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指南】對「心理諮商」的合理次數與期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初談後若覺得OK,請跟心理師敲定4~6次的療程,並遵守約定準時前來

心理師知道他有多少次數可以用,才好安排這幾次怎麼進行。若過程覺得不適也可提出,最後兩人在結束時評估是否繼續。

raw-image


人類很能適應環境,在長期壓抑自己下,「心病」是累積來的,並轉化為各種令人摸不透的身心症狀。當我們不清楚自己怎麼了,或者清楚了「知道但做不到」,那都表示冰山下還有很多未竟之事潛藏著,需要一一解碼。

「心理諮商」即在做這類解碼之事,我們不是只看表面症狀,冰山要溶才能穿透(並非打破),都需要時間,那麼,「心理諮商」的次數(要諮商到何時?)與期待(可以改變到什麼程度)要怎麼決定呢,並無標準、明文規定,畢竟每個當事人的個人狀況、客觀環境都不相同。

底下逐步回應諮商結構的設計道理,讓想要諮商的人理解與心理預備。

#諮商的長短期定義

基本上,諮商定義為「一週一次,每次50分」,以此頻率來算,定義如下

「短期諮商」:持續半年左右

「中期諮商」:一年以上

「長期諮商」:兩年以上

若諮商頻率少於一週一次,則「效果另議」

如果一個月以上才談一次,那也比較不像諮商,比較像是「回診追蹤」了

所以心理諮商是長期投資,不是馬上有成效,然因經濟與效果考量,後來發展出更短的療程:(以下名稱為我自創)

「短篇療程」:4~12次

「極短篇療程」:4~6次

「單篇諮詢」:1~2次

#為什麼需要這些次數?

改變要來自頓悟,而發生改變的條件是在一段安全被理解的關係裡

這段關係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認識更多,才能知道你真正怎麼了

並隨著時間推移,逐漸產生信任與依賴,安全基地能寄託在另一個人身上

並相信即使是付費的關係也有真實情感互饋,最終才有發生改變

大部分的頓悟來自對話、交流中產生的感受與體驗,繼而出現新觀點、新頓悟,或有人支持而產生新力量

 

以往古典精神分析都是一週談3次的呢

見面頻率高也能即時知道生活變化,隨時進行調整

 

當諮商次數短、頻率長,交流就容易定在「客觀資訊」上,像是看醫生一般只有5分鐘,時間短,能看見的只有症狀,無法認識這個人,能給的也是「通用方法」。越通用的當然不一定有效,來諮商不是求方法啊。

#可以從短期開始試試

諮商的理想頻率確實比較花錢,因此考量經濟、時間、CP值,一般在初談後可以從4~6次療程試試。也許原先議題未能完全解決,但可以放鬆情緒、有被理解的感受和安定感。請給彼此一些時間,談4~6次之後,再與心理師討論諮商目標及評估效用。

#要諮商到何時?可以改變到什麼程度?

諮商目標都是一起決定的,初期也許先有個方向,後面再慢慢修正。

大抵是兩種階段:

第一階段:客觀的狀況改善

例如:問題解決了、當事人自己可以面對了、達成最初的諮商目標、身心症狀改善了。

第二階段:主觀的自我成長

這無關明確目標,而是持續的自我探索,在一段穩固的特殊關係下,當事人持續對話與頓悟,讓自己的生活/生命成為想要的樣子。這階段不必維持「一週一次」頻率,有深厚的根基後,有默契約定就行,像是好久不見的朋友。

 

#可是,我真的沒有什麼想法耶

如果都沒有想法,那麼尋求心理諮商時,可以試著循次漸進的方式看看

(1)初談/諮詢:

第一次先找定心理師,進行初談,主要釐清以下:

#理解目前困境是什麼?潛藏哪些情緒?

#現下可用的資源

#設定諮商目標,怎麼進行

#確認心理師的風格你接受/喜歡

其他疑惑多主動詢問

(2)約定好談4~6次再評估

我最常遇到「談了這次,但不知道下一次會不會來的個案」,大概又分為「說要來但是失約/請假/取消」或「下一次有需要再約,但幾乎不會再約」。次數不能保證時,心理師只能把握當下,但要傾聽呢(被嫌沒有實際解方)?還是要進入工作期呢(時機未到無法變動)?還是要埋下伏筆讓當事人下次再約(還要設計這個讓他繼續來…)?

因此初談後若覺得OK,請跟心理師敲定4~6次的療程,並遵守約定準時前來

心理師知道他有多少次數可以用,才好安排這幾次怎麼進行。若過程覺得不適也可提出,最後兩人在結束時評估是否繼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仁廷心理師的沙龍
336會員
260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2024/09/15
結構化,也可以說是一種場面構成。 比如你去家裡附近新開的牙醫診所,從掛號、叫號、診療室、牙醫的評估與治療、治療計畫、回診,也是一種場面構成,你大概知道會怎麼進行,所以你不會幻想牙醫拿虎口鉗打開你的嘴巴(可能第一次去會吧?),後續也就比較能安心參與。
Thumbnail
2024/09/15
結構化,也可以說是一種場面構成。 比如你去家裡附近新開的牙醫診所,從掛號、叫號、診療室、牙醫的評估與治療、治療計畫、回診,也是一種場面構成,你大概知道會怎麼進行,所以你不會幻想牙醫拿虎口鉗打開你的嘴巴(可能第一次去會吧?),後續也就比較能安心參與。
Thumbnail
2024/06/06
其實這類問題,就是直接問你的心理師/中醫/營養師,直接拿出來討論,這是你付費後該有的權益 如果你已經努力配合,那麼身為專業的要給你一個解釋、一個安心,或重新設定
Thumbnail
2024/06/06
其實這類問題,就是直接問你的心理師/中醫/營養師,直接拿出來討論,這是你付費後該有的權益 如果你已經努力配合,那麼身為專業的要給你一個解釋、一個安心,或重新設定
Thumbnail
2024/06/04
找心理師跟找店面一樣,有三要素 地點近、地點近、地點近
Thumbnail
2024/06/04
找心理師跟找店面一樣,有三要素 地點近、地點近、地點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Thumbnail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Thumbnail
心理諮商免費3次,助你重拾心理健康 諮商心理師周慕姿提醒,處於人生轉換期的青壯年,遭遇各種心理迷惘與困擾,如果你發現自己睡不好、吃不好、心情和脾氣都不好,就要留意心理健康提醒和警訊,回歸關注自身情緒,就像練肌肉要找教練重訓,訓練心理韌性、了解情緒也需要找專業人員協助。 自2024年8月1日起,台
Thumbnail
心理諮商免費3次,助你重拾心理健康 諮商心理師周慕姿提醒,處於人生轉換期的青壯年,遭遇各種心理迷惘與困擾,如果你發現自己睡不好、吃不好、心情和脾氣都不好,就要留意心理健康提醒和警訊,回歸關注自身情緒,就像練肌肉要找教練重訓,訓練心理韌性、了解情緒也需要找專業人員協助。 自2024年8月1日起,台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作者決定進行一次自我探索之旅,與新的心理師展開短暫的晤談。隨著晤談的進行,心理師的陪伴讓作者在困惑中找到自我,並清晰看見問題的核心。儘管議題困難,作者決定慢慢練習,逐步面對人生的挑戰。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作者決定進行一次自我探索之旅,與新的心理師展開短暫的晤談。隨著晤談的進行,心理師的陪伴讓作者在困惑中找到自我,並清晰看見問題的核心。儘管議題困難,作者決定慢慢練習,逐步面對人生的挑戰。
Thumbnail
認知療法權威教你用書寫方式,擺脫擾亂的思緒與情緒問題
Thumbnail
認知療法權威教你用書寫方式,擺脫擾亂的思緒與情緒問題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心理學的法則》 ★反思精神疾病、翻轉生活難題,用心理學視野認識自己。
Thumbnail
《心理學的法則》 ★反思精神疾病、翻轉生活難題,用心理學視野認識自己。
Thumbnail
深呼吸完,從1-6 選一個最有感覺的數字,並往下領取自我療癒之旅的提醒。 你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呢?歡迎留言跟我們分享你選到的答案~如果覺得有幫助,也請幫我轉貼分享給你的朋友們 (*´∀`)~♥ 想知道「愛學案內所」的詳情,請參考連結,也歡迎直接私訊詢問我喔♡     最
Thumbnail
深呼吸完,從1-6 選一個最有感覺的數字,並往下領取自我療癒之旅的提醒。 你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呢?歡迎留言跟我們分享你選到的答案~如果覺得有幫助,也請幫我轉貼分享給你的朋友們 (*´∀`)~♥ 想知道「愛學案內所」的詳情,請參考連結,也歡迎直接私訊詢問我喔♡     最
Thumbnail
心理醫師是什麼解決人身心狀況,現在人憂鬱症、心理創傷、情緒低落、生活壓力等等,都會造成身心疲憊產生疾病。 如何知道自己有憂鬱症?1分鐘自我檢測量表 在過去兩個星期,你有多常受到以下問題的困擾?完全沒有 =0分 ; 7天以下 = 1分 ; 7天以上 = 2分 ; 幾乎每天 =3分 做任何事都提不
Thumbnail
心理醫師是什麼解決人身心狀況,現在人憂鬱症、心理創傷、情緒低落、生活壓力等等,都會造成身心疲憊產生疾病。 如何知道自己有憂鬱症?1分鐘自我檢測量表 在過去兩個星期,你有多常受到以下問題的困擾?完全沒有 =0分 ; 7天以下 = 1分 ; 7天以上 = 2分 ; 幾乎每天 =3分 做任何事都提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