,這個時候內容就成為吸睛的關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